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王太晖)

2023年03月20日 16:31   来源:襄阳市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5日在襄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太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襄阳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部署,赋予我们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艰巨繁重的稳增长任务、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苦干实干、砥砺奋进,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答卷。

  ——经济回稳向好势头持续巩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27.8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3.2%,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4.1、0.6、4.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积聚。长飞光纤光电信息与智能装备制造等18个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项目落户,远景襄阳零碳产业园等8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湖北锂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襄阳卷烟厂技改扩能等新增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925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超卓航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上市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中心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高效率的现代综合交通网加快构建,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呼南高铁襄荆段开工建设,合襄高铁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小河港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高品质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建设,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建成通车,城市外环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一批提升现代化城市集中显示度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樊城滨江商务带、汉江生态城开工建设,襄水源和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对外开放、重现山水交融的大美意境,华侨城奇幻谷主题乐园建成开园、成为城市新名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襄阳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营,我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尼日利亚奥绍博市缔结友好城市,襄阳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我市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的等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5%和8.6%。

  ——坚决果断有效处置突发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先后扑灭了南漳、枣阳、襄阳四中、宜城等多轮局部输入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面对2020年以来形势最严峻、防控难度最大的“11·16”疫情,全市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筑牢了同心抗疫的坚固防线。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一定能够胜利!

  2022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来,我们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全力以赴稳增长。坚持政策向稳增长倾斜、投入向稳增长集聚,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因时因势优化工作举措。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应享快享、免申即享,全年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76.3亿元,兑现惠企资金34.8亿元,为1151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1489.5万元;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千名干部进千企”和“跑贷款、跑订单、解难题”服务企业活动,举办“政企早餐会”“专家人才早餐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00多个;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一体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扎实开展政银保企对接活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14.3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比增长2.5倍;强化物流保通保畅,精准开展产销对接服务,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市场主体培育逆势上扬,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18.8%。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每月调度亿元以上在谈、签约、开工、竣工四类项目,定期开展重大项目“三集中”和观摩交流活动,以“一天都不耽误”的紧迫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1个、总投资8304.5亿元,新开工814个、总投资5935亿元,新竣工300个、总投资1109亿元;抢抓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各类资金402.7亿元,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83.9亿元、同比增长26.1%。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提振。出台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和促进城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七条措施,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5.6%,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实施“消费活力提升行动”,发放各类消费券1.4亿元,襄阳北街获评湖北省特色商业街,唐城景区成为省级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襄阳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千方百计稳外贸外资。新增进出口主体突破10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2家,全市外贸出口346亿元、同比增长37.2%,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一年来,我们突出重点、扬长补短,全力以赴促转型。加快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全面做实链长制,实行包链招商,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力推进技改扩能数字赋能,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69个,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5G全连接工厂3家,汉江重工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20个工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6个化工园区有望通过省级认定,高新区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示范园区,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再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加快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新增“湖北老字号”企业2家,新引进襄阳首店100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05家,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基地全面建成,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3家,谷城县五山镇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茶香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一年来,我们完善功能、做优品质,全力以赴提能级。高水平编制襄阳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枣潜高速公路北段、宜城汉江二桥、河谷汉江大桥建成通车,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全线开工;新集水电站主河床成功截流,雅口枢纽全面建成。环线提速改造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0公里,打通城市断头路循环路8条,我市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市民出行更加通畅便捷。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扎实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新建燃气主干管网48公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供水供电供热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改造渍涝点和易涝路段161处,樊西综合管廊投入使用,我市成为湖北省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8个,整治背街小巷50条;建成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习家池和月亮湾公园被评为全省“最美城市公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系基本建成,我市成为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一体推进,全力以赴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全省前列,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襄阳段、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粮食生产克服持续高温干旱影响再获丰收、总产达93.87亿斤。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1个,盼盼食品精深加工、牧原两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31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943.8亿元,宜城市郑集镇入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金山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保康县、谷城县成为“中国茶业百强县域”。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先进等次,谷城县成为全省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试点县,枣阳市、老河口市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新增省级“擦亮小城镇”示范镇4个,2434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基本完成,我市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称号,襄州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5家,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80%,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力以赴增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814个事项“一窗通办”、189个事项“一事联办”、610个高频事项“掌上办”,新增63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镇村办理,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更方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省领先,我市荣获全国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水平评估先进级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标准化试点城市,襄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三位,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国会计信息化改革综合试点有序推进,财智联盟服务平台得到国务院督查组肯定;国企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襄阳粮油集团挂牌成立,汉江国投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全力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科技城二期起步区投入运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期交付使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基本建成,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运行,高新区隆中创客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我市设立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个,新认定省级高新区2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45家,新增瞪羚企业38家,三环锻造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300亿元,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人才政策的“磁场效应”进一步发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600名,新增在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近3万人。

  一年来,我们强力治污、厚植绿色,全力以赴优生态。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巡视、审计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城区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土壤环境状况整体稳定,我市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22.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20个,新增省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25个,南漳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91个,新增国家绿色工厂6家、绿色设计产品4个,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约4%,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被评为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谷城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年来,我们践行宗旨、心系群众,全力以赴惠民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5%以上,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强化就业创业支持。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资金26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万人次,“零工市场”累计服务47万人次,我市劳务品牌建设做法得到人社部肯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跨省异地就医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417万元。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大幅增加,高考再创佳绩,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入围国家级、省级“双高”院校。推进医疗卫生扩容提质。156个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加快推进,我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市,5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我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优秀等次;凤凰咀遗址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古隆中入选第二批全省文化遗址公园,襄河道坠子《暖心》入围全国“群星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98个“共同缔造”试点建设扎实推进,5个村(社区)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平安襄阳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安全生产百日双扫行动、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扎实开展,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有效化解,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牢记使命、知责而担,全力以赴提效能。我们以政治建设培根铸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我们以实干担当克难奋进。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作风建设“奋进年”活动,以知重担难、敢于斗争的勇气,硬仗一场接着一场打,难题一件接着一件破,用实干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我们以法治建设护航发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有序推进政府立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征求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25件、政协提案352件,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我们以廉政建设弘扬正气。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坚决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发展。

  各位代表!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科学编制襄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襄阳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等一揽子规划,制定出台襄阳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工作规则,推动5个方面18项重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与南阳跨区域协作取得积极进展,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破题开篇。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对口支援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助残、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审计、统计、公积金、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民防、供销、气象、档案、保密、史志、外事、对台、侨务、工商联、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挑战超出预想,但实际发展成效好于预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中央和省驻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受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层级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汽车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势强力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还不够,中心城区中心不突出、集聚功能不强、城市能级不高;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一些短板,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离人民群众期盼和市场主体需求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丝不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六个更好统筹”,积极探索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进一步提升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助力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襄阳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95亿斤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完成省定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巩固拓展经济增长良好势头

  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稳中快进,力争经济总量迈上6400亿元新台阶。

  全力推动投资提速提质。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170个、投资过50亿元的产业项目30个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以上。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50个省市重点项目、1937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吉利硅谷、国家电投湖北绿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等重大产业项目,南漳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引江补汉干线工程及沿线配水工程、汉江及重要支流堤防加固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襄阳段等重大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20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左右。千方百计争资金争项目。聚焦产业、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关键性、节点性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力争全年争取各类资金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0%。

  全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千方百计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出台促消费政策,办好促消费活动,加快提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旅体育等传统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稳步提升,促进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发展,支持绿色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型消费加快成长。着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保障工程,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引进优质品牌首店、旗舰店等,拓展社区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新建改造一批县乡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支持各地创建国家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

  全力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强化政策兑现。用好襄阳“政策通”平台,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强化金融支持。分行业分领域开展银企对接,加强市县一体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帮扶。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走深走实,办好“政企早餐会”“专家人才早餐会”,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常态化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和商会调解工作,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切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越是困难时期,我们越要与企业站在一起,和大家一道稳预期、增信心,渡难关、快发展。

  (二)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加快构建“144”现代产业集群。树立链式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百亿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实施优势产业攻坚突破行动。坚定不移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抓好比亚迪襄阳产业园、东风公司新能源乘用车、东风股份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达安智能网联汽车科创小镇,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依托磷矿、硅矿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中化学新能源产业园、四川发展磷酸铁全产业链、兴发集团磷酸铁锂回收利用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资源综合利用、消费电子等优势产业建链成群、做大做强。加大与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产业链条韧性提升行动。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力争每条产业链引进培育1-3家链主企业和3-5家骨干企业。实施“千企千亿”技改提质行动。推动东风德纳新一代高端车桥智能化升级、骆驼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248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加快建设,确保长源东谷发动机缸体精加工、宜城回天新材二期等160个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大专项债券向园区建设倾斜力度,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启动保康化工园区建设。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推动实施华润万象城、王府井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争创一批省级示范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33个文旅体产业项目,积极推进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快高星级旅游饭店建设;开展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行动,争创一批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一批“襄十随神”、南襄盆地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办好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深入开展“襄阳好风日”城市品牌营销活动,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加强新基建建设,新建5G基站1500个。实施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襄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应用推广,争创一批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标杆企业和5G全连接工厂。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抓好汉江大数据产业园、东津云谷孵化中心、中国移动新一代分布式算力中心等项目,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高新科技城配套功能,支持湖北隆中实验室开展先进车用材料技术研究,完成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二期建设,确保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建成,力争湖北文理学院迁建主体工程完工。加快建设湖北省航空装备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正大(中南区)研究院,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支持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谷城县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宜城市创建省级高新区。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00家,培育瞪羚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全年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10项左右。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全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330亿元。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全面落实“1+7”人才新政,力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500名,吸引2.5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襄阳素来求贤若渴、尊贤重才,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引天下英才为襄阳所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圆梦襄阳。

  (四)着力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进“交产城”融合发展,切实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推动呼南高铁襄荆段建设,加快推进合襄高铁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做好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南阳、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抓好207国道、316国道等一批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和绕城改线工程。积极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做好王甫洲二线船闸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确保新集枢纽7月份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切实抓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鄂西北冷链物流园、中国邮政襄阳邮件处理中心、传化公路港二期、中通快递二期、韵达襄阳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河谷港区至316国道疏港公路建设,提升枢纽港站集疏运水平。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供应链物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物流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江海联运等物流组织模式,争创国家和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促进运输结构调整、物流降本增效。

  发展临站临港临空经济。实施襄阳东站区域综合开发,完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促进“站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小河港临港经济区,积极推进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绿色建材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粮食储备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襄阳机场临空物流园区。

  (五)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坚持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宜居性,努力打造古韵新风交相辉映、山水城洲相融共生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强力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完成东津新区新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建设高铁新城;积极推进文旅新城建设,确保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公寓式酒店、创想中心开业,汉江生态城蓝色星球、汉江之眼(摩天轮)开工建设;坚持以产兴城,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积极推进庞公滨江生态商务区建设,集中精力建设2.13平方公里核心区,完善骨干路网,建成滨江景观带。持续推进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确保檀溪片区年内建成、4平方公里襄水源生态保护地修复提升。加大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力度,改造提升环古城公园和长门遗址公园,建成管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加快樊城滨江商务带建设,重点抓好菜越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开发。加快建设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绿心。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抓好襄南污水处理厂等15个城市污水治理项目,实施邓东泵站、习家池泄洪通道等排水防涝工程,改造提升中心城区30个渍涝点,完成邓城大道排水主通道工程,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中心城区160公里电力线路迁改、30公里供水管网优化改造、115个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增强城市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能力。深化拓展“一网统管”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确保内环提速改造一期建成通车、二期主线贯通;实施城区道路交通项目30个,打通振华北路等断头路循环路5条,建成春园路、航空路等3座人行过街天桥。实施棚户区改造遗留项目清零攻坚行动,每个城区开展1-2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完成背街小巷整治15条。建设连山湖生态公园、水淹七军公园等公园游园5个,新建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一鼓作气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让襄阳更有颜值、更有品质、更有魅力。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襄十随神”城市群互联互通、协同协作、共建共享,抓好12个交通“硬联通”公路项目建设,建好用好“襄十随神”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平台。深化与南阳跨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唐白河航运开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强农业、汽车、文旅等产业协作融合,携手建设南襄盆地双城经济圈。

  (六)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新增高标准农田54.7万亩;加快推进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种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抓好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新发展油料、茶叶、林果等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加快实施正大百万亩田园综合体、玉湖集团冷链食品交易中心及预制菜产业园等2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进一步叫响“襄”字号农产品品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县。

  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深入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推动县域产业集群错位协同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畅通、有序、安全、便捷、美丽、智慧的现代化县城。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农村仓储冷链物流、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幸福家园。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完成债务化解。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打造一批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示范。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七)着力缔造生态生产生活美好环境

  坚持以良好环境聚人气、促发展,更大力度优化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人文环境,加快建设汉江流域和南襄盆地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人口宜居地、产业聚集区。

  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巡视、审计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扎实开展“四控两促”行动,实施南襄荆重污染天气协同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加强“一江九河”保护与治理,抓好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统筹推进“三水”协同共治。强化土壤污染风险源头防控、分类管理和治理修复,着力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深入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扎实开展汉江绿心两岸协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环城生态屏障和汉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22万亩营造林建设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加快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50个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绿色制造示范10个以上。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办好世界环境日湖北省主会场活动,全域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让襄阳人民在青山绿水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涉企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融资等要素成本。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新增“掌上办”政务服务事项500项、“一事联办”事项15项,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占比不低于70%;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扩大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取消6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扩大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应用覆盖面,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开展“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强化“双随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企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政资金资源统筹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绩效管理,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襄阳自贸片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持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高质量运营襄阳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确保年进出口额达到70亿元;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适时启动航空口岸客运包机,推动国际货运班列稳定运营。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引导优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全年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5%。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5%。

  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统筹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多方力量,健全完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共同缔造活动巩固深化、全面铺开。我们要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扩大“零工市场”乡镇(街道)覆盖面,建成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投入使用,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织密织牢全民社会保障网。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新增扩面8.2万人次,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落实困难人群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待遇,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完善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扩大教联体建设质效,大力推进县域高中振兴,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申办职教本科、襄阳技师学院申办高职高专,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加快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推进健康襄阳建设。积极推进鄂西北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襄阳市儿童医院、市一医院高新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城区疾控体系,加快推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率。完善支持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全国试点服务提升行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健康老龄化。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市博物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襄阳(东津)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开放,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举办襄阳马拉松赛,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彰显襄阳千年古城文化底蕴。

  严守社会安全稳定底线。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风险大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对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风险化解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襄阳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高质量完成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

  (九)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化轨道运行。

  坚持担当实干。坚决扛起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直面困难不回避,敢于斗争不妥协,发扬“争抢转”精神,保持“拼抢实”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永葆清廉本色。持之以恒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让从严守纪、清廉守正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三、扎实办好民生十件实事

  1.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51个,其中中心城区46个。

  2.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以上,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问题。

  3.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增加和优化学位供给7550个,其中中心城区3所、增加学位492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所、增加学位3870个,其中中心城区7所、增加学位2070个。完成中心城区21所义务教育学校周边环境整治。

  4.新增家庭养老床位3500张,完成2000户特殊困难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5.新开通近郊镇公交线路2条,新开通中心城区到襄阳东站公交快线,优化中心城区5条公交线路。

  6.中心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0个。

  7.中心城区新建社区文体广场40个、新增智能化健身器材40套。

  8.中心城区升级改造200个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

  9.为2万名新生儿开展五种遗传代谢病和听力免费筛查,为47.7万名35岁至64岁的城乡妇女开展宫颈癌免费筛查。

  10.新建改扩建农村供水工程418处,覆盖人口94万人。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0公里。

  各位代表!民生无小事。我们将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下最大的力气,尽最大的努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让人民群众看见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日子过得更加舒心。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催人进,知重负重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笃定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襄阳篇章而团结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六个更好统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并提出“六个更好统筹”,具体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四化同步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44”现代产业集群: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发展1个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

  “1+7”人才新政:“1”,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襄阳人才工作的管总性文件。“7”,是7个配套实施办法,具体包括《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智汇襄阳”计划实施办法》《隆中青年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襄阳市人才分类服务保障暂行办法》《襄阳市人才安居保障办法》《襄阳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办法》《襄阳市“襄才卡”实施办法(试行)》。

  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粮食、生猪、淡水产品、蔬菜、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林果、道地药材等产业链。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

  “四大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四控两促”:严控工业排放、严控煤炭总量、严控机动车排放、严控城市面源排放,促生态增容、促重污染天气规范应对。

  “一江九河”:汉江,南河、北河、小清河、唐白河、淳河、滚河、蛮河、漳河、沮河。

  “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

  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省政府推进健康湖北建设专项行动之一,旨在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着力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

  健康细胞创建:健康中国行动重点工作之一,包括健康乡镇(街道)、健康社区(村)、健康机关、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健康小区等11类健康细胞创建。

  五种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地中海贫血。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王太晖)

2023-03-20 16:31 来源:襄阳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