守护“京津绿肺” 大黄堡湿地修复见成效

2020年08月05日 10:18   来源:北方网   刘庆哲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天津下大力气修复835平方公里湿地,拆除建筑物,实施生态移民,多措并举守护“京津绿肺”。如今,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效果显现。

  水草丰美,百鸟争鸣,这是如今大黄堡湿地的景象。而就在三年前,这里还存在着多处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坑塘养鱼等经营性活动,生态功能面临退化。

  2017年,天津部署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武清区随即启动攻坚战,第一战就是要拆除这些建筑物。800多套商品房、两家生产企业、近2000个鱼塘看护房,拆除面积广、难度大,为此,武清区“一把手”挂帅,规划资源局、农业农村委、管委会、街镇等30多个部门协同作战,1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现场,挨家挨户做动员。

  在市区两级财政的支持下,武清区共发行60多亿元生态专项债,做好资金保障。今年5月,随着最后一家企业——京津农药厂的拆除,湿地内经营性活动的建筑物全部清理完毕。拆的同时,武清区还通过土地流转,将保护区内原来的鱼池打通,扩面成湖,栽种了芦苇等水生植物,并与周边的引河、红沙河两条河流进行了联通,补水量超过2500万立方米,如今,湿地复绿面积增加了2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近1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王凤琴,天津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也是大黄堡湿地修复的专家团成员,多年来,她的团队在湿地布设了10几个观测点,关注候鸟变化,在最近的一次科考中,他们发现,大黄堡湿地的鸟类比三年前新增了15种,植物新增了46种。

  最近,武清区又完成了55公里的围网建设,对湿地核心区实现封闭管理。管委会、公安、周边村镇干部和村民志愿者,组成了100多人的巡逻队,对河道水系等进行24小时巡查。

  为了进一步降低人为干扰,最近,武清区又启动生态移民,计划将靠近保护区的9个村庄、8600多名村民迁出。为了让这部分村民能正常工作、生活,武清区正在周边的上马台镇规划选址,建设新村,附近紧邻工业园,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能提供就业岗位。这两天,大黄堡镇的工作人员正在入户,了解村民的需求。

  同时,武清区还不断调整大黄堡湿地周边村庄的种植结构,变玉米小麦等旱田作物,改为高标准的水田,开始大面积推广稻蟹混养,更好的涵养水源,扩大生态修复面。(天津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