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特种船舶制造等海工装备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以中盐临港研发基地为代表的海水淡化项目取得阶段性建设进展,国内首台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样车和电堆系统成功问世……今年上半年,天津港保税区包括海工装备、海水淡化及氢能在内的海洋产业项目发展迅猛。按照中央及市委、区委关于引育新动能的要求,保税区坚持将引育新动能作为第一要事、第一大事来抓,结合最新出台的《天津港保税区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将海洋经济产业招商作为引育新动能的主要方向,以新动能的大突破推动保税区经济转型的大提速,全力构建保税区海洋产业灵魂。
依托龙头 打造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2017年底临港区域并入天津港保税区后,按照滨海新区“战略东移”的部署,保税区坚持将临港作为未来建设的“主战场”,结合临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目前,临港区域拥有10万吨级大沽沙及5万吨级高沙岭两条自主航道,大沽沙深水航道已对全球开放,并已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20余个。区域内汇聚了海油工程、海油发展、中海油服、新港船舶、博迈科、太重滨海等龙头企业及蓝十字、中海科技等上下游配套企业。
今年上半年,保税区大力引进以德赛国际、上海讴泊为代表的重点海工装备产业项目。其中,德赛国际将在保税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气垫船、军民融合特种高速船、水翼艇、冰区极地救援装备及其他新特异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填补保税区特种船舶生产制造空白。上海讴泊将在保税区重点发展船舶、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及海洋工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全方位服务天津地区海工装备企业。
未来,保税区将继续发扬逆周期精神,项目开发重点聚焦海洋工程产业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部分,依托海油工程、博迈科等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做到强链延链补链;以新港船厂为核心,建设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技术中心,加快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引育配套企业,打造高端船舶装备制造集群;依托中海油服等重点企业,开展FPSO模块与船体毗连总装及调试业务,提升FPSO整体交付能力,在壮大产业规模、完善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同时,努力打造成熟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强化谋略 完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
海水淡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是保税区推进临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点任务。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批复天津临港成为国家第一批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2019年7月,天津市印发《天津临港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保税区积极落实国家文件要求及天津市总体方案部署,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部海淡所示范基地科研项目建设;启动临港区域淡化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研究,推进淡化海水规模化应用和场景建设;围绕海水淡化设备及材料制造,制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重点招商产业目录,打造集整机制造、装备集成、设备加工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此外,保税区还发挥海淡所的技术优势,在我国沿海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据悉,由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盐临港研发基地项目已于今年6月底竣工,7月中旬部分检验检测中心人员及设备到位并开始设备调试,预计8月基地两条食用盐生产线将全部建成。
保税区未来将依托海淡所核心科研平台,加快申建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坚持产业链、生态圈招商理念,重点围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在强化海水淡化场景应用及项目建设的同时,对新落户的项目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全方位助力海水淡化这一朝阳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明确目标 推动氢能产业高速聚集
2020年1月,天津市正式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全市整体部署,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天津港保税区关于扶持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重点从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示范应用推广、鼓励创新研发、设立产业基金、营造产业氛围、组建产业联盟七个方面全方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保税区成功举办氢能应用推介会,发布国内首台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样车和电堆系统,同时在会上展示了燃料电池电堆、集成系统等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大巴车、无人机等终端应用产品以及固定式、移动式配套加氢设备。此外,目前加氢母站项目正在加快推动方案设计工作,加氢站方面拟率先启动临港装备产业园加氢试验站,为氢能叉车研发、测试及初期应用提供氢气加注服务。
引育新动能,核心是项目,关键是产业。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按照市行动方案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任务,明确保税区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氢燃料电池研发和整车集成为核心,加快产业链布局,形成配套齐全的氢能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