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红色文化育新貌

2022年05月24日 11:58   来源:光明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宜都。这座千年历史古城,山水相映,钟灵毓秀,走出了“独臂将军”贺炳炎、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等革命英雄,所到之处能感受到老区人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站在松木坪镇江家湾村的将军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矗立着的贺炳炎雕像。作为贺炳炎将军的故乡,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都会成为热门的红色打卡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江家湾村党总支书记刘勇回忆起村民以前靠挖煤为生的日子。那时候,打铁处、矿井、石灰窑,到处都是黑乎乎的。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枯竭了,生态修复迫在眉睫。2021年,江家湾成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迎来“红色生机”,村里开始修缮、复建历史遗迹。宽敞干净的柏油路修到家门口,矿山渣场改造成文化广场,废砖旧瓦被用来修建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墙。“灰姑娘”化身“美姑娘”,江家湾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不远处,贺炳炎红军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参观学习。”贺炳炎红军小学老师钟亚玲介绍,上下课铃声都是冲锋号角声,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醒他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红色基因是土生土长的。学校的学生对革命故事信手拈来,都争着抢着当讲解员。他们最爱讲的情节,是贺将军的手臂被机枪子弹击中,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咬着毛巾忍着剧痛锯臂疗伤。“长征瓦屋塘战斗,一串机枪子弹飞来……”讲解中,学生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昂首挺胸,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声音哽咽,再现了鲜活生动的将军形象。从怯场紧张到声情并茂,孩子们一次次接受挑战、克服困难,为每一场讲解感到自豪。

  将军故里,凡人善举处处可寻,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村里70多岁的老党员唐忠英,时常以将军爱打抱不平、帮助他人的故事教育子女,要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工作。有一次,正遇上村里修路,唐忠英一家连忙为工人送去水和食物。还有义务支教数十年的于小平夫妇、长期坚持升国旗的70多岁退役军人、奋不顾身救落水人员的村民……

  “胡敌是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回乡后兴办小学,免费招收穷苦子弟入学,推行新式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五眼泉镇胡敌烈士纪念馆,志愿者正在向游客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胡敌就像一座精神灯塔,润物无声地指引乡亲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励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全镇形成“勤、孝、净、诚、和”的“五美”新风尚。

  “百年前,胡敌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解放;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要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五眼泉镇党委委员们的一致信念。2020年,五眼泉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镇”。

  谁曾想到,几年前的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是出了名的“后进村”,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怨气大,甚至将村委会的牌子拆了扛到镇里。2014年,刘大卫毅然决然放弃企业家的身份,回村当书记。他先立下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反映的事半个小时到场、第一时间抓落实、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钱不乱用。在刘大卫的带领下,村党组织就像一块强有力的磁铁,紧紧团结在一起,焐热了村民的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磁铁支部”。

  近年来,镇里采取党员积分制等举措,量身定制“党员身份证”,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员就在我身边,身边党员在行动”。从看重“万元户”到争当“党员户”,乡亲们都愿意做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文明乡风的倡导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从偏僻山乡到现代新城,红色是宜都的底色,革命精神是推动老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产业集聚宜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看生态,长江宜都段薄雾氤氲,鸟儿归来,鱼儿跳跃;看面貌,大伙精气神十足,文明新风正吹向宜都每个人的心坎。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程晓)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湖北宜都:红色文化育新貌

2022-05-24 11:58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