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冰雪旅游,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和区位资源优势。《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利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旅游强省、冰雪经济强省。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市场动力;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盘活体育资源、壮大体育产业规模、推进全民健身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吉林省以冰雪旅游为主体,冰雪体育为基础,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路,为深入贯彻落实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做精“双线”、提升生态旅游发展品质和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北京冬奥会举办脚步的日益临近,全民参与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我们应以“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冰雪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充分释放体育与旅游“联姻”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体旅融合真正发挥效用,助力“双线”建设。
强化认识,提高冰雪体旅融合内生力量。冰雪运动的普及能够为冰雪体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动力,为此应充分调动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鼓励和带动更多人投身冰雪运动。通过举办品牌体育赛事,推出独具特色的体育观赏、项目体验、全民健身活动等,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入手,努力开发、整合冰雪体育旅游资源,推进全省冰雪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旅游产业增长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类媒体加强对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运动健康知识、赛事活动、冰雪旅游的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形成冰雪运动习惯和消费观念。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大对冰雪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推进乡村冰雪运动、冰雪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冰雪体育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旅游咨询、集散等体系为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信息咨询、线路设计、交通集散、赛事订票等服务。同时抓住产业转型机遇,把握旅游、体育和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生成的新业态、新趋势,促进旅游体育文化元素对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立足优势,打造冰雪体育旅游知名品牌。吉林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良好的气候优势、独特的地形条件、丰富的冰雪资源、美丽的自然景观为吉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保障。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冰雪文化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独具一格的建筑、完善齐全的设施、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富有特色的冰雪体验项目、极具挑战的冰雪赛事等,充分满足了人们观赏、游玩、休闲、竞技等需求,不仅提升了地域知名度、辨识度,同时也对其他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未来发展,应立足我省优势,科学优化拓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打造具有引领力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冰雪运动项目、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冰雪节、雪博会、冰雪体育赛事等,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力度,持续扩大我省冰雪体育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力、辐射力和知名度,让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成为吉林省的“白金名片”。
夯实基础,引领冰雪体育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良好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设施体系、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等基础,也需要坚持开拓创新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以系统思维谋求发展,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一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一致、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一致,合理有序进行开发,使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在深入总结和持续推广我省冰雪体育旅游优良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更多更新的消费热点。要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注重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以创新为根本,大力开发综合度高、互动性强、满足多元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推出更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产品;利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借助网络预订、网络评价反馈、线上线下体验服务等新方式,进一步打造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新优势,让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朝着科学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注重人才培养和数字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冰雪人才是冰雪产业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引智聚才力度,为冰雪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冰雪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省高校众多、人才聚集优势,重点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冰雪推广人才、冰雪教练员及教师等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我省打造为冰雪运动人才发展高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成立专业冰雪人才实习实训基地,使产学研融合真正落到实处,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等科技元素融入冰雪体育旅游发展之中,实现产业运行与管理手段的智能化、数字化,不断提高产业价值链系统的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吉林冰雪体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兰延超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