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9日 覃卫国)

2021年02月24日 11:26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   

  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9日在淮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覃卫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年是淮北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坚决打好决胜仗、收官战、阻击战,较好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19.1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1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8亿元、增长1.3%,进出口总额超10亿美元、增长24.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8.3%。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果断取消除夕敬香祈福等大型聚集性活动,严格社区封闭式管理、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等“硬核”举措,创新推进“三防两抓”,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三报到”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四同三同时”“六库六策”等机制,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防控专项考核居全省第4位。我们不会忘记,在疫情防控最艰难时刻,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医护人员、疾控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挺身而出、日夜奋战,28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征、驰援湖北,以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的担当、最美奋进者的本色,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美画卷!

  (二)坚持以保促稳,经济发展韧性明显增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强化“六稳”“六保”举措,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在全省较早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措施,向590家重点企业选派联络服务干部,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经济增长实现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全年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等多项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大幅提升。发挥财政、就业、社保、金融等政策合力,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重,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市场信心、兜住民生底线。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6.85亿元,减免国有房产租金2038万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2%。增量存贷比、直接融资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5位。新增私营企业7331户,个体工商户23868户。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6%。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小麦亩产居全省首位。我市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称号。抢抓国家发行专项债机遇,累计申报重大项目56个,获批专项债额度433.2亿元。成功举办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暨全省第十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累计组织14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1亿元。平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5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口子年产2万吨大曲酿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同时开工建设。

  (三)坚持补短强弱,全面小康质量成色更足。努力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响,扎实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推振兴”专项行动,帮扶销售各类扶贫农产品2.45亿元。投入4亿元建成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89个行政村31.6万人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剩余318户1016人全部脱贫。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4%,优良天数同比上升12.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8条黑臭水体经过整治均达“初见成效”标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各类排水管网202.6公里,东湖存量垃圾治理项目顺利完成。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全年营造林8万余亩。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0.84%,资产质量居全省第1位。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全面清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债务风险持续下降。

  (四)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兑现政策资金5063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市科创中心主楼正式封顶,市高新区邻里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深化“三重一创”建设,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两个基地获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陶铝新材料获批全省第一批产业创新中心,系列产品入驻省创新馆,陶铝航材铸锭生产线正式投产。中煤远大、中冶淮海分获国家级、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7%。相山区与淮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即将建成,南开大学—理士国际安徽先进能源研究院挂牌成立。源创客晋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推动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1+2”政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旺能发电、阜邦生物等88家企业纳入规上工业企业。

  (五)坚持城乡统筹,城市宜居水平稳步提高。突出城市特色,编制完成绿金湖、南湖西岸和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完善城市功能,市城市展示馆及历史档案馆建成使用。实施重点城建项目94个,新建改造城市道路40公里。G237二期、G254二期、G3京台高速淮北收费站东迁、创新大道东段、泉山北路上跨铁路立交桥、环山东路东段、桓谭东路等一批城市干道和节点工程建成通车,人民西路加快建设,有效疏解老城、带动新城建设。新增城市绿道10公里,新建便民公园绿地5个,市区新增停车泊位5536个。22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棚户区改造开工2534套、基本建成6384套。乾隆湖风景区正式开园,朔西湖生态修复初见成效。我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居全省首位。濉溪县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隋唐运河古镇获评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区。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800座,5G实现全面商用。积极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完成937类、13亿条数据整合归集,“安康码”注册人数超过200万人。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完成户改厕2980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18个镇政府驻地和6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完成20个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任务。杜集区蝉联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段园镇、烈山镇榴园村分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充分释放。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造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开设“一网通办”专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88个事项异地通办。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业项目报建审批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综合执法改革、新型煤化工基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青龙山无水港正式开通运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17亿美元、增长10%。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创新开展“线上”招商、“云上”签约,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234个,其中工业项目155个,协议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中北锂电产业基地、华孚30万锭智能纺纱产业园、英科医疗二期等一批投资超十亿元项目开工建设。

  (七)坚持共建共享,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编制完成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学校7所。完成29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我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淮北理工学院(筹)一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小镇基本完工。高职招生规模实现新突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创新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持续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将安宁疗护纳入基本医保,出台32项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政策清单。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濉溪县综合医改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市中医院跻身全国百强中医院。我市连续七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组织开展文化消费季惠民系列活动,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我市成功申办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深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推进“四最”试点,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难题。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全省最少,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全国领先。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战果丰硕、圆满收官。以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累计办理总产权项目156个、11.7万套,惠及30多万群众,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有力,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五”普法通过考核验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档案、公积金、供销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坚持实干担当,政府履职能力不断加强。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淮北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淮北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纳入立法。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5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66件,“市长热线”11.7万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续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建立打击公共资源交易、医保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联动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营造清正廉洁、实干担当的政务环境。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必将进一步凝聚全市奋进力量,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建设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幸福城市。

  无论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还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始终聚焦城市转型发展这个不变主题,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毫不动摇抓改革、强创新,全心全力惠民生、防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建市60周年特殊时间节点上,开启了新时代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这五年,我们以新理念为统领,全面深化转型崛起新实践,动能转换实现大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和共建共享,经济发展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新旧动能协同发力的关键期。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重大转变,三产占比超过50%。以“四基一高一大”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四基一高”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淮北经验”、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全国推广。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对我市陶铝新材料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实现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这五年,我们以新战略为指引,奋力探索转型崛起新路径,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紧紧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咬定目标、坚定信心,努力克服煤炭去产能、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转型阵痛,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暴雨灾害带来的重大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在累计煤炭去产能1109万吨、减税降费102.7亿元情况下,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上四个百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连续跨上五个十亿元台阶。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华环境优秀奖,转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在头版进行了典型报道。

  这五年,我们以高质量为主题,主动抢抓转型崛起新机遇,发展条件实现大改善。我市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功迈入高铁时代,高速路网不断完善,煤化工基地快速通道、梧桐中路、创新大道、龙山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建成通车,100公里城市大外环基本形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新增一级公路117公里、农村公路1710公里、供水管网356公里、燃气管网240公里、污水传输管网189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至90平方公里,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区等新城新区建设提速。淮北海关开关运行,铁路无水港投入使用,南坪港恢复运营,打造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综合优势更加凸显。

  这五年,我们以高品质为目标,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民生福祉实现大提升。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超200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实施棚户区改造93256户,建设保障性住房7360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低保正式并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城镇。累计22个贫困村出列、35235人实现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皖北地区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持续巩固深化。

  各位代表!

  五年的发展,倾注了全市上下不懈的努力,凝聚了全市人民共同的智慧。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驻淮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淮北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过去五年尤其是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水平与全省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实力较弱,新兴产业拉动性不强,工业经济还存在许多困难;县区、园区综合实力较弱,对全市发展的带动力还不够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少数工作人员缺乏进取意识和工作激情,存在落实打折扣、服务不到位现象。我们将正视困难和问题,发扬斗争精神,以改革破难题,以担当抓落实,不辜负人民期望和重托。

  二、奋力谱写淮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对标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围绕扎实推进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战略叠加、转型加速推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共建共享,实现淮北更高质量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坚持全链条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复制推广安徽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强化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建立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领域合作,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8%。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全面激活消费潜力。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7%,进出口总额突破16亿美元、年均增长8%。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市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协同创新水平。主动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创建淮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濉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扎实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深入实施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皖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基地。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淮北,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电、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支持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四基三千亿”板块。加快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建设,推动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快捷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跨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打造更高质量转型发展重要动力源。

  (四)坚持“两山”理念,加快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树立“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支持濉溪县建设南部次中心,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凤凰新区和双堆集中心镇新城建设,规划建设淮北西站新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要素吸纳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淮优”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争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跟踪管理和后续服务,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巩固深化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成果。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个专项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2.5%,打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五)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快打造民生福祉更加厚实的幸福城。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为人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增加低收入群体转移性收入,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全面推进健康淮北建设,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巩固拓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明创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市。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持续开展“铸安”行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深入推进法治淮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淮北。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9日 覃卫国)

2021-02-24 11:26 来源:淮北市人民政府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