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冰城"也是"夏都" "尔滨"努力打造文旅“长红”

2024-06-17 08: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孩子们热衷研学,老人们喜欢到松花江边散步,外地游客体验着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滑雪发烧友则在室内雪场找寻快乐……哈尔滨近日拉开“避暑游”的帷幕。

  经大数据测算,端午假日期间,全市共计接待游客263.67万人次,同比增长17.5%,其中省外游客38.04万人次,省内游客225.63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4.75%、13.89%。旅游总花费为25.57亿元,同比增长24.25%。

  24摄氏度:一趟避暑之旅

  “我家已经30多度了,哈尔滨最高气温才20多度,这趟是来纳凉了。”近日,刘先生一家从河北保定一路北上,到“尔滨”度假,晴好怡人的天气令他记忆深刻。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介绍,哈尔滨夏季昼夜温差大、凉爽舒适,近期“清凉尔滨”开启“避暑游”模式。各个区县依托森林公园、城市湿地等资源,打造垂钓、露营、户外活动等特色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6月10日,《遇见·哈尔滨》江上沉浸式演出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上演,这是夏日“尔滨”打造的重头戏。演出融合情景剧、歌舞、杂技、水上表演等形式,结合水幕、火秀、打铁花、激光等舞台特效,打造绚丽的视觉盛宴。

  “冬有冰雪大世界,夏有江上大舞台。”哈尔滨马迭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总经理周巍说,今年夏天将主打避暑、音乐、啤酒和演艺四大主题,把江河、湿地、绿茵景致与文化元素融于一体。

  无论在景区还是街头,平均24摄氏度的清风吹过,为市民和游客释放心情、缓解压力。

  在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经过改造升级,成为文创之所。逛文创书店,听传统相声,品特色美食,穿上宫廷服去旅拍,成为游客“打卡”之选。

  携程发布的旅游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目的地为哈尔滨的端午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5%,周边游预订单量同比增长13%。东北虎林园、融创乐园、极地公园、松花江观光索道等成为热门地。

  零下5摄氏度:一场冰雪穿越

  步入位于哈尔滨新区的“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便能“穿越”到白茫茫的雪场,零下5摄氏度的温度让人们惊呼“一秒入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雪场,面积达8万平方米,拥有初、中、高不同等级的雪道共8条,最高垂直落差80米。

  “我们每周都要来滑三四次。”杨乐家在哈尔滨,“雪龄”两年。他脚踩单板,和朋友一同尽享疾驰而下的快乐。

  “游客最多时一天达到3500人次,年龄从5岁到60多岁都有。”哈尔滨“热雪奇迹”工作人员介绍,去年雪场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还吸引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支专业滑雪队来此夏训。

  6月下旬,一座梦幻冰雪馆将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上线,用冰量总计2万立方米,相当于缩小版的冰雪大世界。目前,冰雪森林、雪国冰堡等冰雕景观已经建设完毕。

  “来冰城,四季都能赏冰乐雪。”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占春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嘉年华仅在冬季运营五六十天,为了让游客随时体验冰雪,哈尔滨市正打造一系列“四季冰雪”产品。

  持续升温:一阵研学热潮

  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生活着不同年龄的东北虎300余只,端午佳节,饲养员为小老虎们精心制作了肉泥粽子,它们在萌虎乐园里尽情享受,不少前来参加研学的中小学生近距离观看。

  站在观虎台上,俯瞰群虎嬉戏、捕食、休息;乘搭观光车,亲手向老虎投喂食物;在东北虎救护中心,了解如何给老虎做手术……“这里集保护、科研、饲养繁育、旅游、度假为一体,端午假期游客量过万,单日最多超过5300人次。”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总经理邱玉成说。

  “立足研学旅游发展,‘尔滨’‘宠粉’不变,不断‘上新’,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王佳介绍,新区与太阳岛风景区服务中心策划推出手绘版研学旅游地图,将20个景点、25个研学基地(营地)整合,推出10条研学精品线路,并设计126堂研学精品课程。

  连日来,航天科普颇受欢迎,哈工大航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长征、嫦娥、神舟、东方红……各类模型、实物、图片再现着中国航天事业68载发展历程。

  “越到假期,我们越忙,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尔滨热’永远炽热。”哈工大老专家志愿讲解团团长王若维今年已70岁,是材料加工领域专家。他一边介绍展品,一边为参观者讲解着一代代航天人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

  不仅是“冰城”,也是“夏都”,一座“网红”城市如何实现“四季长红”的答卷,正在这里书写。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是"冰城"也是"夏都" "尔滨"努力打造文旅“长红”

2024年06月17日 08: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杨思琪 杨轩 戴锦镕

  孩子们热衷研学,老人们喜欢到松花江边散步,外地游客体验着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滑雪发烧友则在室内雪场找寻快乐……哈尔滨近日拉开“避暑游”的帷幕。

  经大数据测算,端午假日期间,全市共计接待游客263.67万人次,同比增长17.5%,其中省外游客38.04万人次,省内游客225.63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4.75%、13.89%。旅游总花费为25.57亿元,同比增长24.25%。

  24摄氏度:一趟避暑之旅

  “我家已经30多度了,哈尔滨最高气温才20多度,这趟是来纳凉了。”近日,刘先生一家从河北保定一路北上,到“尔滨”度假,晴好怡人的天气令他记忆深刻。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介绍,哈尔滨夏季昼夜温差大、凉爽舒适,近期“清凉尔滨”开启“避暑游”模式。各个区县依托森林公园、城市湿地等资源,打造垂钓、露营、户外活动等特色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6月10日,《遇见·哈尔滨》江上沉浸式演出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上演,这是夏日“尔滨”打造的重头戏。演出融合情景剧、歌舞、杂技、水上表演等形式,结合水幕、火秀、打铁花、激光等舞台特效,打造绚丽的视觉盛宴。

  “冬有冰雪大世界,夏有江上大舞台。”哈尔滨马迭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总经理周巍说,今年夏天将主打避暑、音乐、啤酒和演艺四大主题,把江河、湿地、绿茵景致与文化元素融于一体。

  无论在景区还是街头,平均24摄氏度的清风吹过,为市民和游客释放心情、缓解压力。

  在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经过改造升级,成为文创之所。逛文创书店,听传统相声,品特色美食,穿上宫廷服去旅拍,成为游客“打卡”之选。

  携程发布的旅游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目的地为哈尔滨的端午假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5%,周边游预订单量同比增长13%。东北虎林园、融创乐园、极地公园、松花江观光索道等成为热门地。

  零下5摄氏度:一场冰雪穿越

  步入位于哈尔滨新区的“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便能“穿越”到白茫茫的雪场,零下5摄氏度的温度让人们惊呼“一秒入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雪场,面积达8万平方米,拥有初、中、高不同等级的雪道共8条,最高垂直落差80米。

  “我们每周都要来滑三四次。”杨乐家在哈尔滨,“雪龄”两年。他脚踩单板,和朋友一同尽享疾驰而下的快乐。

  “游客最多时一天达到3500人次,年龄从5岁到60多岁都有。”哈尔滨“热雪奇迹”工作人员介绍,去年雪场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还吸引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支专业滑雪队来此夏训。

  6月下旬,一座梦幻冰雪馆将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上线,用冰量总计2万立方米,相当于缩小版的冰雪大世界。目前,冰雪森林、雪国冰堡等冰雕景观已经建设完毕。

  “来冰城,四季都能赏冰乐雪。”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占春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嘉年华仅在冬季运营五六十天,为了让游客随时体验冰雪,哈尔滨市正打造一系列“四季冰雪”产品。

  持续升温:一阵研学热潮

  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生活着不同年龄的东北虎300余只,端午佳节,饲养员为小老虎们精心制作了肉泥粽子,它们在萌虎乐园里尽情享受,不少前来参加研学的中小学生近距离观看。

  站在观虎台上,俯瞰群虎嬉戏、捕食、休息;乘搭观光车,亲手向老虎投喂食物;在东北虎救护中心,了解如何给老虎做手术……“这里集保护、科研、饲养繁育、旅游、度假为一体,端午假期游客量过万,单日最多超过5300人次。”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总经理邱玉成说。

  “立足研学旅游发展,‘尔滨’‘宠粉’不变,不断‘上新’,让孩子们热情高涨。”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王佳介绍,新区与太阳岛风景区服务中心策划推出手绘版研学旅游地图,将20个景点、25个研学基地(营地)整合,推出10条研学精品线路,并设计126堂研学精品课程。

  连日来,航天科普颇受欢迎,哈工大航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长征、嫦娥、神舟、东方红……各类模型、实物、图片再现着中国航天事业68载发展历程。

  “越到假期,我们越忙,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尔滨热’永远炽热。”哈工大老专家志愿讲解团团长王若维今年已70岁,是材料加工领域专家。他一边介绍展品,一边为参观者讲解着一代代航天人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

  不仅是“冰城”,也是“夏都”,一座“网红”城市如何实现“四季长红”的答卷,正在这里书写。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