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及主要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制造业倍增攻坚年,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发展蓝图更清晰,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科学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任务,即到2027年“总量争进位、人均双第一”,GDP进入全国百强、全省前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居全省第1,马鞍山已进入发展跨越赶超期。综合优势更凸显,随着宁马城际、巢马高铁等一批“大动脉”加快建设,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马鞍山区位、交通等优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速重构,长三角一体化红利进一步显现,海内外企业家向往马鞍山、投资马鞍山的热情更加高涨,马鞍山已进入区域深度融合期。产业支撑更有力,这几年“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向我市集聚,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当涂经开区等加速向千亿级迈进,“1+3+N”产业融合集群加速壮大,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14.5%、25%提至39.6%、42.7%,马鞍山已进入动能加速转换期。争先干劲更饱满,近年来我们聚焦大事难事,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仗接着一仗胜,广大干部群众把握机遇、奋勇争先的信心更强、劲头更足,马鞍山已进入干事创业黄金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作为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正逢其时、不可辜负;只要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马鞍山精彩篇章!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全力拼经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开展制造业倍增攻坚年活动,强化招大引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全力争做“三高地、两先锋”,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
综合考虑,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粮食产量、碳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引领、攻坚倍增行动,全力夯实强市根基
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持续打造“1+3+N”产业融合集群升级版,做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省级战新基地,争创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和更多省级产业基地,集群总产值超4000亿元,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8%,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规上工业企业230家;引导企业就地就近配套,支持宝武马钢打造全省钢铁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化与吉利等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40个,技改投资增长15%。强化“两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建筑业产值增长12%。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绿色铸造、数控机床、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为突破口,建成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支持宝武马钢等建设数字领航企业;加快羚羊平台马鞍山站和数字化赋能服务中心落地,引导更多企业“触网登云”。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模式创新,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3家,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营收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超80%;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通信通讯、软件互联网等产业,谋划布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快光纤网络、新型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1000个。
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严控“两高一低”项目,以更大力度倒逼高耗低效企业转型退出。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支持慈湖高新区、当涂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推动绿色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领域,支持欧冶链金打造全国废钢交易中心。
(二)突出扩大内需、攻坚高效循环,全力稳定经济增长
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创新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开展旅游回暖攻坚,提升采石片区整体保护开发利用水平,力争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早日晋升4A级景区。大力发展研学旅居、商务会展等跨界融合消费新业态,积极培育民宿、露营、数字等消费新热点,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做强“创客+”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有序引导网络直播等规范发展,积极创建电商示范企业。
打响招大引强新攻势。深入实施招商引资“赛马”计划,瞄准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大院大所、头部基金,持续深化市领导领衔推进重大招商项目制度,开展产业链生态招商、基金招商、商协会招商、场景招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内外资,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着力在招引百亿级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5%、18%。强化招商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签约项目当年落地率不低于50%。指导县区、开发园区立足主导产业,确定1-2个细分产业,提升招商工作的“压强”和实效。
打赢项目建设攻坚战。树牢“大项目”理念,坚持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实施重点项目1046个、年度计划投资1075亿元。持续深化“七未”项目攻坚,完善项目集中开工、季度拉练、督查通报等推进机制,推动山鹰超级工厂等278个项目尽快开工,泉峰智能制造等364个项目加快建设,皓元药业等197个项目早日竣工。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建立吸引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库和民营企业发债“白名单”,力争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方向,确保谋划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制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按照成熟度分级分类推进,储备项目转化率超20%。
打造要素配置升级版。健全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周六会商”协调解决机制,深入实施亩均效益、铸造产能、能耗等综合评价,让最好最优的项目得到最优最快的要素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迭代升级“标准地”改革,完成土地供应1.8万亩;全域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6%;深化闲置低效用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清理土地1.5万亩。常态化开展政银企精准对接,加快“数字金融”建设,新增信贷260亿元。全面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实施“破零倍增”行动,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完成直接融资100亿元;推进“基金丛林”建设,集聚落地更多天使、创投、股权等各类基金。
(三)突出人才支撑、攻坚创新驱动,全力建设创业城市
抓好教育根本大计。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4所;健全“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等质量。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启用红星中学新校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推动马鞍山师专、马鞍山职院等创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鼓励在马高校开设新兴专业,支持安工大建设国家一流学科高校。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推动终身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快打造创业研究院、创业学院、产业学院、训练营“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抓好科技“栽树工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逐步推动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支持中钢矿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速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支持更多企业在沪苏浙等地设立“研发飞地”,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和推广运用,力争研发投入增长9%,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本地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9件。
抓好人才第一资源。坚持育才、引才、用才、评才并举,深入实施人才工作“登高”计划,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人才高地。开展千名硕博人才集聚等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技工强市,引进培养各类人才2万人,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马就业率达28%。整合利用安工大、马鞍山二中等校友资源,积极搭建“江东智谷”等创业平台,提升创业园、孵化器、创业街区功能,培育省级创业示范基地6个;办好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学术沙龙等活动,推进返乡人员创业,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推行“一站式”“组团式”人才服务,磁聚各类人才在马鞍山安居乐业、创业圆梦。
(四)突出开放带动、攻坚深化改革,全力激活发展潜能
坚定不移深化协同发展。强化交通先行,建成宁马高速“四改八”,加快宁马城际、巢马高铁、宁和高速建设,开工扬马城际,做实宁和城际等前期,协调南京加快苏S356、苏S338等“断头路”建设。优化产业协作,加强与沪苏浙城市项目对接、要素共享、资源承接,探索建立联合招商、产业定向转移利益分享机制。深化毗邻合作,力争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超百亿元,推动浦口-和县等毗邻区域加速融合。提质升级马鞍山青浦工业园。支持宿马产业园加快发展。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外贸企业服务,组织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贸易促进活动,帮助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5家。推动综合保税区争先进位,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提速中心港区9号码头等建设,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合作,推动郑蒲港尽快开通内外直达班轮、对接中欧班列,加快打造长三角江海联运中心和区域性全国性物流枢纽。提升开发园区发展能级,力争市经开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慈湖高新区产值突破800亿元、当涂经开区产值突破900亿元。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加强对台、侨务和外事工作,拓展与国际友城深度交流合作。
坚定不移创优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完善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推行“极简审批”、智慧政务新模式。提升政务服务大厅管理水平,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跨区域通办”。全面落实“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再造政府流程,想企业之所想、像企业一样想,巩固为企服务“十”字工作法,提升“采石会客厅”“惠企通”等平台质效,实施更大范围“免申即享”。常态化对标沪苏浙,争取70%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全省标杆水平。统筹推进财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社会信用等改革。提升市属国企核心竞争力。支持含山开展人口较大县城设置街道改革试点、博望开展小县治理模式创新试点。
(五)突出和谐共生、攻坚生态治理,全力改善环境质量
高标准防治环境污染。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大气污染点位、交通源、城市面源综合管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问题断面溯源治理,消除县城、农村黑臭水体13个,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城市水质大幅改善。加快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集中处置,开展新污染物治理,高效推进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发挥“环保管家”“智慧环保”等作用,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高水平守护绿水青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巩固提升长江十年禁渔和岸线综合整治成果,统筹长江西岸和主要支流全域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推进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加快产业导入,完成投资30亿元。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探索实施用林用地融合保障,建设省级幸福河湖4条、修复湿地1930亩,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新增造林6000亩,争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高起点推进低碳发展。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深入推进企业节能诊断。加强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推进老虎燃气、国能神皖等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深化和县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应用;前瞻布局氢能、储能产业,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交通智慧绿色提质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公转铁”“公转水”等多式联运,推广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增绿色建筑250万平方米。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六)突出能级提升、攻坚规划建设治理,全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推动城市布局更科学。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做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运用和管控,加快构建“东西生态、中部城镇、拥江发展、组团串联”空间格局。持续做好重点片区规划研究,推动中心城区发展东扩南进,激活城北片区活力,扎实推进向山-濮塘一体化发展。统筹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当涂与市区融合发展,推动含山、和县-郑蒲港新区、博望打造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和微型产业集聚区。
推动城市功能更完备。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乡建设“四合一”项目315个,年度计划投资429亿元;持续优化城市路网,加快推进九华西路、霍里山大道等改造,完成雨山东路改造、红旗南路大修,打通金溪路、恒山路等城区“断头路”。提速秀山、阳湖、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推进环雨山湖等区域城市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9个、棚户区3580套,推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30部,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建制面,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建改造绿地144万平方米、绿道11.5公里、口袋公园13个,海绵达标片区占建成区面积47.5%。
推动城市品质更高端。深入实施争创“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打造最干净示范街区3个、城市客厅5个、示范道路20条。启动宁马城际沿线等城市设计。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13座、公厕16座,生活垃圾分类主城区实现全覆盖、三县城区覆盖率超50%;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新增城市停车泊位9000个。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推进数字马鞍山建设,强化数据整合治理应用,发挥好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作用,升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推动城市底蕴更深厚。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诗歌文化、钢铁文化等特色标识,争创长江生态文化示范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李白等名人名作文章,加强和县猿人遗址保护,支持凌家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更多“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加快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产业发展。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做好科普、档案史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