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9日 何国森)

2023年03月22日 16:15   来源:河源市政府网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2月9日在河源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源市市长 何国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高效处置“0131”“0305”“0704”等本土疫情,是全省发生病例最少的地市之一。着力加强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救治能力建设,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核酸采检、流调溯源、疫苗接种、医疗救治等防控能力持续提升,推动疫情防控顺利进入新阶段。积极服务全省疫情防控大局,我市33批2416人次医务人员支援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疫情防控工作,承接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12458名重点人员医学隔离管理任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兄弟市的高度赞扬。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133条、接续措施73条,克服疫情冲击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及53年来最强“龙舟水”袭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4.57亿元、增长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63.51亿元、增长2.4%、增速在粤东西北地市排名第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67亿元、增长4.9%,实际利用外资11.38亿元、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1亿元、下降2.5%,外贸进出口总额243.8亿元。

  ——安全底线织密固牢。面对53年来最强“龙舟水”袭击,提前转移群众10.97万人次、占全省四分之一,没有因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因灾损失远小于2019年和1964年“龙舟水”同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我市果断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的做法成为省推广的三大成功避险经典案例之一。森林防灭火工作扎实,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68.42%、受害率下降84.05%。狠抓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治理隐患路口路段94处,清理八类重点隐患车辆2146辆。完成县区信访机构单独设置。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8.3%,妥善处置房地产、劳资等领域矛盾纠纷,是全省刑事治安警情数最少的地市之一,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筑平台、引项目,“五大产业”发展壮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园区扩容提质。投入37.8亿元,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完成“三通一平”5.44平方公里,扩园6.17平方公里,建成一批“七个一”工程。纵深推进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盘活存量用地5043亩,用地更规范、更高效,获省奖励用地指标4000亩。河源国家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水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建成,与深圳南山共建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14家深圳企业入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动工建设,跨江融合发展总体产业规划及空间融合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首期开发建设稳步推进。连平与深圳南山共建产业园一、二期建成使用,东源产业转移园完成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谋划承接省内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召开7场县区企业家座谈会,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新增减税降费8.34亿元,办理缓税缓费7.75亿元,兑现工业企业奖补资金1.19亿元。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紧密对接,向企业授信20亿元,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3家,推动102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40亿元。完善建筑业企业奖励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绿色工业量质齐升。水经济及食品饮料产业实现总产值48.21亿元,今麦郎饮品建成投产,签约引进华润怡宝等8个项目、总投资62.0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531.51亿元、增长7.6%,雅达电子首发上市获北交所会审通过并取得证监会注册批复、继我市农业企业成功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后工业企业上市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卓翼科技一期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达产达效,西可通信、美晨通讯等项目增资扩产3.5亿元,航嘉工业园三期、时进科技等项目加快建设,签约引进京泉华、禾望电气、景旺电子三期等58个项目、总投资307.3亿元。先进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49亿元,晟源永磁等项目建成投产,铂科新材等项目加快建设,签约引进特区建工、航美新材料、快裕达新材料等37个项目、总投资82.89亿元。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总量达19个、排名全省第4。新增和平、连平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培育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2个,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圳品”2个。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首届油茶产业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油茶产业产值达26.8亿元。推动成立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关联企业40家,预制菜产业产值达4.5亿元。率先在全省成立新农人协会,推动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购销渠道。紫金县获评“中国蝉茶之乡”,东源仙湖茶成为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56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85亿元,引进文旅项目24个、总投资35亿元。创成3A级旅游景区3个,创成1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增3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万绿湖风景区加快创建国家5A级景区。紫金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东源县创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二)补短板、抓治理,生态优势巩固提升。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第一轮27项整改任务完成销号、第二轮17项整改任务扎实推进,全力守护青山绿水。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持续推进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清漂”“清四乱”、清理河道5829.88公里,整治问题入河排污口71个,完成河湖水生态调查评估,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保持Ⅰ类、Ⅱ类标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1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1。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前列。深入推进绿美河源行动,森林覆盖率达73.18%、排名全省第3。完成高质量水源林改造9.17万亩、新造林抚育14.98万亩,改造低质低效松林1.47万亩,采伐桉树林12.6万亩,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116.99万亩、压减发生面积6.28万亩,林分结构不断优化。创建绿色矿山32个,其中国家级4个。连平陂头省级地质公园基本完成复绿。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强化“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措施,深度治理工业炉窑企业32家、省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2家,公交车电动化率达96.6%,6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浓度均值稳定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排名全省前列。全市首艘新能源船舶下水试航。土壤与地下水保持稳定。调查评审2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推动“净土入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90%以上。新增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能力850吨/天。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二期建成投入试运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率达99%。国考地下水点位水质达标。

  (三)夯基础、优环境,“融湾”“融深”步伐加快。大力实施“融湾”“融深”行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梅龙高铁建设顺利推进,赣深高铁沿线4个综合交通枢纽设施进一步完善。粤赣高速公路顺天互通立交建成通车,龙寻高速公路完成总进度60%,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全面动工建设。G236线龙川县龙江大桥工程等5个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建成,15个国省道新改建项目、5个路面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河紫高速公路、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源城港区码头、江东新区古竹码头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压缩到1个环节、时间压减到1个工作日,实现与珠三角地市同步。数字政府加快建设,14400个事项实现“一网通办”,3335个事项实现“免证办”,76个事项列入“一件事一次办”清单,700个事项列入“四免”清单。300个事项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342个事项实现“市内通办”,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上一个网、办两地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解决群众问题761宗。“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实现镇村全覆盖,158项基层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自助办”。进出口通关效率居粤东西北地市前列。持续推动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沉,分别赋权河源国家高新区204项、江东新区174项。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县(区)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建成河源国家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个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完成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登记37笔、增长117.65%,质押金额7.77亿元、增长167.93%;推动1家企业首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改革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分工、行动方案,首席数据官制度省级试点工作有力推进,深圳证券交易所河源服务基地落地。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国企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点状供地“1+N”审批模式、7个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制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R&D经费投入增长94.9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7家、存量达348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72家。成立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联合实验室,灯塔实验室加快建设,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0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

  (四)固根本、促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粮食安全有力保障。新增垦造水田5045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8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01.14万亩,粮食产量81.54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新建6家日烘干能力30吨以上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东源县被认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首次实现对澳门活猪出口,供港澳生猪28万头、数量稳居全国地市首位。种业振兴步伐加快,成立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创建3个育种示范基地。灯塔盆地加快开发。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项目新增土地流转2万亩,起步区完成“三通一平”280亩,油茶精深加工等15个产业项目落户、总投资40.3亿元,农业大道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灯塔盆地灌区工程8个子项目稳步建设,新建加固渠道285.8公里、抽水泵站2座,开挖渠道基础319公里,改造提升水库9宗,加固改造山塘19宗,完成进度81.73%、投资5.27亿元。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建成农村公路480公里、村道硬化3840公里,55%行政村实现双车道通行,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龙川县入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所有自然村达干净整洁村标准、实现集中供水,4663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微改造”农房2.59万户,改造农村问题厕所6222个,完成农村电网投资3.66亿元,实现5G网络“镇镇通”。952个行政村完成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整治。建设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15条、镇级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95条,创建美丽宜居村71个、特色精品村20个,新建“四小园”1539个。所有村(居)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乡村治理“积分+”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12个村(居)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认定专业镇22个、专业村128个,26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扎实推进,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联农带农富农效果明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0元、增长5.4%。落实“四个不摘”,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增长52.6%、村年收入均超1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千万级村1个、百万级村19个。东源县仙湖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名单。

  (五)重建管、强功能,城市品质稳步提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下足绣花功夫治理城市,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城市规划更完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5.69万亩。完成源城区工业园、江东新区产业园起步区等9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埔前、古竹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更健全。4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工、31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建设,升级改造农贸市场62家,修复破损路面7800平方米。学府大桥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完成永丰路口、中堤路、越王大道下穿隧道等32个积水点改造,改造普通公路危旧桥(隧)45座。220千伏万绿湖输变电工程主体建成投产,新建天然气市政管网42公里、市区天然气普及率达到70%,新建5G基站1198座、重点场所5G信号实现全覆盖,建设充电站点254个、公共充电桩662个。市区9个智能停车场加快建设,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中山大道等4座人行天桥加快建设。宝源片区及老城西区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建成。滨水公园碧道、新丰江碧道投入使用,建成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70公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8平方米,推窗见绿、出行300米见公园的花园城市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更精细。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化路灯无线监控系统等加快建设。开展城市“六乱”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十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成江东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站5座、可回收物打包中心1座,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586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更加整洁宜居。

  (六)激活力、增内涵,发展形象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形象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河源知名度、美誉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58亿元,位居北部生态发展区第2。万洋众创城一期、电网建设工程等190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投资298.5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62个。市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源城区工业园三期扩园等60个专项债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打造19个红色资源“云展厅”,建设“九连小延安”等43个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推出《阮啸仙传》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创新打造“河源文明学院网络平台”“文明实践公共服务平台”“指尖式文明实践传播平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创文省检继续保持全省第2。188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增效,40所中小学校“馆校共享图书”服务点加快建设。10个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四有”。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华南地区首家恐龙科研机构河源恐龙研究所挂牌成立。质量强市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全省“夜经济”时尚夜秀专题活动在我市首次举办,发放各类消费券、补贴券2000万元,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促进小店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消费加快发展,有力促进消费恢复。中国(河源)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推动力升树灯等外资企业增资超1亿美元,外贸稳步发展。成立首个国企招商投资公司,建立招商引资清单和招商引资项目库,引进超亿元项目134个、超10亿元项目18个,投资者持续看好河源、投资河源。

  (七)办实事、强保障,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民生支出26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5%,完成“十件民生实事”,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服务持续优化。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开展“看病难”“饮水难”“上学难”等座谈会8场,办结民生问题3959宗,启动“面对面”信息化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低保、孤儿等补贴标准持续提高,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市高龄津贴智慧化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双百工程”扎实推进,“五社联动”机制持续深化。卫生事业持续改善。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创成“三甲”医院,龙川县人民医院、和平县人民医院达国家县级综合医院推荐标准。市人民医院新增3个国家住培专业基地。深河人民医院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全市医疗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零突破”。医保支付改革走在全省前列。21家医疗机构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推动101家零售药店和便利店开设24小时售药窗口,打造市区“15分钟夜间购药圈”。和平县成为省第一批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成省、市级卫生镇村409个。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4890个,新增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新增普惠性学位4560个,学前教育“5080”成果巩固提升;新改扩建及续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学位10335个,成立10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新改扩建普通高中4所,新增学位8350个;新增中等职业教育学位4200个,新设2所民办中职学校。建成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积极推进市青少年宫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双减”工作扎实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至4个,212个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证照齐全、规范经营。启正学校正式招生办学,弥补专门教育工作空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新增城镇就业27401人,建成“粤菜师傅”一条街,组织“三项工程”技能培训2.7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8%。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538处综合治理任务,整治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9520户,修缮重建因“龙舟水”受灾“全倒户”123户、“严损户”247户。市水域救援训练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公安监管场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加强。

  一年来,我们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76件。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减和严控一般性支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市实现市县镇三级执法主体全面上线行政执法“两平台”。定期召开经济分析会、产业园区现场会、重点项目推进会等,聚力推进重点工作,政府系统运转更高效。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同时,国防动员、预备役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社会组织、殡葬、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统计、民族、宗教、社科、外事、侨务、台港澳、地方志、气象、科普、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22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深圳市和省直部门大力帮扶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河源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及疫情防控一线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严峻挑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我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园区设施还有待完善、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县域综合实力整体还不够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有待提升,农村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仍较为突出,社会治理能力还需加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聚焦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出工业挑大梁、投资稳大盘、消费促升级、农业作贡献,苦干实干巧干全力拼经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以制造业当家为牵引,更有力培育壮大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以实体经济为本,持之以恒拓空间、优存量、扩增量,把制造业这份家当做大做强。

  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大力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首期开发建设,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园、生产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110千伏月坡、横圳变电站项目建设,完善商业配套、休闲娱乐等设施,构建满足产业生产、研发、管理的复合型生态空间,打造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千亿级国家高新区。着力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2.0、3.0升级版园区,支持源城区加快建设航嘉工业园三期、源城区工业园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东源县各工业园区连片集聚发展、先进材料产业园积极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和平县加快建设高岭土高新材料产业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龙川县加快完善园区服务配套、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紫金县高质量建设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加快创建省级产业转移园,连平县优化园区规划、加快建设城东工业园,江东新区园区东扩、优化新老产业园区布局。纵深推进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整治提升用地3000亩,实现“三通一平”标准化建设9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4个,加快完善“七个一”工程,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力。强化“亩均效益”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各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培育“轻资产”型企业,推动“工业上楼”,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推行新型工业用地供给、“净地”出让。

  精准招商引资。实行“一把手”抓招商,落实工业类招商项目“挂图作战”服务、招商项目“首席服务官”等制度,探索制定招商引资考评激励机制,壮大招商引资“招商突击队”,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掀起招商引资工作热潮,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10个以上。围绕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借助全省招商引资信息平台,举办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对接会,以商引商、以链引商、联合招商,引进一批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企业项目。以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为主攻方向,加快布局驻点招商网络,进一步强化与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经贸交流合作。借助招商引资专家智库、相关行业机构等市场化力量,加强项目前期分析研判,探索以投带引、项目挖掘等合作模式,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

  力促企业转型升级。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4亿元,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320家规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力争新上规企业50家,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打造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以“链长+链主制”为抓手,制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有关政策措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6+5”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百亿级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大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中兴通讯、西可通信、景旺电子等存量企业提质增效,京泉华、禾望电气等项目投产达产,皓吉达精密电子、聚飞鑫等项目加快动工建设,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620亿元。大力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推动华润怡宝、农夫山泉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引进水经济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饮料化开发,力争水经济产业产值超51亿元。大力打造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推动铂科新材、特区建工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下游企业,完善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力争实现产值超55亿元。大力发展百亿级机械与模具产业,推动龙记集团、华益盛模具等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推动华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落户,提升机械与模具产业能级。

  发展壮大绿色产业。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2个旅游景区创建4A级景区,推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建设和康养产品开发,整合绿色食品、文化体育、中草药种植基地、森林康养等资源要素,打造更多“一晚两天”“两晚三天”经典旅游线路,做大做强“六色”旅游品牌,力争生态旅游产业产值达42.68亿元。推动灯塔盆地加快创建国家农高区,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核心区油茶加工项目试投产,完成灯塔盆地灌区工程投资1.42亿元。制定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成高标准农田9.32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1.28万吨以上。推动农机化服务中心、烘干中心、育秧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引进一批优质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力争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产值达14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

  (二)以“融湾”“融深”为路径,更有力在参与服务国家战略中增创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全力支持、全面融入中激发发展新动力。

  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加快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优化对接省“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构建全域全面“融湾”“融深”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河紫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G205、G105、G236、S253线等国省道升级改造,完成路面里程128公里。持续推进广河高铁、厦昆高铁、河惠汕高速公路、东江航道扩能升级、源城港区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河揭高铁等项目规划研究工作,打造以高速、高铁、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龙川县铁路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促进水陆联运、江海联运,进一步打通直达大湾区的物流通道。

  强化制度有效衔接。对标“双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集成式”改革,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高效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打造更高水平营商环境。推进新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和跨域通办,实行企业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即来即办”,其他不动产一般登记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抵押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让办事更方便。积极推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深入实施“标准地”供应、“带项目”供应、“交地即开工”等改革措施,让政策更适配。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提高政策可预期性,支持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企业更敢干。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及提升工程,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探索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让群众敢首创。

  大力推动产业共建。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用好深河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争取申报省级经济特别合作区。持续深化深河产业共建,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与深圳南山共建产业园一期入园企业投产达产、二期加快建设。深化与“双区”产业对接,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优惠叠加、利益共享”产业共建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模式,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推动深圳、河源产业“转移—承接”无缝对接。积极探索“反向飞地”发展模式,在深圳、广州等市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借地借力推动产业发展。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稳住外贸,扎实推进中国(河源)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建设,培育省级生产服务功能区1个以上,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等平台,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大进出口规模。落实“经认证的经营者”便利措施,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用好外资,推动3个重点外资项目增资扩产,强化链主招商、隐形冠军招商、未来产业招商和科技项目招商。发展外包,大力发展咨询设计、物流等领域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带动服务贸易增量提质。做大外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布局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仓储物流基地,延伸扩大产业链。借好外智,着力引进一批引领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工匠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吸引全球人才进入河源发展新赛道。

  积极发展高铁经济。依托四个高铁站周边资源优势,差异化发展高铁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江东新区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加快交通路网等设施建设,发展商务服务、商贸物流、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产业。推动东源县完善河源北站周边规划,配套商业服务、交通设施,积极引进康养、休闲、旅游项目,着力把黄田镇打造成特色高铁小镇。推动龙川县依托宝龙、宝塘工业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旅游产业,推进高铁新城、佗城古城联动开发。推动和平县加快和平北站两路一广场、大环城公路二期、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动新城核心区、产业园区及周边镇村协同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更有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推进绿美河源大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优化林分改善林相,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1万亩以上、森林抚育提升19万亩。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绿活动,建设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6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绿美党建乡村3个、古树公园1个。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营建森林景观绿化带。营造“青年林”“巾帼林”等主题林5个。推进重要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建设,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迁移、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110.7万亩以上,压减发生面积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1.39‰以下。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40公顷。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成碧道23公里,推进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及配套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强化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重点考核断面一级支流水环境整治,基本完成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持续“清漂”“清四乱”,确保水环境质量优良。加快推进东江饮用水水源保障工程前期工作。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双减和颗粒物、臭氧双控,持续治理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和工业炉窑,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露天烧烤、露天焚烧、工地扬尘管控和道路保洁抑尘等面源污染防控,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推进噪声污染防治,解决重点场所、群众反映强烈的噪音问题,确保声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防治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确保土壤环境安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废、危废和医废规范处置监管。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督指导试点工作。

  打好绿色转型主动仗。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减排降碳和能耗双控任务,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用好“三线一单”绿色标尺,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和电能替代,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产能整合和节能降碳改造,支持低能耗、低碳排放产业发展。推进园区绿色转型,实现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创建1家国家级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推动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实现持证在采矿山全部达绿色矿山标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开展节约型机关等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四)以县镇村发展为抓手,更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用好省直机关对口支援重点老区苏区政策、深河对口帮扶协作机制,落实市领导定点联系县区和联镇包片工作机制,推动县镇扩权赋能、敢闯敢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产业兴城、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推动各县差异化发展,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大力推动产业兴县,支持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因地制宜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大力推动发展特色农业,支持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等种粮大县重点发展壮大丝苗米产业,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重点发展油茶产业,东源板栗、紫金茶叶、连平花生等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各县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各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完善县城、镇、产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设施,支持东源县与市区无缝对接,和平县加快县城供水工程改造等项目建设,龙川县加快建设幸福新城片区,紫金县加快建设城南新区,连平县加快体育服务中心、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加快建设。大力推动各县城有序提升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提高县域商业发展水平,增强综合承载力,承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生产生活,带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作用。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推动各乡镇加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贸市场提质升级,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把乡镇打造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大力发展专业镇,继续推进26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加快完善冷链物流、农产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推动电商物流服务联通,促进农产品出乡进城,激发乡镇消费活力。加快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改善提升旧民居、旧街巷,统筹绿道、碧道等建设,提升特色化品质化水平,建设美丽圩镇,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积极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各县发展区位优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增强对周边辐射带动力和县域发展支撑力。支持各县分类发展创新创意、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类特色镇,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推动灯塔盆地、东源县船塘镇、紫金县蓝塘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广点状供地工作做法,大力发展油茶、丝苗米、茶叶、南药等优势特色富农兴村产业,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村更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创建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建设行政村单改双等农村公路579公里,改造危桥59座;持续推进农村破旧泥砖房清拆扫尾攻坚,开展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整治等工作,改造25%以上存量问题厕所,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确保每个县区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50%以上美丽乡村风貌带或美丽乡村精品带初见成效;强化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客家特色乡村风貌,让农村更宜居。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作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让农村更和美。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五)以扩需挖潜为支点,更有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投资、消费作用,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动晟源永磁、岑田抽水蓄能电站等19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2亿元。争取专项债券资金64.5亿元,加快62个专项债券项目建设,推动有效投资稳步增长。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丰富民间资本投资场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持续实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行“承诺制”及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标准化指引。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库,围绕“五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下大力气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接续有序、滚动发展的重点项目工作局面。

  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推动大宗商品消费,谋划开展汽车、石油、家电促销活动,继续举办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打造惠民消费月、悦购悦有等消费品牌,培育消费新模式。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发展直播带货,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开展商贸企业上限入库培育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活力、增长潜力和竞争实力的商贸企业,推动商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坚基商圈、新港镇碉楼社区美食街等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作用,推动消费载体提质升级。支持住房改善消费,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加快剥离“两非”,有效清退“两资”,鼓励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提升国企投融资能力。大力盘活国有土地等闲置资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支持国有企业依法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厂房等领域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向民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大做强核心业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投资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与企业家定期座谈以及企业建议“直通车”等制度,探索市县联动包干、分级分类办理、挂点服务干部考评等机制,完善企业专席制度,高效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落实省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补助资金政策、市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等,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企业用工问题监测预警和及时响应机制,引导外出劳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努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六)以城市提质为切入,更有力提升中心城区宜居宜业水平。坚持以人为核心,科学建设、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优化城市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快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古竹片区、埔前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覆盖率100%。大力推进老城区内涵式发展,推动钓鱼台片区与水经济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统筹东源县城与市区北部联动发展,推动江东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秩序和规律,注重在城市建设中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

  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中山大道等4座人行天桥,推动学府大桥动工建设,加快源城区城市提质工程、江东新区紫金桥北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推动智能化停车场、新能源充电桩等设施建设。推进市区中心城区备用水源项目、市区新水厂建设,新改建市区供水管网32.5公里。推进益民街升级改造和新江市场、穗香街排水改造,开展30个老旧小区改造。积极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改造提升一批公园广场,加大重点部位补绿植绿护绿力度。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提高治理水平。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运管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优化交通信号灯管理,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化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新时代河源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创文十大专项整治”“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强化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整治,健全门前三包等管理机制,规范街道门牌设置,丰富和提升城市文明内涵。提升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高居民分类意识,逐步完善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

  (七)以科教兴市为支撑,更有力积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增强教育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引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强化教育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4500个,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725个,创建2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改扩建普通高中2所、新增学位1100个,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2所、新增学位276个。加快市艺术高级中学建设,启动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新校区建设,推动河源理工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推进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河源技师学院提质扩容。启动市启正学校永久校区建设,健全预防未成年犯罪支持体系。夯实“双减”工作成效。持续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新强师工程”,开展公办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提质强校行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育措施。建立健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R&D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等涉农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加速器为重点推进省级以上高新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市级融资平台服务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挥市中小学科普教育馆等平台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深入实施“五项人才引育若干措施”“雁归源”“候鸟汇河”等人才行动,落实招才引智政策,大力引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新增就业创业“归雁”人才5000人以上。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育人才主阵地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培养”模式,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00人次,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000人次。强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减负赋能行动,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创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推动青年发展。加快“两个集聚地”人才驿站等设施建设,推出“河源英才卡”,打造宜居宜业人才生态。

  (八)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更有力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持续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完善全链条闭环落实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优先保障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持续做好稳岗保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实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推动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落实收入分配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不断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繁荣发展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达标,推进县区“三馆一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馆校共享图书”项目二期建设。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启动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完成第四批文保单位认定工作,推动恐龙文博园升级改造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建成龙川木偶戏产业发展中心。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实施文艺创作水平提升行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打响“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等特色品牌。举行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大赛,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建设健康河源。持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稳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公共卫生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市人民医院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深河人民医院、龙川县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3家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推动市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达标上等”,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保障母婴安全,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省级卫生镇14个。

  强化社会保障。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应保尽保。加强医疗保障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康发展,推进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示范点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基地、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规范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力度。适时推行民生“微改革”项目。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和优抚保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镇村公益性公墓试点建设。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动高质量就业。二是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三是进一步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四是提高孤儿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救助补助标准。五是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六是优化生育养老支持政策。七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八是实施公共文化艺术体育普及活动。九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十是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

  (九)以平安稳定为底线,更有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河源。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河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公安监管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四个一”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河安2023”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整治盗抢骗、黄赌毒、电信诈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创建1个以上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

  打造更高水平法治河源。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全面落实“一规划两方案”,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大力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阮啸仙法治文化展览馆”“全国首个司法所”,扎实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防御暴雨灾害格局。建立水库定期安全鉴定机制及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长效机制,完成79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持续推进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10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三防、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及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确保粮食安全、能源供应,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强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建成市县镇三级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监测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推动建设新丰江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实验场。完善“一盘棋”应急响应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等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消防救援队站“清零行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更大力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政府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筑牢政治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广泛开展“五学联动”,持续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依法接受监督。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依法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纪检监察专责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抓严抓实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真抓实干。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及时掌握经济发展新动态、科技变革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抓落实能力。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销号制落实,以实绩论英雄、论高低。开展“竞标争先”活动,实施亮诺亮绩亮牌行动,推行现场会点评、“比武打擂”述职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浓厚氛围,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保持优良作风。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肃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谋发展、抓落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促进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坚持节用裕民,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惠企利民,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而团结奋斗!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9日 何国森)

2023-03-22 16:15 来源:河源市政府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