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韩立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外部形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洪三场硬仗,交出了应对大战大考的优异答卷。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17亿元、可比价增长4.6%,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7.7亿元、增长3.7%,税占比8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6%、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近六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城镇登记失业率1.71%。
这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因时因势定策略、优举措、抓落实。迅速切断疫情传播。第一时间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疫情发生后,全市56万余名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5万多名医卫人员夜以继日、奋战一线,用27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45天实现93例本土病例治愈“清零”,实现了“病患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坚持“防的是病毒不是人”,热情接纳返程入境武汉旅游团队和困境人员,展现博爱之都风采。闻令而动驰援武汉、湖北保卫战。派出包括515名医护人员在内的560多人奔赴武汉、黄石抗疫一线,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目标。首推为援鄂人员办实事,彰显城市气度。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捐赠抗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广受海内外关注的短片《南京抗疫现场》予以真实记录。扎实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全国首批第一入境点城市,建立健全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和服务机制,累计安全入境航班432架次、中外旅客6.98万人,实现境外输入病例零扩散。根据疫情变化,坚持“人、物、环境”共防,率先推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等措施,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连续303天保持低风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定实施公共卫生“20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等体系建设,建成市公卫中心应急病区、开建功能扩容项目,完成60家发热门诊规范建设,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每日15万人份。
(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稳中有进。打好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组合拳”,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以“两手抓”夺取“双胜利”。实施“防疫+”保障复工复产。在全省最早启动制造业复工复产“备案制”,最早出台生活性服务业复工指引,在全国率先发放消费券,最早开放室外景区。开通外企人员往来“快捷通道”,采取外来务工人员“点对点”转运、建立驻企服务员制度等举措,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真金白银稳企业保就业。出台“惠企十条”“六保40条”等政策举措,新增减税(缓税)降费630多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140万户次,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8万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00家。发放稳岗补贴13.7亿元,开发见习岗位11万个,新增就业参保大专以上人数40多万。危中抢机推出“四新”行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行动计划,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400亿元。举办“夜之金陵”等促消费活动,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夫子庙成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出台稳订单拓市场“12条”,新增外贸主体近600家。实际利用内资3387亿元、外资45亿美元,中汽创智、鲲鹏整机及关键部件等重大项目落户。深入推进产业强链补链。聚焦八个重点产业实施“链长制”,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营业收入增长40%以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增长20%以上,建成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落地实施。
(三)持续发力创新名城建设,创新竞争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我市跃升至202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1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4位。科创森林积厚成势。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3家、总数超400家,新增孵化和引进企业3538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总数突破6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增长50.2%,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9家。第二届南京创新周达成合作成果346项,总投资超千亿元。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推进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形成高新园区“1+15”管理体系。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等重大成果,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集聚新研机构45家。启动共建中科院麒麟科技城,紫东科创大走廊展开布局。新增城市硅巷40万平方米。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完善“创业南京”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853名。推进“生根出访”“百校对接”,启动大学创新港、“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9600多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08亿元,增长29.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1.93件,居全国第三。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加快释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级,不断激活发展潜能。双向开放打开新空间。制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都市圈建设扩容提速,宁扬城际、G312产业创新走廊启动实施,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稳中有进,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增长14.8%,中欧班列发车量增长13.9%。载体功能实现新提升。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1+9”政策全面落地,生物医药集中监管、数字金融等创新举措取得突破,14项改革经验和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十,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软件谷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重点改革取得新进展。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100条”,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成为全国标杆,“拿地即开工”“一业一证”、不动产登记等改革走在前列。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促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方案。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总数达126家。完成15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大数据集团。
(五)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进一步提升。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美丽古都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通过国家林草局审核。深化紫东地区概念性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编制《南京魅力滨江2035》,加快江北新主城、南部新城等建设,区域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六合区、高淳区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交通能级持续增强。305个城建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溧高高速等建成投运。宁芜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工可即将获批,铁路南京北站配套工程开工。江心洲长江大桥(五桥)、上坝夹江大桥(浦仪公路西段)建成通车,绕城公路环线形成闭合。城市品质不断彰显。以“留改拆”推进城市更新,完成7个片区环境整治和68个老旧小区、200条背街小巷整治。打通光华路东延等15条“断头路”、改造小微堵点24处,新建城市绿道215公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4182个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600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划定5.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超过80%,建设成效获省政府表扬激励。超额完成粮食总产18.9亿斤、生猪存栏44万头等省定目标。新改建农村公厕652座、农路456公里,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75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