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沙治沙逐渐告别“人海战术”

2024-06-17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防沙治沙项目区,5台牵引播种机在沙地里往来穿梭,挖沟、栽柠条、掩土等作业一气呵成。

  杭锦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树鹏说:“过去,我们肩扛手抬柠条进沙漠,采用人工挖沟的方式种柠条,每人1天最多能种500株。现在,我们利用钩机、播种机等机械种植,1台车1天能种2.2万株,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

  杭锦旗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库布其沙漠占全旗面积的52.2%,防沙治沙任务艰巨。今年,杭锦旗开工建设库布其沙漠北缘188公里防沙护河锁边林带等项目,利用固沙机、沙障铺设机等防沙治沙。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4台装有履带的压制沙障机在沙地上作业,压沙机前进一米,直径80厘米的大齿轮就会将铺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秆精准“植”入沙地里,“编织”成一条条金黄色的沙障。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过去扎草方格和种苗一直依靠人工,效率很低。今年我们引进40多台机械装备压制沙障、栽植梭梭,作业速度比以前纯人工提高了3倍多。”

  乌拉特后旗既是我国北方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也是阴山北麓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去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加快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机械造林、封育飞播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治沙效果。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局长陈玉云说:“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面积2065万余亩,已治理的面积仅有459万余亩,治理任务重、难度大,‘人海战术’难以满足防沙治沙需求。现在,我们利用机械进行压沙,不仅速度快多了,稻草扎下去的深度也能统一达到15厘米,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攻坚战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60%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

  据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按照防沙治沙工作需求,内蒙古陆续研发和引进、推广使用压制沙障机、灌草种子喷播一体机等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治沙方式已由过去的“人海战术”向现在的“机械会战”转变,有效提升生态工程质量和效率。

  (记者李云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中国经济新亮点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内蒙古防沙治沙逐渐告别“人海战术”

2024年06月17日 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防沙治沙项目区,5台牵引播种机在沙地里往来穿梭,挖沟、栽柠条、掩土等作业一气呵成。

  杭锦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树鹏说:“过去,我们肩扛手抬柠条进沙漠,采用人工挖沟的方式种柠条,每人1天最多能种500株。现在,我们利用钩机、播种机等机械种植,1台车1天能种2.2万株,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

  杭锦旗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库布其沙漠占全旗面积的52.2%,防沙治沙任务艰巨。今年,杭锦旗开工建设库布其沙漠北缘188公里防沙护河锁边林带等项目,利用固沙机、沙障铺设机等防沙治沙。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4台装有履带的压制沙障机在沙地上作业,压沙机前进一米,直径80厘米的大齿轮就会将铺在沙地上的稻草、秸秆精准“植”入沙地里,“编织”成一条条金黄色的沙障。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过去扎草方格和种苗一直依靠人工,效率很低。今年我们引进40多台机械装备压制沙障、栽植梭梭,作业速度比以前纯人工提高了3倍多。”

  乌拉特后旗既是我国北方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也是阴山北麓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去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加快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采取机械造林、封育飞播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治沙效果。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局长陈玉云说:“乌拉特后旗沙化土地面积2065万余亩,已治理的面积仅有459万余亩,治理任务重、难度大,‘人海战术’难以满足防沙治沙需求。现在,我们利用机械进行压沙,不仅速度快多了,稻草扎下去的深度也能统一达到15厘米,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攻坚战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60%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

  据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按照防沙治沙工作需求,内蒙古陆续研发和引进、推广使用压制沙障机、灌草种子喷播一体机等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治沙方式已由过去的“人海战术”向现在的“机械会战”转变,有效提升生态工程质量和效率。

  (记者李云平)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