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热的背后,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

2024-02-06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临近年关,多地“村晚”火爆出圈,吸引上亿人在网络上围观。各地纷纷加入办“村晚”的行列,升腾起浓浓的乡土年味。以村野为背景、大地为舞台的晚会,陪伴万千村民一起过年,而这台晚会的主角,也是他们自己。

  “村晚”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上。当时,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等,看似“草台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挚的文艺表达。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村晚”也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热切追求。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全民“村晚”,激发平凡又不凡的生命力。村村办“村晚”,人人秀才艺,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在湖南凤凰腊尔山,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他们当中有厨师和水电工,也有司机和屠夫。节目征集发布后,远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积极报名,当地六七十岁的阿妈、五六岁的孩童踊跃登台。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专业,但不缺的是热情、原生态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实现的期许。

  文化“村晚”,彰显乡土文化自觉自信。“村晚”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在畲族、苗族等村落,村民们穿上隆重的民族特色服饰;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操着地道方言的闽剧曲艺唱腔婉转;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展示……一些曾经没落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村晚”舞台上重新被瞩目。

  乡愁“村晚”,最是万家灯火暖人心。晚会奖品是腊肉,原创小品演的是身边事,演进村民的心里头。以文艺演出为引,庙会集市、手工技艺、年俗表演等拓展“村晚”周边,继承了传统,更增添了新“年味”。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演出,更是欢声笑语中的“快乐老家”,是积攒一年的思乡情绪。

  多元“村晚”,重新定义新时代的乡村潮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晚”与“村超”合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足球比赛,看民族展演。方兴未艾的乡村特色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村”IP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也孕育着新的乡村文旅机遇。

  “村晚”已从一时走向四季。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并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村晚”主会场及示范展示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今年,“村晚”再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本报评论员邓倩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村晚”热的背后,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

2024年02月06日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临近年关,多地“村晚”火爆出圈,吸引上亿人在网络上围观。各地纷纷加入办“村晚”的行列,升腾起浓浓的乡土年味。以村野为背景、大地为舞台的晚会,陪伴万千村民一起过年,而这台晚会的主角,也是他们自己。

  “村晚”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上。当时,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等,看似“草台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挚的文艺表达。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村晚”也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热切追求。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全民“村晚”,激发平凡又不凡的生命力。村村办“村晚”,人人秀才艺,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在湖南凤凰腊尔山,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他们当中有厨师和水电工,也有司机和屠夫。节目征集发布后,远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积极报名,当地六七十岁的阿妈、五六岁的孩童踊跃登台。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专业,但不缺的是热情、原生态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实现的期许。

  文化“村晚”,彰显乡土文化自觉自信。“村晚”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在畲族、苗族等村落,村民们穿上隆重的民族特色服饰;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操着地道方言的闽剧曲艺唱腔婉转;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展示……一些曾经没落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村晚”舞台上重新被瞩目。

  乡愁“村晚”,最是万家灯火暖人心。晚会奖品是腊肉,原创小品演的是身边事,演进村民的心里头。以文艺演出为引,庙会集市、手工技艺、年俗表演等拓展“村晚”周边,继承了传统,更增添了新“年味”。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演出,更是欢声笑语中的“快乐老家”,是积攒一年的思乡情绪。

  多元“村晚”,重新定义新时代的乡村潮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晚”与“村超”合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足球比赛,看民族展演。方兴未艾的乡村特色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村”IP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也孕育着新的乡村文旅机遇。

  “村晚”已从一时走向四季。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并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村晚”主会场及示范展示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今年,“村晚”再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本报评论员邓倩倩)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