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同心粤港澳 携手大湾区】年轻且古老的活力深圳

2021年11月29日 11:28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记者 王天玥)提到深圳,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高楼林立、光怪陆离的摩天都市?是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集聚地?是“中国硅谷”、“深圳速度”?还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歌词?

  近日,“同心粤港澳 携手大湾区”网络主题活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深圳,深入改革腹地,触摸发展脉搏,解密发展密码。记者团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个城市的风景和故事,展现出一个年轻且古老的活力深圳。

  年轻!这里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地标

  深圳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宝安县,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虽然深圳的发展史只有40多年,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今天的深圳,依旧在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这座年轻的城市也有属于它独特的魅力。

  矗立于前湾片区桂湾河畔的“前海石”,高约2.8米、宽约2.1米、厚约0.65米,造型宛如“扬帆启航”,前海石见证着前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的美丽蝶变,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地标。

  图为位于前湾片区桂湾河畔的“前海石”。中工网 王天玥摄

  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前海国际会议中心是能够满足前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商务、政务、国际交流等需要的高端专业复合型会议场馆,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会客厅”。其外观的“薄纱”造型,传承自岭南民居瓦片屋顶。采用四种不同透光率、1200多块彩釉玻璃百叶,从下到上分布在两侧结构弧面上。彩釉玻璃上分布着直径4-10毫米大小不一圆形图案,由密而疏分布,不同的幕墙板块上图案数量不一。从远处看去,富有层次感,显得飘逸轻盈,营造出“薄纱”的朦胧美。

  图为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标识。中工网 王天玥摄

  图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中工网 王天玥摄

  “湾区之光”摩天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滨海文化公园内,是深圳上空最高的摩天轮,摩天轮总高128米,28个进口轿厢,每个可容纳25人。采用世界首创的鱼鳍状异形大立架。“湾区之光”摩天轮也成为打卡深圳新地标之一。

  图为远眺“湾区之光”摩天轮。中工网 王天玥摄

  前海片区桂湾河畔耸立着多栋新建的造型独特的大楼,未来这些大楼将要迎接更多的企业入住,共助深圳及大湾区的发展。

  图为深圳前湾片区新建的大楼。中工网 王天玥摄

  古韵!深圳的原点,文化心脏——南头古城

  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将近1700 年。“新安县”是今深圳、香港的旧称,(“新安”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当时辖区范围广泛、往北包含东莞县、归善县(今天的惠阳县),往南包含香港。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建立新安县,县治设在南头城。据史料记载,南头古城是岭南沿海地区跨越两个千年的行政中心、海防军事重镇、江海交通要塞和对外贸易集散地。因此,南头古城也被誉为“粤东首郡,港澳源头”,南头古城的南城门遗址,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六百多年。

  南头古城也是深圳发展的见证者,处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让人感觉瞬间从现代穿越到带有厚重文化的历史之中,一幢幢建筑仿佛在向到访的世人讲述曾经在深圳这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

  图为南头古城的南城门遗址,与身后现代高楼遥相呼应。中工网 王天玥摄

  活力!灯火里的深圳 精彩依旧

  夜幕降临,深圳繁华依旧,车辆川流不息,城市灯火辉煌。远处的高楼大厦用灯火点亮了夜晚的生活,这些极具风格的高楼建筑,也成为深圳现代化都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讲述着深圳飞速发展的经历。城市未眠人未眠,夜晚的城市也在努力发展。每一个身处深圳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也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迈上新台阶的见证人。深圳的发展,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这里的奋斗者也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的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深圳也依旧会迈着铿锵的步伐,奋勇前行。

  图为深圳的夜晚。中工网 王天玥摄

  图为深圳夜晚的街道,道路两旁停满了等待接送外卖的车辆和配送员,他们依旧努力地在为这个城市服务着。中工网 王天玥摄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嶉崟顒佹闂佸湱鍎ら崵锕€鈽夐姀鐘电潉闂佸壊鍋嗛崳銉ノ涢崨瀛樷拺闁告劕寮堕幆鍫ユ煙閸愬弶鎹g紒顔肩墦瀹曞崬鈽夊▎蹇庣紦婵$偑鍊栭悧顓犲緤娴犲鍑犻柕鍫濇川绾惧ジ鏌熼幏灞界厫閻庢熬鎷�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