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8日在芜湖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单向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芜湖发展进程中极为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把脉定向、系统的科学指导。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战大考”,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夺取了全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753亿元,增长3.8%;财政收入641.9亿元,增长3.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9元,增长6.7%。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市34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确诊患者治愈率、境外输入管控率均为100%,未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十万人发病率、“四转”等9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去年汛期,我市经历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累计降水量超过历史极值,长江水位超历史第二高位。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发挥近年来新建的重大水利设施作用,投入资金5.9亿元、查险人员150万人次,日夜奋战,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4万人,实现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区(县城)和重要基础设施不淹、确保万亩以上圩口不破的目标,夺取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灾后重建“四启动一建设”全面推进。面对疫情、灾情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谛,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注入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
一年来,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设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掀开了跨江发展的新篇章。芜湖县、繁昌县撤县设区,三山经济开发区挂牌,市区面积扩大至2725平方公里。商合杭高铁、长江三桥通车。中欧班列“芜西欧”正式开行。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芜宣机场建成试飞。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项目签约。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获评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回顾一年来工作,突出表现在:
(一)多措并举对冲疫情影响,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
确保稳企纾困成效。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发展18条政策措施,对企业复工复产精准调度、精准回补。拨付涉企扶持政策资金60.5亿元、稳岗就业补助资金3.8亿元。出台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政策,全年减税降费60亿元。市场主体增长23.4%。发放8000万元消费券带动消费约4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7%。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启动产业链链长制,四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18.1%。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1个,总投资338.5亿元。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7%。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产值增长7.6%,全省第一。
积聚项目建设动能。建立固投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谋划项目1734个,计划总投资13281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7个,同比增加196个。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54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1场,总投资1561亿元。
加强金融要素保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9%、9%。为8083户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68.6亿元,中小企业信用贷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在全国支持推广的创新改革举措。新增直接融资525亿元。埃夫特、瑞鹄模具首发上市。
(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剩余494户1179人脱贫。安排扶贫资金4.4亿元,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工程”,1423个扶贫项目全部完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实现。全市无一人因疫因灾返贫。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和“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PM2.5平均浓度下降2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8.3%。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考核标准。全面打响禁捕退捕攻坚战,提前半年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实施全面禁捕。完成管网敷设89公里和3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江北大龙湾污水处理厂,形成“一城一主体”“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的水环境治理模式。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和“清废行动”。启动垃圾飞灰处置及封场项目,飞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建成运行,新增飞灰实现无害化再利用。湾沚区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繁昌区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关键进展。统筹推进金融风险排查和非法集资陈案处置化解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投资类市场主体发展指导意见。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发行政府债券181.7亿元。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为龙头,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平安芜湖建设不断深化。
(三)高位启动战略性发展平台,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
开辟新平台。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有效申报首批30项制度创新事项和59条赋权需求,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服务中心并试运行,新注册企业1989家,落地重大项目69个、总投资1630亿元。获批全国二手车出口业务城市。启动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6亿元。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完成片区托管和平台运营公司组建,6个专项债项目成功入库。空港经济区已吸引60余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300亿元。
激发新动能。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中联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项目开工。火乐科技激光电视、人本集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项目落户。中电科钻石飞机DA42出货量稳居国产第一。三代半导体从材料到器件实现全线贯通,首只6英寸碳化硅晶圆成功下线。中车浦镇庞巴迪车辆成为全省首款出口海外的轨道交通产品。
探索新合作。5个省级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成立“一带一路”跨座式单轨系统国际标准联盟。组建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合资公司。开通芜湖至上海洋山和宜东码头直达航线。市二院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沪皖合作芜湖市肿瘤医院项目开工,12家医院与26所长三角知名医院合作开展“四固定”坐诊。成功引进海亮实验学校。
(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新科创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000家,全省百强高企我市占21家。城市创新能力在78个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25位,较上年度跃升4位。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新招引85个人才团队。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6件,连续十年全省第一。加快4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创业大赛。
新基建加速推进。启动“1115”新基建行动计划。谋划新基建重点项目97个,总投资1352亿元。建成5G基站2516个。新增“登云”企业719家。以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暨芜湖大数据产业园为平台,建成市数字馆和政务云中心。
新面貌不断呈现。芜湖长江三桥、港航巴士“芜申快线”开通运营。完成轨道交通工程梁通、缆通、电通。火车站站区枢纽、芜黄高速、岳武高速东延、芜合高速“四改八”、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提升绿地292.3万平方米,新建绿道34.1公里。垃圾分类稳步推进,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收、运、处一体化体系。芜湖古城、松鼠小镇建成运营,湾沚区航空小镇荣膺全国特色小镇50强。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施“三大行动”,完成改厕5.3万户。新设企业实现“一日办结”,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便民政务服务直通车”系统。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实现更大进步
社会民生事业日益繁荣。财政民生支出413.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2%。33项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出台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扶持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4%。新成立优质学校教育集团8个,公办园幼儿在园占比由36%提升到5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2.7%。皖江学院新校区开工。卫生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80.6岁。医共体、医联体实现全覆盖,三级医院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三级中心118个。推动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办理安置房转移登记81543套。完成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6%。完成121个老旧小区改造。市区新增公共停车位5748个。较大自然村全面通达硬化路,完成市域5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市级公益性公墓开工。市气象局获评世界百年气象站。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健全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达2239.8元/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达994元/月。低保标准跃居全省首位。切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为10.8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统一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保障和付费方式,门诊慢性病审核关前移至医院。获批全国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入户登记。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人防、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关心下一代、慈善等工作进一步发展。
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开展协商民主,办理议案建议198件、提案364件。狠抓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开展“一抓双比五提升”专项行动,解决了72个“老大难”问题。完善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新增两个高质量发展指标。公用经费压减5%。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6.3亿元。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运用大数据“靶向”打击围串标行为的做法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诉求办结率99.96%。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推进审计监督、制度规范全覆盖,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成果。
各位代表!
“十三五”时期,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重风险交织的考验,我们始终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部分预期性指标虽未达到预期但均保持在合理区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457.3亿元提升到3753亿元,年均增速7.8%,增速位居长三角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从75位上升到57位。三次产业比重由4.9∶57.2∶37.9调整为4.3∶47.6∶48.1。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座城市,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稳步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区辐射力增强,城镇化率由62%上升到67%。
五年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技量、含绿量、人均量居全省前列。含金量上,财政收入、增值税占GDP比重分别达16.9%、6.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5∶1,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上市公司总数达22家,总市值居全省第一,长三角第七。含技量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长到3.1%。城市创新力跃升长三角第九。含绿量上,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142亿元,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6%。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从19.7%提高到25.8%。人均量上,人均GDP突破十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9%,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存款均居全省第二位。
五年来,牢牢把握安全发展这一底线思维,有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等重大风险挑战。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打赢2016、2020年两次防汛救灾保卫战,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累计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5亿元,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信访维稳和治安形势逐年向好,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五年来,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放管服”、财税金融、国企国资、农村“三变”等改革不断深化。推广38项“全创改”举措。在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22个,新增技能人才15.2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00万人。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
五年来,牢牢把握产业立市这个优良传统,一批细分产业跻身全国前列,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四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15.5%。全市56项产品跃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ITO导电玻璃等8项居全球第一,超高亮数字像源等32项居全国第一。阿里云老船厂智慧港、旷云智能产业科技园、LNG内河接收(转运)站等重大项目落户芜湖。
五年来,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城市魅力不断增强。71个贫困村出列,13.35万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铁取得历史性突破,芜湖港集装箱量翻番,公路网密度居全省前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居民出行更便捷。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全省最大的公租房保障体系,19.2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在全省率先建成7×24小时网上办事智能自助大厅。
各位代表!
回首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十三五”经济增速未能实现更好预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传统产业增长势头放缓,新兴产业等新动能发展还不强劲;创新要素尤其是创新人才集聚能力不强;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尚未彻底根除,抓落实需要下更大功夫,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未来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十四五”将是我们“二次创业”、砥砺奋进的五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十四五”将迎来发展机遇最集中显现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对芜湖厚爱有加,明确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自贸试验区、江北新区、全域孵化区、航空货运全球枢纽港等重大发展平台落子芜湖,为我们增添了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决心,“十四五”将迎来改革创新最前沿实践的五年;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芜湖港“两中心一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运营,为我们更好融入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要素流动支撑,“十四五”将迎来区位优势最集中释放的五年。“时来易失,赴机在速。”站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前,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明确定位和目标
奋力打造智造名城、创新名城、开放名城、生态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到“十四五”末,在发展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的基础上,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50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
(二)明确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人才优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工作。把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构建集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机制于一体的区域创新生态。以国际视野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创建全域孵化区,打造一批创孵社区(楼宇)、科创飞地、大学科技园。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30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招引1000名领军人才、10000名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倍增”。
第二,加速融通赋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积极作为。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投资、大价值”体系,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畅通各类要素循环。强化铁路枢纽地位,规划建设G60科创走廊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线、合芜宣城际铁路、安徽北沿江高铁,建设高铁物流基地。打造长江中下游集装箱转运中心,力争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70万箱。建立通达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和3号线工程,开展轨道交通至无为市、湾沚区等线路的前期研究,促进轻轨、公交、慢行系统“三网融合”。建成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并达到国内同类自贸试验区先进水平。高位推进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信息支撑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畅通供应链和消费链,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联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将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三,强化产业立市,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支持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提高产业链韧性。推进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平台经济倍增计划。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5%左右,培育6个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领先。上市企业达到40家以上。
第四,立足拥江发展,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推进城市“西进、南扩、中提升”,构建“一主两副”“一心四极”城市空间结构。大力推进江北新区建设,创建省级新区,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支撑极、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推动江南片区空间重构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层级,形成江南江北联动拥江发展格局。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建成十里江湾、百里绿廊。
第五,注重品质提升,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集约发展,着力在功能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加快建设区域教育医疗中心,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城市内涝治理,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生态全域提升,推动城市特质营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城市精品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优化治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关爱老年人生活,开展“智慧助老”,实施“数字鸿沟”扫盲行动三年计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聚焦“欢乐芜湖”品牌,打造文化旅游新热点。到2025年,力争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达到50%。
三、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27.1亿斤,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
(一)推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5910”行动计划,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对接沪苏浙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科创平台。扩大“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覆盖面,探索涉税事项跨区域通办。吸引长三角名医院、名校来芜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亳芜产业园合作共建。
建设更高能级开发开放载体。增强主城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谋划实施高铁东广场软件产业园、埃夫特下一代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项目。全力推动功能区发展争先进位。建设比肩全国全球高水平的内陆港口型自贸区和科技创新型自贸区,深化投资、金融、贸易等一揽子改革,建设联动创新区,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持续提升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加快芜宣机场口岸开放,争取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物流中心,开工建设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高标准建设江北新区,谋划建设江北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湾谷科技园、市车管服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西湾花园。经开区立足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新兴产业壮大提速新高地,开工建设奇瑞集团未来一工厂、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项目。高新区打造双创基地“升级版”,开工建设科大讯飞产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小镇等项目。
全面促进消费。积极培育健康、文旅、信息等消费新增长点。发展社区电商、生鲜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镇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实施项目1127个,年度计划投资1725亿元。建成航瑞航空发动机生产等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开工海螺智能仓储等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2个。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政策,提高项目用地报批效率。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引江济淮工程芜湖段、芜当联圩加固提升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权保护,完善外商投诉机制。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申建水果、冰鲜水产品等进境指定口岸。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芜宣机场通航。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及芜黄高速、芜湖东出入口建成通车。宁芜、芜宣高速改扩建和通江大道江北大道至和沈路段城建工程、峨山路东延伸新建工程二期等项目开工。
(二)全力抓好“双招双引”工作
聚焦全产业链招商。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锚定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13个产业链精准招商。编制各产业链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产业链专家库和产业链发展基金。
聚焦企业成本降低。围绕提高企业利润率这一目标,研究影响企业利润的制约因素和提升路径,减少企业物流、能源、资金等方面成本。研究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探索通过参股的方式与国家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合作,积极引入优质的社会资本合作。
聚焦各类人才招引。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将人才的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整合成系统性的政策和计划。持续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推进“鸠兹英才”工程品牌建设,评选“芜湖工匠”,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三)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在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中有所作为,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创新成果孵化区,加快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持续打造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实施10个左右市级攻关项目。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创新型领军企业“育林计划”。培育一批研发经费支出和支出强度“双50强”企业,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定向攻关”“揭榜挂帅”等组织模式,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信用承诺制等,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创新改革的激励和容错机制。
(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计划总投资超300亿元,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新增4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车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产品。支持装配式建筑业发展。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汽车电子、航空等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争创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航空装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谋划省第六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推进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启动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京东超级转运中心一期等服务业项目54个,计划投资206亿元。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动养老、抚育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升级城东旅游度假区、“十里江湾”等项目,亮出“欢乐夜芜湖”城市新名片。
壮大数字经济规模。高水平推进“1115”新基建行动计划,力争新建5G基站2500个,700家中小企业“登云”。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启动阿里云老船厂智慧港项目,打造智慧港口枢纽。建成2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推进中国电信芜湖云计算中心(二期)暨芜湖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谋划“数据湖产业园”。
(五)更加精准有效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广智能审批系统。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推动政策及时精准落地。做到“一企一组一策”精准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更多“非标事项”。力争实现电力市场化交易制造业企业全覆盖,鼓励、规范开展大用户直供气。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推动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与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梯队,实施规上企业递增计划,力争2021年净增规上企业240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融资担保机制,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覆盖面。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创新创业的良好风尚。
做优做强国资国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市属29家国企整合重组为9家,优化国资布局。推动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增强国有股权投资基金实力,发挥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
(六)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全创改”先行先试政策制度,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税制改革,完善减税降费机制。抓住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机遇,实施一批收益稳定的优质项目。优化投资制度,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推行“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的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推行工业项目施工许可容缺受理,实现拿地即可开工。构建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特殊工时管理、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等体制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芜湖流动。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承诺制度建设、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不断拓展“信易+”应用领域。推进信用信息区域融合,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信用共建。进一步创新市场监管体制,实施协同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新机制。完善漳河、青弋江等重点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环境有价。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河(湖)长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七)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打赢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歼灭战。推动实施“三大一强”升级版由点到面,全面开展网格化排查整治。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全面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持续推进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扎实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快尾矿库环境污染治理。开展“三水共治”和沿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注重长江文化挖掘研究,启动建设长江渔文化展示中心。建成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34.5万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扶持50个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1个。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个,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全面启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对口帮扶机制。
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盘活利用,完成登记发证工作。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的强村达到20%以上,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九)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强化就业优先。努力扩大就业总量,分类定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引导新就业形态发展,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推进“双创”工作,探索就业创业服务市场化路径。
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工伤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持续推进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的惠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启动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大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安全优质发展,重点推进1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好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深化集团化办学,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实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爱心托管“三心”工程。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在芜高校发展,推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工作。
共建共享健康芜湖。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芜湖)、皖南肿瘤防治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芜湖听力言语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推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提升三级医院特色优势专科水平。深化医改,夯实医联体、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基层诊疗能力。深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增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数1000张以上。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建党百年系列文化活动和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范罗山市图书馆和城市书房改建,开展非遗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一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改造整治力度。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6个,完成187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居住小区适老化建设。开展城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中江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绿道27公里。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面,提升城镇公厕管护水平。
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
高水平建设平安芜湖。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建立常态化扫黑除恶机制。全面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深化国防动员改革,提升双拥工作和退役军人工作水平。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做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平台,持续推进“三社联动”试点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短板,加强养老托幼服务,开工建设老年大学新校区,办好老年网络教育中心。加强智慧城市(数字芜湖)建设,实施智慧芜湖“1+4+N”工程,构建“城市大脑”生态体系。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网格化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业务的融合集成和智慧化。争取设立芜湖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中心,筹建芜湖市空间信息与卫星应用中心。基于“一端、一卡、一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民生普惠应用。
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持续推进清单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层级间权责合理配置,鼓励县(市)区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能力,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
(二)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建设城市大脑协同平台,围绕基层治理、公共卫生、交通出行、信用监管、生态环境等领域打造协同创新应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升级“皖事通办”平台,推深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
(三)增强制度和政策供给,带动引领整体高质量发展。制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落实政策,着力打通制度堵点、连接政策断点,形成科学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供给链。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市场主体对政策的获得感,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四)持续开展“一抓双比五提升”行动,树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专项行动长效机制,落实“市长在现场”,一线协调解决难题,推动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奖惩化。更新固投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强力推进项目三级调度机制,确保当年项目当年开工。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强化绩效意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狠抓成本管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努力做到“减支不减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基本的同时把更多钱用在发展上。加大专项债发行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
各位代表!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全面做好重点人员排查管控。严控进口冷链食品风险。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完成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扩大一般人群疫苗接种率,确保应接尽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群体免疫。
各位代表!
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芜湖令人自豪,大江大湖大梦想的芜湖使人向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芜湖市委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开拓奋进,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加快打造“四个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作出芜湖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