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9日 曾风保)

2021年02月24日 13:50   来源:汕头市人民政府   

    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9日在汕头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汕头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曾风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汕头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汕头夯实基础、积厚成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汕头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汕头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的新定位,寄望汕头实现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新目标,明确汕头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新任务,汕头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完成“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及省赋予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汕头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的基础不断夯实。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汕头发展,每逢重要关头、关键时刻,及时为我们把舵领航、指引方向。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汕头发展寄予殷切希望;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调研时,要求汕头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赋予汕头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富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汕头市及濠江区,部署推动深圳与汕头建立“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我们牢牢把握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力争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支持,获得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相继获批,省支持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4条政策出台实施,支撑汕头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禀赋不断积累,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的前景广阔。

  (二)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0.58亿元,增长2.0%,五年间年均增长6.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0.8和0.5个百分点。2020年,来源于我市的财政收入510.63亿元,年均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45亿元,同比增长3.8%;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224.2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32.32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5倍、8.3倍。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03.74亿元,年均增长14.7%,“十三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万亿元,是“十二五”的2.5倍,一定程度扭转长期以来投资不足制约发展的被动局面。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4.9:50.2:45调整为4.5:47.7:47.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全市26例确诊患者、3名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院内零感染、社区零扩散”,圆满完成援鄂医疗任务,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及时出台复工复产20条等一揽子政策,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速经济恢复,稳住经济基本盘。

  (三)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外联内通的大交通格局日益完善。以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互联互通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构建汕潮揭城市群现代立体交通,推进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快速干道等骨干交通设施工程。五年来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53亿元,是“十二五”的3.9倍。区域铁路枢纽加快形成,广梅汕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建成运营,实现动车进城。汕头人民翘首期盼的汕汕高铁全面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汕头与大湾区形成一小时交通圈;汕头高铁站及枢纽一体化工程、汕头南站、潮南站动工建设,漳汕铁路、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加快前期工作。高速公路织密成网,揭惠、潮惠、汕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7公里,是2015年的3倍。大湾区港口群东翼枢纽港加快建设,广澳港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8公里长深水防波堤、10万吨级航道建成运营,具备开通远洋航线的硬件基础;实施汕头港扶持政策,完善集疏运体系,2020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9.38万标箱,比2015年增长35.2%。市域路网提质提速,海湾隧道、牛田洋快速通道及金砂路西延、凤东路、陈沙大道、中阳大道、黄河路与泰山路快速化、海滨路东延和西延、金鸿公路市政化改造、汕南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加速形成。

  (四)加快打造区域“四大高地”,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大高地”。2020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97个,完成投资732亿元。“十三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814亿元,是“十二五”的3.4倍。区域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列入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总投资160亿元的汕头大学东校区、汕头大学南校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汕头健康护理职业学院等新建工程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汕头技师学院等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后全日制高等教育学位将从2.3万个增加到5.5万个。获省“教育强市”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区域医疗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汕大医学院附一院、市中心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市皮肤性病防治院异地扩建项目建成,总投资198亿元的市中心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市中医院、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市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等8家市级以上医院,以及14家区县医院新改扩建工程加快规划建设,建成后全市医院总床位将由1.95万张增至3.2万张。区域文体旅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总投资47亿元的亚青会主场馆、体育产业基地、人民体育场、正大体育馆等亚青会场馆新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亚青会筹备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累计投入13.55亿元,红色交通站、开埠区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专题博物馆达16个,开通内海湾夜游。区域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万达广场、群光广场、东厦100、海纳天地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投入使用,京东、五矿、宝供等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马士基、中远等国际航运巨头相继进驻汕头,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宝奥城电子商务园区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澄海区获评国家级“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南澳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淘宝村数量列全国第14位,2020年快递业务量14.21亿件,年均增长64.7%。

  (五)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区域创新中心功能有效强化。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0.66%提高到2019年的1.05%。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6项。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获批设立,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总数达648家,比2015年净增498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20年新增专利授权2.19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17件,比2015年增长123.8%。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现有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1个、省“扬帆计划”团队5个,实施三年引进4000名全日制博(硕)士行动计划。

  (六)狠抓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市“实体经济38条”“中小企业26条”等系列惠企政策,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政企直通车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现有企业8万家、“规上限上”企业3767家、上市企业32家,分别比2015年增加4.72万家、1050家、9家,入选工信部“小巨人”企业2家、省高成长中小企业84家。大力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打造华侨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64.2平方公里的广东汕头六合、澄海莲花山、龙湖东部、濠江滨海、潮阳海门、潮阳金浦、潮南井都、潮南两英等8大重点产业片区,五年来全市完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产业发展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实施全市域控规全覆盖,规划产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提高至24%;加大产业用地储备和供应力度,2020年出让产业用地2500亩,是2015年的3.3倍。实施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大力引进培育现代产业,2020年全市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新引进和增资扩产产业项目56个,总投资194.65亿元;“十三五”期间宝能集团、中海信、比亚迪、佳兆业、国电南瑞、鲁能集团、大参林、江南国际农产品、天环冷链等一批现代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资50亿元的大唐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着力做实以上海电气产业园风电装备制造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链条。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建成开通5G基站4000座,我市5G产业园成为广东首批3个5G产业园之一,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成运营,中国移动华南AI创新中心、中国联通研发中心落户汕头,入选2020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五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50亿元,是“十二五”的2.7倍,潮阳、潮南印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159家印染企业入园集聚升级改造,潮南区获批全国服装(内衣家居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南澳后江二级现代渔港、达濠国家一级渔港建成使用,创建澄海区蔬菜、潮阳区丝苗米、潮南区生猪和澄海区狮头鹅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村76个、专业镇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8.33万亩,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30家。

  (七)扛起新时代经济特区使命担当,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秒批”事项等重点改革,建设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90%以上的事项“最多跑一次”,75%以上的事项“一次不用跑”。高标准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改革后减少市属处级党政机构13个,减少事业单位138个,推进两英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组建超声电子、投资控股、建工、商贸、交通运输、资产管理和文化、融媒等集团公司。推动“放权强区”“放权强镇”,分别向区(县)、镇(街道)下放333项和483项行政职权,激发基层体制机制活力。农合机构改革啃下“硬骨头”,南澳、汕头海湾、澄海、潮阳四家农商行先后开业,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市573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改革。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复制推广203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广和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建设等试点,汕头海关整体通关效率居全国前列。对接“双区”建设,启动建设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协同创新交流中心等项目。

  (八)着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文明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举办第三届亚青会为契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环境品质大提升,对城市门户、市政道路、建筑立面、市政设施等进行立体化升级改造,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市容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累计新建改建市政道路2674公里、公园广场750个、农贸市场190个、公厕975座,拆除违建2692万平方米,市域森林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5.5%和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平方米。完成内海湾40个码头整治,对礐石大桥北岸、南岸和妈屿岛进行重点整治、美化提升,实施“一湾两岸”、时代广场周边景观照明改造提升,显山露水的内海湾特色景观逐步形成。开展两轮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实施区域网格化管理,集中整治交通乱象、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市民群众文明交通意识和道路通行秩序、环境有效提升。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3个、干净整洁村769个、美丽宜居村3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96个,12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完成“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任务,南澳县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练江整治翻身仗,累计投入332.6亿元,攻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中心建设“三大山头”,实施干支流“五清”、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散乱污”整治、环境违法打击等“五大专项行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指标均值达到地表水环境Ⅳ类标准,重现水清岸绿。综合施策推进梅溪河整治,升平国考断面水质指标均值达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入围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全市38宗黑臭水体整治。开展“洗楼”“洗井”“洗管”“洗河”行动,全市1156个自然村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五年来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6.54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1%;新建生活垃圾处理终端设施6座,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67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0%以上,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医疗废物100%无害化处理处置。

  (九)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全市十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6.2%。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市27430户、92673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37个省定贫困村脱贫出列。稳岗扩就业成效显著,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2.82万元,年均增长8.2%。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年均上涨2.2%。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15年的1845元提高至246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15年的100元提高至18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从2015年的410元提高至800元。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五年来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289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房9060套。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五年来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686辆,新开通公交线路31条,加密优化一批公交线路,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五年来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完成粮食生产和生猪稳产保供任务。深入开展“平安汕头”建设,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成运行,治安防控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突出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刑事治安警情、“两抢一盗”警情分别比2015年下降26.4%、41.5%,列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城市。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地方国防基本建设持续加强,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顺利完成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

  五年来,我们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打造服务有为、执行有力的高效政府,政府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十三五”期间共办理人大议案、建议460件,政协提案1063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24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29件。作风建设成效明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狠抓“四风”突出问题整治,公职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持续提升,群众和企业办事满意度持续提高。完善和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有效防控重点领域廉政风险。与此同时,民族、民政、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海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信访、政务公开、退役军人事务、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通过五年来的努力,全市呈现经济质效提升、发展基础夯实、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即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同德一心、和衷共济的结果,是海内外乡亲和各界朋友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人士,向中直和省直驻汕单位,向驻汕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汕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清醒认识到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汕头的殷殷重托相比,与新发展阶段汕头的定位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群众、海内外潮人的殷切期盼相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牢。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和大项目带动,空间小、布局散的问题未根本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三是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商贸、金融等区域服务功能,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还有不小差距。民生领域欠账多,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庸懒散奢”“空软浮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公职人员担当意识、改革意识、服务能力不强,行政效率有待提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还需付出巨大努力。五是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城市管理较为粗放,农村基层治理存在弱项,安全发展仍有隐患。部分市民文明意识相对薄弱,绿色生产、文明生活方式未完全形成,环境污染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创建文明城市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狠下苦功夫,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汕头市委关于制定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汕头奋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关键五年。愿景鼓舞人心,前行更需奋斗。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中央、省赋予汕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上下同心,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比2015年翻一番;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全市上下必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新时代汕头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重点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经济特区发展活力;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城市发展能级有效提升;坚持优化美化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是汕头亚青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扎实推进“1146”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办好亚青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双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化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形成一批系统性突破性改革创新成果。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服务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区域总部和电商平台,适时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大力开拓东盟市场。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宝奥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加快推进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建设,打造服务粤东的智慧口岸。

  全面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承接珠三角核心区外溢现代产业功能为重点,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协作配套,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延伸区和发展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与深圳深度协作协议走深走实,落实深汕工作衔接机制和发展联动机制,加快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协同创新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协同发展,促进三市产业一体化衔接、社会同城化发展、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广州、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承接好下放华侨试验区的8项省级行政职权,开展“一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六个行动”,引导激励海外华侨支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聚焦引进新侨和华裔新生代高层次人才,发挥侨梦苑、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南粤侨创基地、国际潮团总会、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平台作用,规划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设立港澳青年之家,实施海外博士院士“双士”工程,打造华侨华人人才“归谷”,建设吸引全球华侨青年就业创业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密切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商会,谋划承办国家、省重大主场涉侨常设型品牌活动,推进“华侨之家”、华侨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建设,为归国及到访侨商侨团搭建敦睦乡情、文化交流的平台。依法保障海外华侨华人合法权益,探索开展惠侨政策创新,积极为回国创新创业侨胞提供便利服务,着力解决其工作居留、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积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谋划建设华文教育基地和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基地。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开展综合授权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土地规模、指标分配模式,健全先租后让、弹性供应、作价出资等工业用地供应体系,完善低效利用土地市场退出机制;全面落实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规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继续下放区(县)级行政管理职权,研究制定示范镇建设扶持措施,激活镇(街)发展活力。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用心用情用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制定《汕头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中国(汕头)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清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优质化,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用电用水用气便利度,持续降低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优化纳税服务,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并行服务、联合办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大数据中心和营商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广“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应用,提高营商环境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形成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工作机制,畅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渠道,当好企业“店小二”,切实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要素支撑、做好服务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做大做强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省推动重大产业向东西两翼布局交汇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四大新兴支柱产业,打造东翼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主战场。

  着力打造千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和以海上风电装备、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和产业联盟平台,布局主轴承、主控系统、液压系统、变压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推动粤东整机组装基地建设,构建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条。实现大唐勒门I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推动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近海深水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动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领域机械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

  着力打造千亿元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建成6800座5G基站,加快5G产业园和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建设,力争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打造产业数字化服务集聚区,加快融入广东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区域性创新创意设计中心,探索依托高等学校设立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举办面向全国的创意设计赛事和展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教育、医疗、养老、育幼服务产业化发展。

  着力打造百亿元级文旅产业集群。依托南澳岛、内海湾、小公园、大南山和潮汕美食等,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华侨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供给,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南澳县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支持妈屿岛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顺昌街区为示范,加快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建设高品位步行街,促进老字号传承发展,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省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

  着力打造百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现代种植业子集群,培育壮大优质丝苗米品牌、特色蔬菜品种,推动雷岭荔枝、樟林林檎、乌酥杨梅、三捻橄榄、南澳金薯、后花园宋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一步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打造现代畜牧业子集群,稳定生猪生产,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水产业子集群,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对虾、牡蛎、紫菜、扇贝等水产业,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持续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建成潮南区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澄海区狮头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程,加快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做大做强化学和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发展跨界融合新业态。实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本土“链主”式领军型企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加强功能区引领和产业平台布局建设。华侨试验区要用足用好省支持高质量发展的24条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建设,引进一批总部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数字经济、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国家高新区要加快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和莲塘工业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智能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保税区要重点建设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等“三大中心”,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及保税服务业务,探索区港联动、港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壮大高端制造、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产业。加快建设8大重点产业片区,推进省市共建六合产业园区,以一流园区承接世界级产业集群。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引进国家、省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头部企业。

  (三)全力打造“一枢纽”“四高地”“两中心”,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大有效投资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港口,推进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港口扶持措施。建设区域铁路枢纽城市,加快汕头高铁站及枢纽一体化工程、汕头南站、潮南站建设,打造“城中有站、站城融合”的城市新门户;加快汕汕铁路建设,推动漳汕铁路前期工作,构建“广汕漳+厦深”沿海高铁双通道;加快推动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动工建设。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网,推动南澳联络线、京灶大桥等高速公路启动建设,规划建设梅潮高速南延线、汕头至饶平等高速公路;完成黄河路与泰山路快速化改造,拉通凤东路、海湾隧道主线工程,加快建设牛田洋快速通道及金砂路西延、中阳大道、陈沙大道、海滨路东延和西延、金鸿公路市政化改造、汕南大道等项目。

  加快建设区域教育高地。全力支持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努力建设“双一流”高校。推动汕头大学东校区一期建成使用、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南校区一、三期工程建成,加快筹建汕头大学南校区,启动汕头健康护理职业学院三期建设。着力提高基础教育生均占地和建筑面积,建成金中海湾学校、龙湖金湾学校等一批中小学校,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四同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启动中职教育园区规划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双精准”示范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推动聋哑学校迁址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中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区域医疗高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支持汕大医学院附一院、市中心医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医院。依托汕大医学院附一院、市中心医院建设心血管、神经、儿童、肿瘤和呼吸等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分中心,推动我市医疗机构与省部级医院共建粤东医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建若干个省中医重点专科。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以及澄海区人民医院、潮阳区人民医院等5家区县级医院建成投入使用。选派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批基本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区域高水平疾控中心建设,推进市中心医院和区县医院传染病区规范化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全面实施健康汕头行动。

  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和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建成使用,规划建设美术馆、华侨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潮汕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海丝文化的保护利用,组织实施国民革命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陈慈黉故居、龟山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持续推进小公园专题博物馆群建设,加强侨批档案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加大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鼓励文化艺术创作,组织一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精品创作和演出。

  加快建设区域商贸高地。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促消费政策,持续开展促消费和出口转内销系列活动,提质扩容“夜间经济”,扩大节假日消费,推动消费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建设完善核心商业集聚区,围绕龙湖中央商务区打造高铁经济圈,加快建设城市级核心商圈、区级商圈及特色商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培育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和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推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基地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天环冷链物流仓储、粤东物流新城、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积极探索展会新模式,发挥电子商务及“云展厅”优势,筹划举办本地优势产业展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家,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企业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化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深入实施引进博(硕)士行动计划,公开招聘330名博士研究生和1000名硕士研究生,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华侨华人科学家。强化创新法治保障,开展科技立法,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深化与深圳等地的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在汕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增强服务企业和孵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推动融资降门槛、减成本,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制度和银企融资实时对接平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积极防范化解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支持实施产业化并购重组。发挥深圳证券交易所汕头基地和行业组织作用,培育、建立优质拟上市公司资源库,推动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实施“引金入汕”,吸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创投企业等在汕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完善金融机构类别、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严厉打击逃废债和金融犯罪行为,完善失信违约名单公开和信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力争在华侨试验区试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30条”政策,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和资本项下业务创新试点,支持华侨财富管理、跨境供应链金融和贸易融资跨境转让等创新业务落地发展。

  (四)举全市之力办好第三届亚青会,向世界展示汕头崭新形象

  办好亚青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广东、汕头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坚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理念,全力以赴当好东道主,把亚青会办成增进青年交流、提升城市品质、展示特区形象的青春盛会、文化盛会、体育盛会,向世界呈现中国气派、广东风采、汕头魅力。

  全力做好赛会组织筹备工作。坚持“规范、标准、高效、节俭、廉洁”的工作原则,确保各项筹备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赛事组织,加强与亚奥理事会、国家体育总局等的协调对接,组织亚青场馆运行团队,建立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精心组织好测试赛、火炬传递和开闭幕式等重要活动。高标准完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2021年6月底前完成22个赛事场馆及运动员村项目。严把质量关、造价关,加强场馆体育工艺和服务功能配套,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使亚青场馆成为市民健身活动重要场所。高起点策划宣传推介,开展“欢聚亚青”主题宣传活动,统筹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个宣传途径,讲好亚青故事,传播汕头声音,打造“网红城市”,激发亚洲各国和地区关注、参与、支持汕头亚青会的热情。高水平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精益求精、高质高效推进后勤保障、接待服务、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为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和嘉宾提供可靠、高效、及时的综合保障服务。

  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以“还绿于民、还路于人、还景于城”为目标,持续推进迎亚青会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实施项目。优化以内海湾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升级改造城市门户、市政设施、景观节点,精雕天际线、水岸线,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鲜明兼具时代气息的城市风貌。全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对内海湾岸线进行整治提升,系统推进礐石风景区、妈屿岛景区、北山湾片区、海滨路、南滨路及沿线景观品质改造优化,彰显内海湾特色魅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金砂中路、嵩山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完成汕汾路、大学路、潮汕路、中山路、金砂东路等一批国省道、城市主干道以及人行天桥、步道的品质提升,完成外马路、长平路、华山路等一批道路排水提升改造项目,推进护堤路、金环路等一批道路拓宽改造,加快人民广场、华侨公园等一批广场、公园、绿地的改造建设。谋划一批建成区内涝防治项目,优化提升全市供水管网,推进全市域燃气管道网络建设。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合理配建停车设施,因地制宜增设电梯,提升社区宜居水平。

  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围绕“当好东道主、办好亚青会”,以区(县)为主体,全面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实施第三轮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扎实推进停车场、停车泊位规划建设,规范出租车、公交车、共享交通工具营运秩序,加快智慧交通建设,确保交通秩序实现根本好转。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市容“六乱”整治、拆除违建等专项行动,完成1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水平。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特区气质。增强市民当好东道主意识,深入开展“追梦亚青,志愿同行”等志愿者主题活动,形成亚青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和社会感染力,让亚青会真正成为全民的盛会。

  发挥亚青会溢出带动效应。以亚青会引领青年一代传承亚洲文化,凝聚亚洲青春力量,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唱响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亚青之歌。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依托潮汕籍华侨华人网络,打好“亚青牌”。充分发挥举办亚青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发更多区域旅游产品,推动亚青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汕头现代化城市形象。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注重彰显人文理念,精心打造文化教育活动,留下亚青宝贵效应,提升汕头良好声誉。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幸福宜居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市村庄100%建成干净整洁村,示范县、示范镇所有行政村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推动濠江区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和基层治理示范点。建设一批连线连片精品景观带,区(县)各打造1条以上乡村风貌提升带(片),每个镇(涉农街道)完成1个以上行政村(涉农社区)农房微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批“四好农村路”,推进户厕无害化全覆盖,提升“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农村资源发展活力。巩固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支持和引导承包地向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流转,着力发展多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提高服务“三农”综合能力。逐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法治、德治实践,建立乡村现代治理体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防范出现因疫、因灾返贫致贫。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消费扶贫力度,增强脱贫村内生发展动力。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调动社会力量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76%。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化种子资源库建设。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美丽汕头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高效利用各类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美好家园。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以河流水系及绿道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建设,营造大南山、小北山等山地森林,榕江、练江等河流水系,以及近海海域等自然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区域安全屏障。严格保护重要生态节点,加强潮汕地区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深化碧水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融合”,提升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巩固提升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成效,系统性开展管网查漏补缺、排查整改、清污分流,持续开展“五大”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动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建设海门湾桥闸、练江水闸重建项目。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制久清。推进龙湖北污水处理厂一期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市政管网短板。高质量完成碧道建设任务58公里。深化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开展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整治,保持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深化净土防御战,全面落实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建设汕头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在能源、纺织、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清洁化改造,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强化城市低碳化建设,开展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工作,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桩建设。加快建设垃圾分类配套处理设施,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南澳建设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定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完善防控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人”“物”同防,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汕返汕人员排查,持续抓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强化进口冷链食品防控,大力打击走私和偷渡违法行为,坚决防止疫情输入。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持续开展重点人群、环境常态化监测,严格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压实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强化农村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大活动精准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防范疫情反弹。坚持平战结合,加快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和专业培训,统筹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普及接种,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全力实施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加大企业减负稳岗力度,帮扶受疫情影响人员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保障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汕头技师学院“潮菜师傅”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省市级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乡村实训基地。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实施城乡居保基金市级管理改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保障功能。打好治欠保支攻坚战,完善劳资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焦特殊群体,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救助、孤儿养育标准,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残疾人工作,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医养康养相结合,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区,加强老年人服务便利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年教育、养老产业发展。落实人才金凤卡制度,为来汕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管家式”便捷服务,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开。深化双拥工作成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新“互联网+社会治理”,实现建成区数字城管全覆盖,谋划建设“城市大脑”到“基层细胞”智能化服务体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改革,建立社会组织登记负面清单制度,促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决策机制,探索推进以村(居)民小组、小区、楼宇为载体的“微自治”“微志愿”“微课堂”形式,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汕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和灭火救援能力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和火灾防控能力。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防控质量风险隐患。提升公安科技信息化水平,推进亚青安保指挥中心、交通智慧指挥中心、特警维稳处突应急中心等项目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解决中心城区居民用水压力问题。二是实施中心城区燃气管道普及工作。三是推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建设。四是实施群众办事免费停车和免费邮政速递。五是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六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七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力。八是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九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十是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

  (八)起而行之、狠抓落实,推动政府工作在新阶段有新气象新作为

  实现汕头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设服务有为、执行有力的高效政府,做“起而行之”的合格“答卷人”。

  坚定政治立场。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严格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鼓励实干担当。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下“刮骨疗毒”“移风易俗”的狠工夫、硬功夫,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革除“庸懒散拖”“吃拿卡要”等歪风邪气。建立完善激励制度机制,树立把职业当事业的精神,强化做好细节的意识,坚持追求极致的态度,弘扬甘于吃苦的文化,筑牢工作经得起“三问”的底气,保持亲自上手、亲手把关的作风和干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当先锋、显身手、立新功。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抓好、同步推进、一起落实。推进对政府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等重点领域的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坚持厉行节约、预算法定,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促进广大领导干部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过去五年,我们一道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汕头加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美好蓝图已经绘就,空前的历史机遇和秀美前景令人鼓舞。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全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汕头华美篇章”!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

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29日 曾风保)

2021-02-24 13:50 来源:汕头市人民政府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