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1日在韶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韶关市市长 陈志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韶关应对风险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坚定平稳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多起本土疫情、历史罕见洪涝灾害、持续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工作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增长、防疫情、保稳定、惠民生,以空前力度和超强措施抓好各项工作,打赢了疫情防控、抗洪救灾、森林防灭火三场硬仗,经济保持住了积极回稳的发展态势,实现扭负转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全力稳增长。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韶关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精准实施103条稳经济配套措施,逐步扭转了经济持续下行趋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564亿元、增长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5亿元。全力稳市场主体。深入开展暖企活动,竭尽所能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年落实退税减税降费54亿元,累计纾困减负8.89亿元,惠及13.25万户次企业,新增登记市场主体1.2万家、增长5.7%。全力稳投资。严格实行重点项目建设总指挥部运行机制和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举办四次集中开竣工活动,共涵盖47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71亿元,推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3亿元。全力稳消费。出台《韶关市2022年促进消费若干措施》,统筹财政资金5300万元开展消费券发放、家电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近5倍,智能家电、手机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增长1.2%。南雄、仁化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国家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
一年来,我们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坚持制造业当家,举全市之力抓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新招引的炬光科技、朗圣药业、韶华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动工、投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年度考核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评为优秀等次。特别是成功争取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布局韶关,是继“小三线”建设以来国家在韶关最大的产业布局。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92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135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70.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8%。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6年居粤东西北首位,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新增数量居粤东西北首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8家、在全省排第7位。新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数量连续三年居粤东西北首位,新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103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全市总量达421家。启动鹏城实验室韶关网络节点建设,季华—欧莱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挂牌运行。引进南岭团队6个,高水平研究院总量达11家,院士及团队项目落地30个,广东省珠江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9%。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3.4万亩、总产量75.9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四连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等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位,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实现零的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三年获全省优秀等次,南雄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对口帮扶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活力竞相迸发。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开展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镇域经济实现新起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省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37个。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立首贷服务中心和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净矿”出让改革,全市涉矿收入超23亿元,矿产资源价值转化成效突出。推动土地要素改革提速提质,新增审批用地1.4万亩,挣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800多亩,垦造水田形成指标3400多亩,拆旧复垦1322亩,各项指标数量居全省前列。对外开放水平明显增强。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全年外贸出口总额90亿元人民币。对外联通水平不断提升,雄信高速和武深高速始兴联络线进展顺利,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工程5个千吨级泊位正式投产,入选国家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莞韶对口帮扶成效彰显。高质量完成第三轮莞韶对口帮扶各项任务、实现圆满收官,顺利通过省内对口帮扶协作三年考核评比,莞韶产业共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7个、总投资1277亿元,13个共建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54.5%,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省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中排第13名、比上一年度前进4位,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6.5%、一窗综合受理率90.5%,99.9%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全覆盖、业务量稳居全省前三,新丰、乳源政务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区县级标杆大厅、获评数居粤东西北首位。
一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粤北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林业建设稳中有进。全面落实林长制,大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地管护机构61个。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21.9万亩、森林抚育46万亩、水源林建设12.6万亩,反映森林总体质量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面积三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获批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打造省级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生态修复成效明显。高质量完成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上榜省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在全省率先超额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完成率达273%。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明显,成为全省五个正面典型案例之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连续5年达90%以上,全市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一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中心城区品质持续提升。高质量划定“三区三线”,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完成韶州体育中心建设、芙蓉山拾贝湖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2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1万平方米。芙蓉北环山路、教育路、韶关高新区宝园路等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建成通车,水电气供应、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落地建设。县镇功能不断完善。持续提升县城品质,新建县级以上生活污水管网173公里,县城生活垃圾每日清运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县县通工程”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648公里,乐昌九峰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镇,南雄帽子峰镇获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1万个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完成率、农村保洁覆盖率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累计打造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10条、美丽乡村精品路线示范带6条。
一年来,我们坚持一心为民、共享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7.2%,全面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万元、增长4%。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87.7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创建强镇富村镇级公司133个,全面做好3.2万户8.3万名脱贫人口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学校31所,提质优化小规模学校89个,新增学位1.65万个,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率全省第三,仁化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扎实推进,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升级改造112家,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255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91%。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造提升体育场馆15个,圆满承办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广东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建一批风度书房,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中位居粤东西北首位,丹霞山、车八岭、南岭一峰科普生态园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始兴、仁化、南雄入选全国科普示范县。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顺利完成“村改居”试点建设,“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实现100%覆盖。推动一大批信访积案难案有效化解,实现了“三个不发生”目标。全面巩固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全民禁毒成果,安全生产态势平稳,食品药品安全考核获“双A级”,“双打”考核获全省第一档次,平安韶关、法治韶关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工作提质增效。始终牢记政府机关是政治机关的属性,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和统计监督作用,廉政为民作风持续改进、政府公信力稳步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全面支持人民武装工作,军地协同高效密切、双拥共建成果丰硕。国防动员和退役军人、民族宗教、气象地震、外事侨务、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地方志、档案、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省有关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东莞市倾力帮扶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中省有关单位和东莞市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韶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我们干部队伍谋发展、抓经济的能动性还有待激发调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与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待突破,钢铁、水泥、火电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三分之二,电子信息、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改革的力量、人才的集聚、要素资源的配置没有体现优先性。三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行政审批环节还不够精简,项目落地建设耗时偏长,企业运营成本偏高,办事“多头跑、反复跑”现象仍然存在。四是民生事业短板突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养老、托育和就业保障不够充分。五是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市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偏低,臭氧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韶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从发展大环境看,党的二十大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战略任务,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将在宏观政策层面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更多有力措施;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宏观政策”调控,作出了“五个纲举目张”重要部署,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定向领航,必将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快发展,印发《关于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坚持制造业当家、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决策部署,高度符合我们韶关发展实际需要,必将为我们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支持。
从自身发展看,我们拥有相对完备的制造业基础,韶关是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涵盖30个行业大类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综合成本较低,具备支撑中高端产业链发展的硬件基础。我们拥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供给,韶关工业用地成本较低;工业供电价低质稳;技工人才培育充分,市域建有大中专院校超30家,每年毕业学生近3万人,且住房、用工、生活成本处于低价水平。我们拥有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韶关矿产资源禀赋居全省前列,金属矿、石英、辉绿岩等特色矿种储量丰富;风光资源优越,大风天数较多,每年有效日照时间长;水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用地面积稳居全省前列,资源价值化前景广阔。我们拥有通达内外的便利交通,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辐射内陆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基本建成“八高三铁两航”为主骨架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已融入大湾区城市1小时生活圈经济圈。我们拥有赶超发展的政策红利,迎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省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利好因素不断集聚。我们拥有敢于斗争的拼搏意志,面对疫情汛情火情的大战大考,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抗洪救灾、森林防灭火三场硬仗,充分展现出我们韶关的干部群众是能担当、能吃苦、能战斗的。这是我们做好韶关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大胆开拓中把握主动,在积极作为中赢得先机,就一定能开创新时代韶关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省委书记黄坤明在韶调研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安排,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开展绿美韶关、产业攻坚、科教人才、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保障、资源盘活“六大行动”,推动基础设施水平、基层治理水平、民生事业水平“三大提升”,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抓好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主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促消费扩投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全力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奋力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牵引,加快塑造韶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定不移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项目、资本、技术、人才落户韶关。
打造产业承接大平台。全力落实好省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系列政策,坚持“全市一盘棋”,高起点规划建设1个省级重点主平台和6个特色产业园,积极承接大湾区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医疗康养和文化旅游9大产业,实现与大湾区的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对接和错位发展。以莞韶产业园和翁源产业园为基础,采取“一平台多片区”的形式,打造“万亩千亿”量级的首批省级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承接主平台;以乐昌、南雄、仁化、始兴、新丰、乳源等6个县(市)产业园区为载体,聚焦产业细分领域,每个园区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园。抓好新一轮莞韶对口帮扶协作,发挥莞韶两地互补优势,高水平谋划建设“产业飞地”,统筹推进华南装备园开发建设。建立主平台和重点园区项目土地要素保障提速提质审批机制,推进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实施产业用地分级分类保障,强化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用地支撑。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稳妥开展工业园区扩园工作,完成土地收储1万亩、处置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500亩以上、园区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以上。
开展新一轮产业大招商。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化全员招商,办好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第二届“东数西算”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产业大会等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及节能减排、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商贸物流、林业经济、文化旅游、现代轻工、生物医药健康和先进材料等十一条重点发展产业链,搭建全产业可视化智慧化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建立产业链图谱清单和产业载体清单,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项目,开工一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全年完成实际投资270亿元以上。做好项目招引“后半篇文章”,市县两级领导同志都要牵头联系1个以上大项目,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让项目引得进、落得下、能发展。创新招商利益共享机制,支持市县镇三级招商项目因地制宜落地,共享项目落地投产收益。优化调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企业总部落户、技术改造、上规上市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让来韶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实现更大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大环境。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在数字政府、政务审批、服务企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化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拓展“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市内通办”渠道,实现“粤智助”服务事项增至190项,让广大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持续开展系列暖企服务活动,精准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完善领导挂点服务重点项目、企业和解决企业诉求“一跟到底”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助力企业加快发展。用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力争好差评综合评分达9分以上,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一流营商环境。
(二)以更有力举措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开展产业攻坚行动,落实“制造业投资10条”,强化“制造业当家”考评,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和政策资源向制造业集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当家产业优势,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招引建设一批高质量项目,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着手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全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大数据产业要加快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完善供电、供水、路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推进四大运营商、万国数据、中瀚云等12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快韶关模具创新创业产业园、南兴装备高端制造基地、比亚迪汽车模具生产基地、明德电器高端智能化配电设备产业基地、宏大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项目建设,建成广汽集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加快推进一批汽车零部件和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要以高新区甘棠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和翁源创新原料药科技产业园作为核心发展载体、韶关综合客运枢纽一期作为孵化创新平台,形成“两园一平台”的发展格局,加快朗圣药业、岭南先创制药、一品红药业等项目建设,支持东阳光药业、丹霞生物、利民制药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打造生物医药项目集聚新高地;先进材料产业要支持仁化建设新能源材料绿色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园,加快锌基新材、南源铜材、欧莱新材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设,推动东阳光、盛祥等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始兴推进忠信覆铜板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要积极承接大湾区电子材料、电子信息元器件及终端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转移,推动韶华科技、朗科科技等项目尽快形成有效产能。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保持战略定力,以“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为牵引,以实施“百企技改”“百企提升”为抓手,大力开展“工改工”、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和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绿色矿业、烟草、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争在装备水平、核心技术、产品品质、工艺设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年完成技改投资50亿元以上。钢铁产业要支持中南股份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推进特殊钢改造项目建设,发展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特钢和优质钢;有色金属产业要支持韶冶、丹冶加快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建好“双变”产业园区;绿色矿业要全力推进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铅、锌、铜、稀土等金属矿和石英、辉绿岩等优势矿产资源规划利用,支持大宝山、凡口铅锌矿等优势大型矿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烟草产业要推动烟厂卷接包车间及物流系统改造项目建设,支持复烤企业推进重点品牌原料区域加工中心建设;电力产业要加快三峡、明阳风光发电和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等项目建设,启动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新丰、乐昌抽水蓄能项目,积极争取始兴、南雄山口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粤电等发电企业稳定发展。
开展科教人才行动。全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高毕业生留韶实习就业率,为韶关建设工业强市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支持韶关学院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深化产学研合作,高质量建成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推动韶关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中震科建(广东)防灾减灾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推动建设大湾区数据产业研究院、药品省级重点实验室、东阳光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实验室,新增申报2家省级研发平台、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落实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南岭团队计划”,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力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坚持质量为王价值导向,大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积极探索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协同服务新模式,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不断提升“韶关品牌”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深入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开展第二届制造业品质领跑者认定工作,支持培育更多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规范检验检测行业发展。
(三)以更高标准实施县域富市战略,推动城乡更加协调发展
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以上,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加快12个在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擦亮“韶关兰花”“韶关珍果”“韶关茶”“韶关食用菌”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加快南雄盆地大型灌区建设,完成高效节水创新示范项目5000亩、高标准农田16万亩。发挥农产品冷链物流园联农带农作用,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开展乡村振兴擂台赛,打造乐昌“诗画田园”、南雄“红层沃土·缤纷湖珠”、乳源“瑶客共生”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农村改革,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房管控和外立面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四好农村路”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用好县级对口帮扶协作机制,集约高效建设县域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实施一批亿元级项目,扶持一批十亿元级企业,打造一批经济强县。支持乐昌、南雄深化省际城市开放合作,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现代农业深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打造极具产业吸引力的省际门户城市。支持翁源、新丰高标准建设韶关融湾产业平台,重点承接大湾区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外溢,全力打造我市融湾先行示范区。支持仁化、始兴做强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做优特色文旅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支持乳源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政策加持作用,构建以健康产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强化105个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评价,压实镇村干部招商引资责任,营造大抓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批工业、农业、文旅强镇。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增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中心城区东西通道规划建设,加快丹霞大桥等南北通道建设,逐步完善“双环+放射”状交通网络,整治优化交通拥堵节点,打通路网细枝末梢,提升城市内联外通水平。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抓好“三旧”改造,下决心治理芙蓉新城内涝,推动中心城区智慧停车项目建成使用,整治提升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中心城区污水管网、五里亭水厂和韶州自来水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71个,建设一批“五小”场所,补齐停车场、充电桩、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加大芙蓉新城产业引进力度,加强信息、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设施及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优化县域和中心镇、重点镇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全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推进国道G535线乐昌乐城至桥头段等11条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加快建设城乡防洪排涝、污水处理设施和建筑垃圾处理消纳场,完成翁源支线和新丰支线回龙段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增强县域综合承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抓好镇级标杆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育等公共资源配置,把圩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区域中心。
(四)以更严要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绿美韶关行动,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韶关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实施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深入推进高质量水源涵养林建设,优化重要生态区域低效林林分结构,加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促进中幼林生长,完成林分优化19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持续提升“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四旁”植绿活动,高标准建设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形成市、县、镇、村四级绿色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设韶关植物园,完成“南岭植物”和“药用植物”两个专类园(一期)工程,提升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建设水平。全面落实林长制,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推进防火通道、防火林带、防火蓄水池等森林防火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确保空气质量六项监测指标全面达标。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开展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确保全市1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抓好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3600亩,启动“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区域垃圾焚烧飞灰和建筑垃圾利用处置能力。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创建,鼓励企业申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加快韶关碳中和装备产业园(乐昌)建设。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市属国有林场林权出让和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打造韶关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示范点。推动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加强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和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做大做强竹木和林下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强全市森林康养资源整合开发,推进南雄林业生物产业整合发展专项试点改革,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争创全省森林康养示范市。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林业龙头企业,持续推进林产品品牌建设,打造“韶林+”特色品牌。深化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和全省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探索“光伏+石漠化治理”新发展模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降耗,绿色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达80%以上。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
(五)以更大力度扩大内外需求,全面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千方百计抓项目促投资,全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力打造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魅力韶城”“寻味韶城”“时尚韶城”“乐游韶城”四项工程,开展四季主题促消费活动,促进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家电、养老服务等消费。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升级改造商贸中心、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仓储配送中心10家以上,全年新增限上批发零售企业30家以上。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云门五季、嘉华康养酒店、红军过粤北重点展示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办好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环丹霞山自行车赛、丹霞山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全面激活旅游市场。
推动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按照市委全会“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要求,全力推进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用好重大项目挂图作战机制和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加快总投资超23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15亿元以上的295个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雄信高速、武深高速始兴联络线、丹霞机场高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锦江绿色航道、韶关港白土作业区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0亿元。充分发挥专项债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加强专项债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全力争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发行额度。积极谋划储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力争国粤电力二期、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
推动外资外贸稳定发展。全面落实省、市“外资十条”,加强外商投资权益保护,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力争全年新设各类外资企业22家以上、利用外资增长5%。积极参加“粤贸全球”中国商品展览平台、广交会等重要境内外展会,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稳住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扩大对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支持中南股份扩大铁矿石和生产原料优质煤炭进口量,全力稳定大宗商品进口。支持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入驻跨境电商园区企业达15家以上。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韶关联动发展区,推进韶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韶关水运口岸项目建设,做优做强“铁海联运”,全面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六)以更大魄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好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制约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改革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切实以改革增活力、提效率、开新局。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促进民营经济做大体量、做强质量。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政策,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壁垒。精准落实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15条措施等支持政策,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稳定租赁价格,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搭建推广“韶融码”线上对接平台,支持银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展期、续贷,强化风险补偿基金放大撬动作用,推动中小微企业稳增长、稳预期。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分类改革方向,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以去机关化为抓手,持续完善市属国企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机制,清退一批“三无”空壳公司,压缩监管企业管理层级。支持数投、绿投等国企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在各自赛道上加快发展。严密防范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确保国资国企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要素保障行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破解要素制约,用改革谋出路,以亩均论英雄。深化浈江区、武江区土地征收工作体制改革,集中攻坚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民生项目“净地”收储,推动省级产业园实行“标准地”供应、“带设计方案”出让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持续提升水电气获得便利度,设置综合窗口“一次办”,实现符合条件的低压用电和用水、用气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费用”。提高用能保障和环评效率,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级能耗指标支持,开辟重点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大项目好项目顺利落地。
深入开展资源盘活行动。全面梳理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底数,合理评估、核算资源资产价值,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入推进62个国有资源资产价值化项目建设,全力实现国有资源资产价值最大化。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价值化,扩大“净矿”出让试点范围,积极引进有资金有实力的优质企业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出让公开竞争摘牌,科学评估确定矿产资源价值,推动优势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促进预算科学精准编制、规范高效执行,兜住“三保”底线,为全市中心工作稳步推进提供坚实财力保障,确保财政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厘清市、县事权清单,优化乡镇(街道)财税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事积极性。深化税收征管、税费精诚共治管理改革,提升税源精准监管和协税护税能力。全面实施“金融倍增”工程,全年新增信贷融资180亿元,实现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信贷增速超20%。推动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引领带动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实现“基金招商”新突破。分层次、全周期、全链条扶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推动北江智纺和欧莱新材尽快成功上市。
(七)以更实成果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事业水平提升,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3.0版“促进就业十条”等稳岗惠企利民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打响“韶关保姆”“丹霞月嫂”“韶关工匠”品牌。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农村电商平台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域高中整体提升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办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基本完成5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公办学位8280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积极创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支持仁化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健康韶关建设。支持粤北人民医院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粤北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粤北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市中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启动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大楼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延伸。认真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乙类乙管”要求,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动新阶段疫情防控平稳有序转段。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推进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市党史方志馆布展,改造提升市文化馆和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力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实现65%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提升市救助管理质量,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加快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强化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改造升级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积极打造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完成广东省军粮供应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韶关市军地联动智慧指挥中心建设。推进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创建,实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和就业创业保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二是推进芙蓉新城内涝整治。三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四是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五是深入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六是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七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八是推进市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九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十是推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八)以更实措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兜牢安全稳定底线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韶关、法治韶关。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落实“金融16条”等政策,稳妥推进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处置,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建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投资,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抓好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抓好垦造水田、土地出让和矿产资源出让等工作,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确保财政收支总体平稳、金融财税稳健运行。
深化平安韶关建设。加快广东省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芙蓉消防站及新消防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物资储备,全力抓好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织密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纵深推进全民反诈,积极创建“无毒韶关”,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加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安全以及医保基金监管。扎实抓好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城镇燃气、自建房、危化品、消防、道路运输、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
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善美韶关”深入人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争创群众信访“零增量”城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行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韶关。
(九)以更强决心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把韶关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推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继续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着力建设高效政府。始终把求真务实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推动重大项目从谋划储备到开工建设各环节全面提速提效。坚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一刻不耽误地埋头苦干,在高质量发展中比学赶超、赛龙夺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要做守在办公室的“门诊先生”,要当深入基层的“赤脚医生”,谋实事、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以实绩论英雄。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鲜明主题,推动全市政府系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营造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浓烈氛围。
强化廉洁政府建设。严肃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监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以政府过“紧日子”“苦日子”来保障群众过上“好日子”。依法强化审计和统计监督,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常态化开展“经济体检”,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韶关大地的“实景画”,奋力推动韶关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