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政策 推动网络微短剧精品化发展

2024-06-12 08:3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寇佳丽

  潜力不断释放的网络微短剧(以下简称“微短剧”)市场正迎来更多政策端的鼓励与支持。

  6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推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推出“加强调研交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奖励扶持机制”“建设拍摄服务基地”等多项具体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童清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涉及内容创作、技术制作、平台运营等多方面,其繁荣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化发展,吸纳人才、促进就业,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将推动该行业有序发展,加快进入成熟期。”

  简化审批流程打造精品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二季度以来,已有江苏、吉林、四川等多个省份针对微短剧出台新的政策举措。从地方表态看,各地对微短剧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化审批流程,提升相关部门服务水平;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创作,打造精品。

  例如,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提出,“加强服务保障。优化审批服务,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首次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此前,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提出,“规范引导到位。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四川微光等12家公司负责人座谈,实地调研成都OST传媒、大片场影视基地等,分析四川省微短剧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推进‘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具体措施,引导精品化发展”。

  “简化审批流程能帮助各类微短剧作品尽快上线,进一步缩短回款周期;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有助于引导其以‘小镜头’记录‘大时代’,通过探索社会发展议题打造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地。”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积极鼓励微短剧做大做强,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扩大本地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各地持续发力微短剧赛道,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庆明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仅该省现存与微短剧相关的企业就有1.74万家。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想要脱颖而出,各地还是要抓好微短剧内容。“随着国内微短剧市场加快走向成熟,套路化、制造粗糙等野蛮生长期的特点会消失,多元化、创新化、精品化会成为主流。”

  应加快建立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正呈现上升趋势。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6.8亿元。

  要让如此庞大的市场不断焕发生机,相关规则体系的构建、完善必不可少。6月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自2024年6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施行。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立良策促善治,“分类分层审核”是推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兼顾效率与质量,后续会在市场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微短剧确实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行业标准缺位、价值观导向不良等问题。

  对此,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提高微短剧整体的艺术价值,继续加强内容审核必不可少。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业评价体系,提高作品上线门槛,对具备地方特色或较深文化内涵的作品给予奖励。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流量固然重要却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微短剧制作方应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以思维策略、故事情节取胜。“因此,储备专业人才、以专业人才确保专业产品输出,同时勇于将前沿技术应用在作品中,为受众打造视听享受,至关重要。”胡钰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出台政策 推动网络微短剧精品化发展

2024年06月12日 08:3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寇佳丽

  潜力不断释放的网络微短剧(以下简称“微短剧”)市场正迎来更多政策端的鼓励与支持。

  6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推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推出“加强调研交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奖励扶持机制”“建设拍摄服务基地”等多项具体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童清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涉及内容创作、技术制作、平台运营等多方面,其繁荣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化发展,吸纳人才、促进就业,为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将推动该行业有序发展,加快进入成熟期。”

  简化审批流程打造精品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二季度以来,已有江苏、吉林、四川等多个省份针对微短剧出台新的政策举措。从地方表态看,各地对微短剧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化审批流程,提升相关部门服务水平;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创作,打造精品。

  例如,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提出,“加强服务保障。优化审批服务,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首次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此前,四川省广播电视局提出,“规范引导到位。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四川微光等12家公司负责人座谈,实地调研成都OST传媒、大片场影视基地等,分析四川省微短剧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推进‘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具体措施,引导精品化发展”。

  “简化审批流程能帮助各类微短剧作品尽快上线,进一步缩短回款周期;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有助于引导其以‘小镜头’记录‘大时代’,通过探索社会发展议题打造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地。”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积极鼓励微短剧做大做强,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扩大本地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各地持续发力微短剧赛道,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庆明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仅该省现存与微短剧相关的企业就有1.74万家。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想要脱颖而出,各地还是要抓好微短剧内容。“随着国内微短剧市场加快走向成熟,套路化、制造粗糙等野蛮生长期的特点会消失,多元化、创新化、精品化会成为主流。”

  应加快建立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正呈现上升趋势。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6.8亿元。

  要让如此庞大的市场不断焕发生机,相关规则体系的构建、完善必不可少。6月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自2024年6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施行。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立良策促善治,“分类分层审核”是推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兼顾效率与质量,后续会在市场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微短剧确实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行业标准缺位、价值观导向不良等问题。

  对此,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提高微短剧整体的艺术价值,继续加强内容审核必不可少。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业评价体系,提高作品上线门槛,对具备地方特色或较深文化内涵的作品给予奖励。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流量固然重要却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微短剧制作方应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以思维策略、故事情节取胜。“因此,储备专业人才、以专业人才确保专业产品输出,同时勇于将前沿技术应用在作品中,为受众打造视听享受,至关重要。”胡钰表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