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如何用金融“活水”滋养科创“金种子”?

2024-06-11 08:4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天津:如何用金融“活水”滋养科创“金种子”?

2024年06月11日 08:4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李亭 郭方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金种子”长成产业“参天树”离不开金融雨露滋养。但科创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成长、轻资产的特点,与银行传统的低风险偏好相左。针对融资痛点,天津开展了“科技—产业—金融”(简称“科产融”)新循环试点,积极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提振作用。但在现实实践中,无形资产评估交易难、信贷风险分担难、数据交互应用难等短板仍存。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还需理顺体制机制,形成多方合力。

  “新循环”推动银企“无障碍对话”

  近日,位于天开园的天津宇翼开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翼开鸿”)发布新产品——人事档案图像与信息智能采集系统。“多亏当初农业银行为我们量身定制了贷款产品,及时给予200多万元的信用贷款,为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持。”企业总经理魏轩说。

  记者了解到,宇翼开鸿成立不到1年,无可抵押资产,缺乏业务收入,这样的条件与银行重抵押、看报表的传统信贷逻辑相矛盾,通常情况下较难获得信贷支持,而这也是很多初创型科技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金融机构垒大户、重抵押等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亟须开展自我变革,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局长赵宇龙说。

  为解决金融服务科技型企业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与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合作,率先开展“科产融”新循环试点,破解银行追求收益确定性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统筹防风险与促发展。

  试点的探索方向之一是引领金融机构深耕产业赛道,提升投研风控能力,让银行与企业无障碍对话,看懂产业发展脉络后,敢贷会贷。“我们支持试点机构结合自身优势选好细分赛道,努力做到在一两个领域看得清、摸得透、想得准。”赵宇龙说。

  探索新赛道的同时,试点机构建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跨部门、专业化工作机制,并在资金支持、审批流程、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搭建重技术、人才,弱财报、抵押的信贷逻辑,不断推出适配科技创新企业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在津银行向各类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余额2403.79亿元,较年初增加271.1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52.93%;一季度在津保险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各类风险保障2393.49亿元,其中通过知识产权保险等特色产品为企业提供保险保障49.91亿元。

  “生态圈”呵护科创企业成长壮大

  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较长,不同阶段需要的金融服务不同,单一的信贷支持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对此,试点积极探索新路径,引领金融机构细分企业生命周期赛道,加强与资本市场衔接,提升政府、监管、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之间的横向协同能力,满足科技型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试点服务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高校实验室是许多科研成果的诞生地,但实验室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随着科研活动的密度大幅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数量也在增加。在传统科技强国,对于实验室安全,保险公司都有专属定制的险种,有力促进了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近年来,我国基础科研水平快速提升,但还缺少为创新型实验室定制的保险体系和对应险种,亟须创制相应的产品,对实验室在探索未知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做到全覆盖。”天津大学教授杨全红说。

  了解到这一痛点后,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对各大高校走访调研,创新开发“实验室一切险”。目前,“实验室一切保险”相继在天津大学、海河实验室落地承保,为30间实验室提供风险保障。眼下,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正在与天津多所高校洽谈对接,推动产品在更多实验室落地。

  度过“孕育期”后,试点还协同呵护企业成长壮大。走进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的“创业者港湾”,开放轻松的办公环境、配置齐全的功能分区,让不少创新企业选择在这里启航。常驻该港湾的建设银行天津北塘支行客户经理刘一民说:“港湾依托管委会、运营公司、孵化器等专业机构,连接内外部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产业对接和金融服务。”

  围绕企业生命周期赛道,金融机构新招不断:渤海银行依托海河产业基金建立投贷联动机制,驻场驻点协同,加大对产业基金已参投初创成长期企业的接力服务;浦发银行天津分行推出“股、债、贷、保、租、孵、撮、联”全新打法,使企业资金链和发展链并行……

  为推动试点落地,天津还建立了企业、产品、投资机构、差异化管理等监管“四张清单”:企业清单即天津科技创新企业名单,目前在库企业1.8万家,其中,具有科技创新量化积分的企业7000多家,积分可作为银行增信要素嵌入风控模型;产品清单即通过“津惠通”平台集纳49家银行300多款科技创新支持产品,方便科技型企业自主挑选;投资机构清单则为投贷联动提供了支撑。天津制定了区域性投资机构清单,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将清单纳入本行白名单,探索“见投即贷”;差异化管理清单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了试点模板。天津通过组织架构、授信审批、产品创设、考核激励等11个方面,建立试点工作台账,推动机构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写好科技金融文章仍需多方合力

  尽管天津“科产融”新循环试点成功破题,开局良好,但在实践中,金融机构仍普遍面临无形资产评估难、信贷风险分担难、数据交互应用难等难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专利等无形资产由于在价值评估、价值变现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展得相对较少。且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很难评估,而创新资金又具有急迫、频次高、数额小的特点,使银行服务成本增加,盈利空间收窄。

  对此,浦发银行天津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任怡建议,建立国家主导的知识产权技术评估公司,由政府部门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流转平台,对商业银行在评估机构选择、质押物估值、质押登记、处置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建立范围更大、数据更全面、标准更统一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应用到审批流程中。

  此外,科技型企业由于所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风险识别难度大,专业壁垒高,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认定、评估等技术仍不成熟,发放的贷款又普遍以信用贷款为主,缺少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缓释金融机构风险敞口。业内人士期盼,通过认股权、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完善“股债贷保”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鼓励商业银行面向科技型企业加大投放力度,让利企业客户。

  缺乏数据支撑也是金融机构“不敢贷”的原因之一。调研发现,目前金融机构获取的企业信息仍较零散,缺少统筹且不全面。一些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不足,用数能力尚待提升,获得的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与原有系统充分交互和应用。

  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行长钱宏建议,相关部门借助大数据局成立的契机,与金融机构建立数据协同融合、复用增效等机制,整合科技型企业的基础信息、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信息,提升科技型贷款用数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招商银行天津分行纪委书记廖国忠建议,强化金融机构与政府机构在政务数据上的合作,可通过共建数据实验室、隐私计算等方式,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