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2日 郄英才)

2021年03月02日 16:14   来源:襄阳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2日在襄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郄英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迅速打响了抗疫大战。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全力落实“四早”“四集中”,1月24日(除夕)就部署按常住人口“万分之二”的比例准备救治床位和病房,做到了“让床等人、不让人等床”;调集全市1万多名医护人员,组建专家团队、集中先进设备,全力投入救治一线;实行治疗费医保报销、政府兜底,每一名患者都得到及时有力救治。我们全力以赴阻断病毒传播。压实“四方责任”,分类管理“四类人员”,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拉网式大排查和全民体温监测,全天候封闭式管理所有社区(村组),严防死守入襄离襄通道,确保了社区干净、社会面干净。我们千方百计强化保障措施。超常规多渠道筹集防控物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动态平衡足额保障;开通应急公交和医院通勤专线,保障了一线人员通行和城市运转;1月28日(正月初四)开始在全市开展党员干部“双报到”,加强了基层防控力量;2月4日(正月十一)起运用“移动菜篮子”为千家万户配送生活物资,为所有城镇低保户免费发放生活物资,累计发放各类资金和物资折合4.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6.1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民心安定。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我市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从1月24日发布第一例确诊病例,到2月24日新增病例清零,用一个月时间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3月9日在全省率先成为全域低风险区,3月底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常态,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襄阳贡献。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们持续强化以严防输入为重点的严防反弹措施,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持续巩固,为疫后重振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抗疫大战中,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奋战一线,“双报到”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志愿者坚守岗位,公交、快递、环卫、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不辞辛劳,襄阳楚商等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捐款捐物,全市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汇聚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为襄阳抗疫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向宁夏、辽宁援襄医疗队和福建援襄疾控队,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提质效、保位次、作贡献”的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疫后重振。主要经济指标降幅从二季度开始逐月收窄,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5.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下降6.1%、20.6%、19.8%,外贸出口额实现正增长;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3.2%;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亿元,下降 46.7%,税占比达到7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7.0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兜住了民生和稳定底线,“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一)抓纾困促重振,经济运行回归常态

  千方百计帮企业渡难关。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2000多个;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各类惠企政策,及时出台市级惠企措施,为租赁非国有房屋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或发放补贴,累计减税降费和兑现惠企资金超过60亿元;建立“金融服务方舱”促进银企对接,全年新增贷款315亿元、同比多增45亿元;全年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工业增值税、市场主体开具发票金额增幅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千方百计抢机遇增后劲。有效对接中央和省疫后重振扶持政策,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入国家重大项目库,争取扶持资金125亿元、发行债券103.8亿元;大员上阵拼招商引项目,在全省率先举办网络招商推介会,主要领导率先走出去抓招商,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91个,盼盼食品、易华录等50家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在去年前三季度全省招商引资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集中要素抓项目稳投资,持续开展季度项目拉练和“三集中”活动,葵花药业产业园、格乐玛5G设备、正大食品自动化酱卤生产线等12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千方百计扩内需促消费。连续投放惠民消费券1000万元,广泛开展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等行动,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成功举办第十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六届汉江流域(襄阳)农业博览会,有力促进了消费回补。

  (二)抓调整促转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东风德纳新能源车桥、东风股份高端智能焊装制造等182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谷城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骨干企业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88家、达到1722家,是近几年进规最多的一年;企业上市实现突破,长源东谷成功上市,共同药业、博亚精工上市申请通过审核。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大力开展惠游襄阳行动,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898万人次,华侨城水乐园克服疫情影响顺利开园、半年时间接待游客超过90万人次,唐城景区接待游客量恢复到上年九成水平;智慧物流加快发展,公铁联运专列常态化运行,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提升;电商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市成为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谷城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增华中科技大学成果转化基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个、科技孵化器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2个,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2项、授权发明专利467件,完成技术交易额136亿元,全省首家综合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惠企服务成效明显,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三)抓关键补短板,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聚焦三大攻坚战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政府债务安全可控,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力有效,不良贷款压降完成省定目标;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施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经验在全国推广,汉江襄阳段全水域实现禁捕退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5天、达到274天,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完成省考核目标,新造林16.9万亩,南漳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聚焦乡村振兴补齐“三农”发展短板。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通水,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防汛抗旱减灾取得决定性胜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存栏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稻虾、襄茶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增有机认证面积4.6万亩,襄州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做法得到省政府肯定;570个村完成农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886公里,改造危桥、涵洞25座,“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聚焦应急能力提升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54个补短板项目开工建设,10家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平战结合可转换病区、市疾控和急救中心迁建等项目正抓紧推进。

  (四)抓改革优环境,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市优化营商环境“32条”,在全省率先实现开办企业“秒办秒批”、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和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取得突破,区域性统一评价经验在全国推广,襄阳政府网在全国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中名列第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全面实施,财智服务联盟中小微企业数据增信平台获得财政部肯定;我市获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突出的市”,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持续增强,全年净增各类市场主体3.5万户。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市县两级165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持续深化,遗留问题加快解决,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取得新成效,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有望近期获批,保税加工区一期建成运营,外贸外资回稳向好,南漳食用菌出口基地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我市外事工作获得外交部表彰。

  (五)抓基础强功能,城市能级内涵式提升

  加快提升综合枢纽功能。襄荆高铁襄阳东站引入工程开工建设,郑万高铁襄阳南段建设顺利推进;襄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1.5万人次,航班和客运恢复率全省领先;老谷、枣潜南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保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75公里;雅口枢纽船闸通航,新集水电站开工建设,与盐田港集团合资的汉江襄阳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加快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绕城南高速公路、东西轴线、内环提速改造工程快速推进,凤雏大桥建成通车,卧龙大道、襄隆大道改造完工,微循环道路改造、交通堵点疏通、公共停车位增设、公交系统升级扩能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加快提升市政设施服务功能。新建改建污水管网50.2公里,新建泵站5座、公厕79座,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暖新增4000户、达到2.4万户。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改造老旧小区200个、背街小巷64条,重点街道环境、占道线杆、架空线缆、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综合整治扎实有效;鱼梁洲环岛景观带、襄城滨江路东延伸段景观带、樊城江滩公园二期建成开放,新增绿地面积176.5万平方米,城市颜值更加靓丽。

  (六)抓保障优治理,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克服财政大规模减收的巨大压力,坚定不移加大民生投入,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26个项目完成24项,其中14项超额完成,春园路和汉江路综合整治、襄阳大道“搓板路”改造等2项春节前可以完成。全力以赴稳就业。深入实施就业营销计划,千方百计提供就业岗位37万个,点对点输送外出务工4万余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市级统筹,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制度覆盖16.8万人,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取消;社保“三险”扩面新增15万人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待遇进一步提高,发放失业和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救助8.5万人次;新增各类养老床位2374张。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坚持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2925个、义务教育学位22820个,襄阳四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顺利实施,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开工建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县级以上医院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明显提升,襄州区医院、谷城县中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枣阳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得国务院表彰;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卫生县城实现市域全覆盖。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市图书馆、古城墙博物馆、唐城“非遗”馆正式开放,市博物馆主体完工,东津体育运动公园开工建设;全市创作抗疫主题文艺作品5000余件,组织惠民演出1500余场,为干部群众战疫情、保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能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全面建立,以放权赋能为重点的社区治理改革取得突破,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平安建设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打掉涉黑犯罪组织24个、涉恶犯罪集团18个、涉恶犯罪团伙304个,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我市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力度加大,我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谷城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助残、红十字事业等都实现了新发展,审计、统计、气象、档案、保密、史志、对台、侨务、工商联、民族宗教、对口支援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我们以政治引领提站位、强定力、聚合力,巩固深化政府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各级公务人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力推动了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落地生根。我们以攻坚之志转作风、迎大考、打硬仗,在疫情阻击战和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社会稳定战等大战大考中冲锋陷阵、奋勇向前、创造性应对,用担当作为书写精彩答卷。我们以苦干实干抓落实、破难题、促发展,紧盯产业升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重点,科学施策、挂图作战、全程倒逼推进突破;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市场主体纾困、遗留问题化解等痛点难点,清单管理、明察暗访、闭环推进,用实招实力推动疫后重振。我们以依法行政转职能、优治理、正风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提升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襄阳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这五年,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突破4800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位,跨入全国城市50强,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31位,枣阳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襄州、谷城、枣阳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纳入全省考核的 7个县(市、区)连续四年全部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

  ——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减量化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深入推进,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3:50.6:38.1优化为11.0:46.5:42.5,传统产业智能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快,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62家,我市成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实现全覆盖,古隆中成功创建5A级景区,我市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域推进,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88万亩,襄阳高香茶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这五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中航精机、三环锻造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落地,达安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测试基地通过国家级认定,我市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称号。“无申请退税”“公证最多跑一次”等10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3.5万户,稳居全省第二位。五年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83个,麦格纳、弗吉亚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125家;实施省市重点项目623个,清华同方电脑、奥利斯智能装备等69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集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这五年,中心城市能级跃升,区域影响力显著扩大。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引擎作用不断增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地位持续巩固。襄阳迈入高铁时代,形成了直达北上广深的“高铁交通圈”,民航网络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有县(市)均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我市成为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自贸片区加快崛起,制度创新指数居全国43个片区第18位,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9条,汉江流域开放高地加快形成。

  ——这五年,美丽襄阳加快建设,城乡面貌显著蝶变。“一心四城”都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架空线缆综合整治大规模推进,建成区断头路全部打通、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公共交通、标准化菜市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增绿地1040万平方米,襄阳古城和“三江五岸”全面亮化,大美襄阳魅力彰显。县城、特色镇、美丽乡村建设一体推进,建成省级以上美丽乡村98个,宜城、南漳、老河口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吴店镇、仙人渡镇成为全国特色小城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有力,河湖长制、山林长制全面推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保护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我市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保康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文明创建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24个单位获得全国文明集体荣誉。

  ——这五年,全面小康胜利在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贫困县“摘帽”,346个贫困村出列,37.5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就业形势持续稳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保障和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学前教育保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补短板取得重大突破;健康襄阳建设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三医联动”获得湖北改革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这五年,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开展落实年、担当年、攻坚年等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持续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全面开展招商合同清理兑现,对2014年以前未履约的94个招商合同,依法协商终止50个,完全履约42个,还有2个正在协调推进。全力解决商品房“办证难”,中心城区购房多年未能办证的67个小区16260户中,已有12489户具备登记发证条件,其中5998户已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全力解决征迁还建逾期问题,中心城区逾期未安置到位的37个征迁还建项目、24354套还建房,已有18876套完成分配交房,剩余5478套正在紧张施工。全力化解信访积案,2017年以来对1088件信访积案实施集中攻坚,已成功化解1029件。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处置,回应了群众关切,化解了发展包袱,促进了社会稳定,锤炼了干部作风。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五年来,襄阳发展跃上了大台阶,迈入了新阶段,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决策、科学部署、强力推进,在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凝结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为襄阳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中央和省驻襄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实际,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发展质效不高,城市功能不强,与“一极两中心”地位不相适应;新动能支撑不足,主导产业接续成长不力,交替领先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首创性改革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少数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能力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攻坚克难,采取强有力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立足“两个大局”看襄阳,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疫情造成的损失短期内难以全面修复,我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总体上看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布局,带来了发展新机遇;近几年我市深入推进减量化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形成了有力发展支撑;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擘画的美好蓝图点燃了全市上下开拓进取的奋斗激情。我们必须以全面、辩证、长远、系统的眼光,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长期准备;又要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确定“十四五”发展定位是:紧紧围绕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突出强产业、强功能、优环境、优治理,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定目标,全力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

  紧扣“十四五”发展定位,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广聚人才第一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创新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增强改革开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推动和促进“一极两中心”建设的强劲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环境底线和红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大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襄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安全高效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法治化”与“现代化”齐头并进,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市域治理能力和效能进一步提高,法治襄阳和平安襄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突出强产业、强功能、优环境、优治理,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建设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市场枢纽取得新突破,确保打造“大循环”“双循环”区域节点和“一体两翼三带”布局实施见到新成效,确保“一极两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襄阳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打造产业强市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抓好国太阳机器人、骆驼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64个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全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工业数据枢纽,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作用。实施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为重点,聚焦壮大“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压实“链长”制,实行“六个一”培育机制,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重点抓好襄阳烟厂搬迁改造、中车轨道交通电车等31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实施100个智能制造项目,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6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力争企业上市实现新突破。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作用。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浩吉铁路襄州物流基地、传化公路港、小河临港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0家。

  (二)着力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好用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航天4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等重点平台,申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15家以上,新增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狠抓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20项,力争全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0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40亿元以上。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扎实开展“规进高”“小升高”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新入孵企业400家以上。推动创新园区提档升级。支持襄阳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谷城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支持枣阳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老河口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抓好襄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首席技术专家计划和“新时代鲁班培育计划”,力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1.6万人,培养技能人才2万人。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依托汉江科联网建立覆盖全市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

  (三)着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力打造区域市场枢纽。以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为目标,推动城市商圈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补齐中高端消费功能设施短板,加快实施王府井商贸综合体、鼓楼商场迁建等重点项目,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街区,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新零售和直播经济;坚持房住不炒,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鼓励汽车、家电消费政策,持续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进乡村生活消费服务中心全覆盖,扎实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更大力度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活力,完善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华侨城奇趣童年和奇妙镇、关圣古镇一期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积极创建荆楚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强化产业链招商,在引进头部企业、整机企业、成品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功能性平台上着力突破,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130个以上,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45家,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先进制造业、“两新一重”和补短板强功能等重点领域,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和投资计划,加快实施829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突出抓好158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力争16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全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强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确保综保区顺利获批并封关运行,积极争取一类航空口岸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规划,促进国际贸易内外联动发展,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0家,着力创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壮大加工贸易规模;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深入落实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常态化,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加快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实施企业信用培植工程,推广新型担保和数据增信机制,提高制造业企业和小微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占比、融资可获得性,扎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证照分离”全覆盖;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全面整治超时办理,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大力实施“无申请兑现”和24小时在线服务,建设“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容缺办理制、告知承诺制和拿地即开工;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加强诚信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搭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券管理,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高财政治理能力;加快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管理改革,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五)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启动实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服务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和引江补汉工程,加快实施襄阳分水口配套工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培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力争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建设2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化肥零增长和有机肥替代行动,提升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更大力度打响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清水虾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广襄阳正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着力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强力突破,加快打造农业产业化强市。推动乡村建设提速提质。全面推进农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交通“三双工程”,加强“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抓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农村违法占地建房专项整治和农村房屋安全管理,深入开展“五清三建两管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抓好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宜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互助合作试点,加大金融助农力度。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六)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多规合一”,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一张图”。完善东津新区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设施,推动襄州区与主城区一体发展;强力推进城市建设补短板工程,提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优化城市路网体系,成功创建“公交都市”;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抓好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高新区连山湖生态公园、樊城环形绿道、襄州“一江两河”生态景观等重点工程,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抓好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基础设施提能升级,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效能;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抓好8个省级试点镇创建,启动20个市级试点镇创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形成“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梯队,支持枣阳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支持宜城、谷城、老河口全力冲刺中部50强。加快提升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郑万、襄荆高铁建设;开工建设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力争枣潜北、绕城南高速公路主体完工,做好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谋划老河口-谷城-南漳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汉江襄阳港和新集水电站,确保雅口枢纽全面竣工、小河港开港运营;积极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前期工作,增加航线航班,提升通达能力;实施207国道改线工程,抓好西南山区对外通道和“南保谷”旅游公路建设,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00公里,完善市域交通体系。

  (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完成省定空气质量考核目标,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进河湖长制常态长治,全面完成人口密集区危化企业、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汉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任务,确保汉江干流水质稳定、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抓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严格落实“汉江十年禁渔”和野生动物禁捕禁售禁食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推行山林长制,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和“千村万树”行动,抓好鄂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汉江两岸造林绿化、乡土苗木繁育基地等重点工程,新增造林18.56万亩,深化森林城镇和乡村创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行动,创建节水型城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积极推进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矿山;支持谷城国家“城市矿产”基地和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创新发展,抓好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争创国家无废城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八)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再压减“三公”经费5%以上,将更多资源和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方式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探索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城乡统筹,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继续抓好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三留守”关爱保护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快建设健康襄阳,坚持“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强化“人物地”同防,严格全覆盖全流程闭环管理,狠抓常态监测预警,提升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全力打好冬春季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快公共卫生补短板特别国债项目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临床重点专科提质扩面,深入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积极发展婴幼儿照护和老年人、残疾人健康服务事业;大力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持续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消除大班额,继续增加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支持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抓好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和“双一流”高校创建,加快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研究生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支持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双高”院校、开展本科教育试点,支持襄阳技师学院建设国家重点技师学院、申办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力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投入使用,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书房,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惠民活动,实施襄阳古城和凤凰咀遗址保护工程,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办好襄阳马拉松等赛事,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深入落实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37项重点任务,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双报到”活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实现中心城区居民小区物业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监督全覆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综治中心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机制化常态化,持续巩固全国“长安杯”创建成果;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巩固“双拥”创建成果,提高退役和现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抓好第七次人口普查、对口支援、民族宗教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推动发展的过硬本领,锻造务实担当的过硬作风。以政治建设聚合力促发展。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做好工作、推动发展。以能力建设强本领抓发展。促进政府系统各级干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学习实践中深化对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八项本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七种能力”,在斗争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在解放思想中解难题、闯关隘、破困局,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以作风建设树新风保发展。坚持苦干实干,争做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把规划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坚持依法履职,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深入实施《襄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坚持从严治政,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支持政治巡察、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狠抓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着力打造清廉政府。

  四、扎实办好2021年民生实事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集中财力,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1.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或诊室121个;为全市2157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置智能健康服务包,为2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

  2.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8所、增加学位20760个,其中中心城区7所、学位6690个;新建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3860个,其中中心城区5所、学位1610个。

  3.全市改造老旧小区300个,其中中心城区改造200个。

  4.对中心城区丹江路、荣华路等7条主次干道实施架空线缆、占道杆塔和厢柜综合整治;集中治理一批积水渍涝点,确保不因降雨导致主干道交通中断;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

  5.中心城区智能化改造交通路口50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实施智慧化停车管理;新开通和优化5条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启动襄州区乡镇交通班线公交化改造。

  6.在中心城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20个,建成家庭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个,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小区实现家庭厨余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

  7.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场4个、3000座以上体育馆2个、游泳馆3个;新建更新中心城区社区文体广场40个、全民健身路径及“一场两台”(一个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40套。新建改建中心城区户外职工爱心驿站100个。

  8.落实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示范项目30个,新增护理型床位1000张;新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5个、老年人幸福食堂10个。

  9.建设5G基站3800个,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全覆盖;完成292个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实现偏远地区村庄4G网络全覆盖。

  10.完成928个、启动936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公路危桥160座。

  各位代表!新的历史使命召唤我们勇于担当、奋发作为,新的伟大斗争需要我们激流勇进、奋力争先。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同心同德、开拓进取、顽强奋斗,不断开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名词解释

  “四早”“四集中”:指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方责任”:指在疫情期间,把全市动员起来,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四类人员”: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双报到”: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联系点社区报到,协调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承担社区党组织分配的社区治理任务。

  “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指借助信息化手段,做到“审批只进一张网、事项全省(全国)可通办”;“一窗通办”指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让群众在一个窗口就可办妥全部业务;“一事联办”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多事项联办,实现“关联事项、一表申请、一链办理”;“跨省通办”指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企业和群众跨省办事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

  “拿地即开工”:通过告知承诺制、提前审查制、并联审批制等改革,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确保项目在土地交付前完成开工所需的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在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同时,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无申请兑现”:依托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数据对比,以及主动服务、上门对接等方式,对常规性、高频次惠企政策,无需企业申请,直接兑现。

  “两个只增不减”: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三治”融合: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是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一主引领”,即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驱动”,即坚持块状组团、扇面发展,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支持宜昌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对“两翼”的辐射引领作用。“全域协同”,即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支持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

  “大循环”“双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体两翼三带”: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以枣阳、河谷组团为“两翼”,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联结点,着力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四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

  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弱项,部署实施的十大重点工程,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程、国企改革遗留问题专项攻坚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程、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程、平安建设工程、智慧治理提升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公共卫生和健康提升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阳光关爱工程。

  “六个一”培育机制:即实行“一个产业集群、一名市领导包保、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套政策支持、一个园区承载”的“六个一”产业集群培育机制。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即中高端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摩擦材料产业集群、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品牌粮油产业集群、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包装设计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维保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电能优化系统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农村交通“三双工程”:是指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标准的农村公路建设。

  “五清三建两管一改”:是我市实施的村庄清洁行动,“五清”即清垃圾、清塘沟、清粪污、清道路、清农业废弃物;“三建”即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两管”即建立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和公共区域、农户房前屋后常态保洁机制;“一改”即逐步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生活习惯。

  “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国家卫健委、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五个一”服务即“一体化”共享服务、“一码通”融合服务、“一站式”结算服务、“一网办”政务服务、“一盘棋”抗疫服务。

  “七种能力”: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2日 郄英才)

2021-03-02 16:14 来源:襄阳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