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育新多地蓄力推动2024年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2024-02-06 08: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雁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省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目标超过6%。一些经济大省的目标较2023年的实际工业增速进一步提高。

  为了让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多省部署了一系列“提质育新”的举措。

  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来看,多省对2024年工业经济增长有信心。

  湖南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是7%;河南、浙江、广西分别是6.5%、6%和6%;河北、广东分别是5.5%、5%。其中,广东、湖南的目标较其2023年的实际工业增速分别提高了0.6和1.9个百分点。

  从各省确定的重点工作来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

  山东提出,围绕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一业一策”改造提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浙江提出,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支持传统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广东提出,开展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经为各省技术改造明确了目标。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从部委和地方的动作来看,新一轮技改有望在全国陆续展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将带动相关投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为工业经济助力。

  加快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

  为实现工业增长目标,多省将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山东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江苏提出,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在未来产业方面,广东提出,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福建提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吴垠说。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指出,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特征。前沿技术一旦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有望高速增长成为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重要的增长点。

  新型消费带动产业升级

  为实现工业增长目标,各省还在促消费方面做文章。促消费的举措分别是稳住大宗消费和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在壮大新型消费方面,安徽提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即时零售,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扩大皖产国货“潮品”供给;四川提出,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稳住大宗消费方面,广东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山东提出,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促销,加快公共区域、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充电桩达到70万台以上;浙江提出,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能源汽车消费是多省共同的发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扩大汽车消费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科技高水平的自强自立,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要做好。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我国正在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新阶段,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未来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质育新多地蓄力推动2024年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2024年02月06日 08: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雁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省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目标超过6%。一些经济大省的目标较2023年的实际工业增速进一步提高。

  为了让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多省部署了一系列“提质育新”的举措。

  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来看,多省对2024年工业经济增长有信心。

  湖南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是7%;河南、浙江、广西分别是6.5%、6%和6%;河北、广东分别是5.5%、5%。其中,广东、湖南的目标较其2023年的实际工业增速分别提高了0.6和1.9个百分点。

  从各省确定的重点工作来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

  山东提出,围绕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一业一策”改造提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浙江提出,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支持传统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广东提出,开展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推动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已经为各省技术改造明确了目标。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从部委和地方的动作来看,新一轮技改有望在全国陆续展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将带动相关投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为工业经济助力。

  加快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

  为实现工业增长目标,多省将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新兴产业方面,山东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江苏提出,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在未来产业方面,广东提出,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福建提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吴垠说。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胡拥军指出,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特征。前沿技术一旦跨越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有望高速增长成为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重要的增长点。

  新型消费带动产业升级

  为实现工业增长目标,各省还在促消费方面做文章。促消费的举措分别是稳住大宗消费和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在壮大新型消费方面,安徽提出,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即时零售,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扩大皖产国货“潮品”供给;四川提出,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稳住大宗消费方面,广东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山东提出,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促销,加快公共区域、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充电桩达到70万台以上;浙江提出,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能源汽车消费是多省共同的发力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扩大汽车消费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科技高水平的自强自立,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要做好。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认为,我国正在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发展新阶段,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未来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