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8日 杨懿文)

2021年02月26日 15:18   来源:娄底市人民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8日在娄底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娄底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懿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等大战大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保持定力,精准研判,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9.4%,经济总体稳步回升、逐月向好,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坚决扛起疫情防控重大责任,以战时思维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各司其职、县市区守土有责”的责任体系,1.01万个基层党组织、21.6万名党员积极投身一线,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加强医疗救治和物资保障,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子健康码,强力推进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3天时间将杉山卫生院改建成市中心医院第二医疗区,23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48天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医用口罩日产能力达到1800万个,核酸检测日检测能力达到5.2万人份,我市是全省确诊病例50例以上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市州,也是率先实现县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全覆盖的市州。我们坚决服从全国抗疫大局,选派30名医务人员驰援黄冈市,筹措医疗、生活物资支援湖北,向国际友好意向城市捐赠防疫物资,展现了非常时期的娄底担当。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制定落实“18条措施”,对境外来娄人员实行点对点转运和全程闭环管理,持续巩固防疫成果。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凝聚了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找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点,科学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出台稳就业举措,点对点安排专列专车帮助人员返岗,第一时间向企业派驻1342名驻企防疫联络员,深入实施“保就业促创业五大行动”,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抓好产业链协调发展和原材料保供工作,向复工复产企业免费发放预防中药饮剂31.8万剂,用心用情帮扶重点行业和企业,华菱涟钢等35家重点工业企业疫情期间实现稳产增产,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全面落实助企惠民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4.28亿元,新发放企业贷款9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4.35万家,增长18.07%,增速居全省第一。强抓项目稳投资,先后三次开展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活动,13个省“五个100”项目、30个省重点项目、227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5.89%、164.67%、135.52%,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4%。成功争取抗疫特别国债10.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4.28亿元、一般债券13.89亿元、中央省预算内投资14.19亿元、国开行“稳投资补短板强动能”专项授信32.3亿元。实施“娄商返娄”行动,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湘博会”,签约重大项目82个,引进三类“500强”项目8个,内联引资、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2.5%、16.7%、15%。激发活力扩内需,发放稳岗补贴4500万元、双倍标准临时价格补贴7498.9万元,开展“乐享娄底·幸福生活”、汽车展销会等系列活动,举办首届中国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首届“娄底电商节”。冷水江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省定粮食生产收储、生猪稳产保供任务全面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13.5万亩,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天柱山禽业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村黑猪获评省长质量奖提名奖。

  (三)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开展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进村入户巩固月活动”和“脱贫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双周调度会”、市级领导包联、常态化暗访督查、涉贫信访舆情快速联动处置“四项机制”,全力攻克脱贫领域重点难点问题,2847户农村危改房全部竣工验收,新建扶贫车间209个,1.73万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4956栋易地扶贫搬迁“应拆未拆”独栋房、连体房全部拆除并复垦,突出问题整改动态清零,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介。自觉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污染防治攻坚战33项任务、“夏季攻势”124项任务全面完成,建成重点镇污水处理厂13个,清理整改小水电150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河长制工作获全省先进。完成禁捕退捕年度任务,在全省率先建成资江视频监控系统。全力打好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锑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验收销号,砷碱渣无害化处理线投入运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积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国有资产规范管理,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政府债务风险保持在全省二类等级地区。加大“打处非”力度,侦办非法集资案件27起,加快九龙等重点个案资产处置,民间融资风险逐步化解。

  (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双引擎”。以“三一回家”为重点,强力推进工程机械产业建设,新签约和改扩建项目67个,完成投资115.68亿元,实现主营收入110.38亿元,增长12.6%,其中三一液压油缸智能生态工业城、三一重卡零部件产业园、三一路机灯塔工厂等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做优做强钢铁新材产业,华菱涟钢棒材改造项目、高强钢一期项目竣工投产,高端家电用镀锌板项目开工建设,VAMA二期即将启动建设,无取向硅钢项目成功签约,涟钢钢产量迈上1000万吨台阶。坚持“一链一策”高位推动产业链发展,1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0.3%,高于规模工业增速4.8个百分点。

  (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五办五公开”改革,48个部门157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193项“一件事”实现可查可办和跨域通办;精简23个单位198个审批事项,精简率26.8%;企业登记实现“37证合一”,开办时间压缩至5.5小时。涟源市“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新化县油溪桥村“两山转化”、双峰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娄星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冷水江市政务服务“三零”体系等10余项改革案例获国省表彰推介。41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改革全面完成。国家高新区创建成功进入科技部最新一批现场考察名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3%。申请专利2737件,增长338%,增速居全省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落户娄底,华菱涟钢云数据中心投入使用,首家省级区块链产业园落户万宝新区。液压油缸改扩建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支持。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文昌科技在湖南证监局成功报备辅导。

  (六)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12件省定民生实事、10件市定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47.73%、86.02%,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大班额化解分别完成省定任务的113.6%、131.2%。在全省率先把远程医疗延伸到村卫生室,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落地实施,村级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第二批社会足球场地建设试点城市,“足球+英语”直播公益课堂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老旧小区改造6786户,26个安置基地项目建成交付17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财政部、民政部验收。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积极化解信访积案,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大幅下降。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审理办结“4·17”等一批涉黑涉恶大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4%、15.7%。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20%,“三公经费”压缩30%,基层运转、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一年来,我们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积极推动“三表率一模范”机关创建,执行力和落实力有效提升。扎实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治,聚焦“工作”和“作风”两个维度,有力推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宪法、民法典等普法宣传教育,实施孙水河保护条例等5部法规。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09件、政协委员提案128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查处问题143起,处理236人。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立案1417件,党纪政务处分1458人。全市上下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氛围逐步形成。

  一年来,我们对标先进,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一批特色和亮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娄底为长株潭都市圈的拓展区和辐射区。二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80亿元台阶,增速排全省第一,纳税过亿元企业达到15家。四是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产业集聚项目183个,先进制造业“双引擎”基本成型。五是脱贫攻坚完成既定任务,在全省成绩优异。六是全市政府性债务化解成效突出,获省财政厅2.5亿元奖励。七是娄底海关建成开关,万宝公用型保税仓正式开仓。八是强力推进“无籍房”办证,已完成5.04万户。九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化解。十是“村民议事会”“屋场会”“楼栋网格化”等基层治理创新,成为全国全省推介典型。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经过五年接续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人均GDP由3万元迈上4万元。市场主体达到27.5万家,“四上”企业、规模工业企业分别净增895家、320家,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实现进位目标。金融机构存贷款分别达到2203.64亿元、1335.87亿元,贷存比为60.62%。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二是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湖南中部(株洲—湘潭—娄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获批建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娄底移动互联网产业园获批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钢铁新材产值迈过千亿大关,十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8.7%。强力出清不安全落后产能,煤矿总数从108家减少至24家。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互联网经济、赛事经济、跨境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异军突起。三是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43.4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17年、2019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454处,资助困难学生203.17万人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全部纳入医保,9.8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锡矿山、涟钢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省考核评价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启动零碳区域创建,在全国地级城市率先完成碳普查和碳规划。民间融资和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平安娄底建设卓有成效。四是城乡格局展现新气象。沪昆高铁、娄邵铁路完成扩能改造,二广、娄益衡高速建成通车,龙琅、官新高速稳步推进,娄底大道总体贯通,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基本实现“组组通”,春田机场、桥头河通用机场前期进展顺利,立体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新建改建供水管网590公里,智能电网建设三年投入50亿元,涟源—冷水江—新化天然气管线建成使用,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5G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城乡水、电、气、信息等网络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对采(碎)石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完成农村墙体广告清零、整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成功创建4A级景区2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33个。五是改革开放催生新活力。

  按时序要求完成1105项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五办五公开”成效明显,一次办、网上办事项达到1423项,营商便利指数全省排名第五。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实现全覆盖。“三供一业”改造分离移交,受惠家庭近10万户。“湘博会”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重要开放平台。新设市政府驻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商务联络处,与广州市黄埔区结为友好市区,与美国拉姆西市恢复友城交往,与坦桑尼亚基隆多尼市结为友好城市,与菲律宾潘迪市签署友好城市意向书,成功举办首届中非少年足球友谊赛。六是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4.13%。新增城镇就业18.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3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60元、14143元。新增学位13.9万个,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2891个,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全面完成,五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低保、特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社会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在全国首创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注册全科医生达到1670人,卫生室空白村全面消除。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建设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涟源湘剧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七五”普法圆满收官,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卓有成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持续提升,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务实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阶段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党史、住房公积金、人民防空、档案、保密、邮政、气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工商联、贸促、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龄、科协、社科联、文联、红十字会、计生协、慈善、残联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坚强领导、总揽全局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娄底军分区精诚协作、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向抗疫斗争中舍生忘死、向险而行、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护工作者,向驻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中央、省驻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娄底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三五”,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先进市州相比,我市经济总量、人平均量、发展质量还存在差距,转型发展、赶超进位的任务还很重。二是区域协调发展还不均衡、不充分,城镇化率较低,县域经济不强,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四是各类风险隐患仍未完全化解,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基层社会治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政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协同发展的合力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够浓,干部作风不够实,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将以只争朝夕、夙夜在公的责任和担当,逐个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娄底,纵观全省、全国、全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既面临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新挑战,也拥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对接国省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综合判断,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围绕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引领,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全面提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更有保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娄底新篇章。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把握好六个方面:

  (一)倾力打造“三个高地”。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落实全省“八大工程”、“七大计划”、“四大改革行动”和“五大开放行动”,制定实施娄底打造“三个高地”的具体规划,确保实现“五大跨越”、“五大进展”、“五大突破”。强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双引擎”、中部崛起“材料谷”,力争“十四五”期间,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总产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

  (二)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眼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打通阻碍内循环的“堵点”。大力促进消费升级,改善消费环境,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物资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眼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积极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抓实保耕稳粮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应用。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眼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划定空间管控边界,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能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积极对接全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格局,将娄底建设成为长株潭都市圈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先进制造配套区、现代物流服务区。构建“一核一廊”市域经济格局,打造娄星涟源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和以娄底大道为中轴联通各县市区、各主要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走廊、新型城镇化走廊。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积极稳妥推进涟源撤市设区,促进品质城市、秀美县城和中心城镇、特色小镇梯次发展。

  (五)奋力建设美丽娄底。着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扎实推进资江水域禁捕退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河长制,推进河库综合治理,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锡矿山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六)坚持保障改善民生。着眼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重点群体就业与创业支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产教融合,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市域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推进健康娄底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培育壮大现代文旅产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娄底。

  三、2021年工作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全国全省一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打造“三个高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双引擎”,确保三一路机灯塔工厂、三一重卡零部件产业园、油缸智能生态工业城分别在2月、7月、10月竣工投产,加快推进VAMA二期、高端家电用镀锌板、高强钢二期、无取向硅钢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打造产业龙头,促进产业配套,推动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更多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大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视频直播等数字产业。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支持涟钢、冷钢、三一等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更多科技型、成长型高技术企业。推动园区错位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建设主战场作用。确保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8.5%左右、8.5%以上、15%。

  深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围绕“卡链处”“断点处”,列出科技创新重点清单,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产品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支持涟钢、冷钢、三一、VAMA等领军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带动全产业链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构建“长沙研发+娄底孵化生产”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娄底转化落地。深化娄底人才行动计划,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充分发挥娄底籍院士专家学者和本土人才作用,精准培养引进一批高端紧缺人才。落实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技改税收增量奖补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用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新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惠企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融资担保体系改革,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和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实施“娄商返娄”行动,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工作站,抢抓疫情窗口期,加快把国外的先进产业、技术和优秀人才“引进来”。办好第十二届“湘博会”。发挥娄底海关、公共保税仓作用,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布局,用好湖南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推动电力安装、农业机械、现代文印等产业产品“走出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准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积极开拓非洲、东盟及其他海外市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确保内联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4%、12%、10%以上。

  (二)聚焦有效扩大内需,促进需求与供给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进省、市重点项目220个以上,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确保产业投资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确保龙琅高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官新高速、醴娄高速扩容工程建设,推动春田机场、桥头河通用机场、娄底西货站场、新化—新宁高速开工建设;加快城市防洪保护圈闭合,抓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农村饮水“三化”进程,统筹抓好资江流域综合治理;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抓好呼南高铁、引资济涟、涟水复航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月清三地”工作,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工业用地。加强债券资金的争取与使用。支持民企参与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和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建设运营。

  全面激发消费潜力。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引导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动餐饮住宿、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消费服务提质提档,持续推进总部经济、赛事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开展“乐享湘中·幸福娄底”等促进消费活动,实施农村消费市场提质升级行动,大力激活城乡消费市场。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冷链仓储物流建设,加快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倡导诚信经营,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都市圈、沪昆高铁经济带、长韶娄经济走廊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打造长株潭先进制造配套区和现代物流服务区。立足“一核一廊”市域经济格局,编制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开发项目的用地保障,积极稳妥推进涟源撤市设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着眼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带动力,对标国内一流标准,优化建筑标识设计,增添城市特有元素,完善城市产业功能,力求“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美呈现”。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进片区滚动开发,加快智慧娄底建设,重点抓好外环线、储气调峰站、雨污分流改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置、公厕垃圾站提质等项目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转移项目在县域合理布局,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永丰农机小镇、洋溪文印小镇、水车文旅小镇、桥头河蔬菜小镇等省级示范型特色产业小镇建设。

  (三)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行动,探索建立田长制。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广高档优质稻,持续提高优质双季稻比重。深入治理耕地抛荒,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关心支持种粮大户。抓实动物防疫,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及转型升级工作,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建设三年行动,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耕特色品牌,壮大种业经济。推动竹加工产业发展。继续加快专业合作社公司化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区块链技术更大范围应用,扶持电商直播、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新兴业态。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试点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落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规范农村住房建设行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空心房治理、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巩固“一拆二改三清四化”村庄清洁行动成果。广泛开展美丽乡村、特色村镇、传统村落示范创建,新增省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村各3个。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巩固土地经营权流转登记颁证成果。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促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出台鼓励措施,推动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下乡。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落实金融支农各项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重点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及时跟进易返贫致贫人口增收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提高扶贫产业质量,推动扶贫车间向振兴车间转化,多渠道促进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四)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推进关闭煤矿废水、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抓好乡镇“百吨千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强力推进钢铁、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突出抓好城市扬尘、餐饮油烟、垃圾焚烧、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锡矿山、涟钢周边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娄底大道环境整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任务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四水三库”系统联治,加大河长制工作力度,强化县乡两级河长及部门责任,落实“五长共治”工作机制,加强问题交办整改“一单五制”管理,创建示范河湖。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抓好林业灾害防控,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化资江水域10年禁捕退捕工作。管控、禁食野生动物。

  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按照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要求,深入推进零碳区域创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努力探索娄底经验。抓好绿色矿山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产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与强度双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五)聚焦提升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入推进公民道德、网络文明、家教家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全域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持续巩固创文管卫成果。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繁荣公共文化事业。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以蔡和森纪念馆为龙头,打造湘中党性教育示范线路,筹划建设蔡和森干部学院。深入挖掘湖湘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更加重视保护传承地域文化。打造市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聚焦建党100周年和省第七届艺术节,推出一批具有娄底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常态化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做好市图书馆开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整治、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健身步道建设等工作。

  培育壮大现代文旅产业。实施文化创新“五名”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金融、农业、体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网络视听文化创意创业园、现代文印产业园、文体装备智造产业园建设,提升文旅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创建5A级景区。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举办第二届中非少年足球友谊赛、高铁直达城市等品牌赛事,将娄底打造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赛事活动中心。

  (六)聚焦群众难点痛点,全力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全力完成省定民生实事。继续抓好市定民生实事,续推五件: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0%以上,中小学义务教育大班额动态清零;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1.8万例以上;完成村级电商站点全覆盖;山塘清淤4000口;老旧小区改造26526户。新增七件: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1470套;完成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8万人次;完成8000颗年轻恒磨牙窝沟封闭;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307公里、安防工程建设900公里;完成2016年以前的“无籍房”办证;完成中心城区二水厂改扩建主体工程和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城区新增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小区各100个。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就业优先,完善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做好新高考改革落地工作。抓好中小学幼儿园配套建设,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娄底幼儿师范学校成功升专,支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做好产教融合城市专项规划,建立健全校地共建共享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学位供给,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职、高职专业,擦亮楚怡职业教育品牌,支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涟钢、三一等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聚焦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技能型人才需求,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大力培养乡村振兴领头人,持续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基本实现幼儿教师、乡村护理、现代农艺、旅游服务等专业人才本地培养。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扩容,充分发挥医共体、医联体、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作用,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行动,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效,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搭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基础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完善农村“三留守”关爱保护制度,保障特困人员、城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权益。增强残疾人制度化保障能力,健全残疾人托养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长租房政策,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稳步推进新开发项目交房即交证改革,严厉打击扰乱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违法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安置小区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2561套。启动市第二福利院建设,开展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升级改造,完成市殡仪馆提质扩容建设。

  (七)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娄底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压减债务总量,化解隐性债务,严控新增债务,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牢牢守住不新增隐性债务红线、不发生资金断链底线。稳妥处置民间融资风险,加大陈案办理力度,抓好涉案资产处置。健全完善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持续开展“一非三贷”和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整治,确保金融基本面稳定。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不断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面落实安全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强执法防事故”行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努力实现“四个坚决、两个确保”目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加快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试点,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抓好村(社区)软硬件优化提升,加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壮大“娄底红”网格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持续推进信访“三无”创建,依法处理信访诉求,推广村民议事会、屋场会、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纵深推进县域警务工作,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充分发挥“一村一辅警”作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和国防教育成果,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与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融合发展,加强民兵建设,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安置工作,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政治建设,站稳人民立场,勇于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狠抓工作落实。巩固拓展干部作风集中整治成果,强化责任意识,大兴落实之风,多干少说,实干快干,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对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的事,对企业、客商和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事,要紧紧扭住、狠抓落地。

  全力优化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精简事项、优化流程,真正放出活力、管出水平、服务出效果。把营商环境作为娄底形象来打造,坚决打击索拿卡要和“三强”等不法行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着力打造投资洼地,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决策事前评估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八五”普法,切实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有效供给能力。

  大胆创新创造。旗帜鲜明为善打硬仗、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鼓励大胆闯、大胆试,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创新精神贯彻到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培育单项冠军的机制和土壤,奋力推动更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坚守清廉底线。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续整治“打牌子”“提篮子”、围标串标、涉矿涉砂涉金融等突出问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确保有限财力用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上。

  各位代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乘势而上,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娄底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

娄底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8日 杨懿文)

2021-02-26 15:18 来源:娄底市人民政府网站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