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位产业”吸引年轻人才定居

2024-06-27 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安徽“首位产业”吸引年轻人才定居

2024年06月27日 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海涵 王磊

  早上9点到达公司,在工位上开始一天的忙碌,是00后肖泽鹏的工作常态。

  除了检查邮件、参加会议等日常工作,他最喜欢的便是一头扎进实验室对车辆可维修性进行分析,维修手册和工具箱是他的“好伙伴”。“我会调试设备、记录问题,针对不合理的环节提出优化意见,整天忙碌并快乐着。”

  肖泽鹏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他2023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合肥的一家知名车企工作。他要对准备上市的车型进行售后市场可维修性验证,还要在软件上进行维修仿真模拟,使易损件能迅速被识别更换。

  这个岗位对整车知识要求较高,要能快速识别相关汽车零件及其功能。虽然工作刚满一年,但肖泽鹏觉得,自己大学期间主修的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知识起到了作用,这使他对整车基本构造及原理较为熟悉,可以很快上手工作。

  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同学独立自主设计了一款赛车(发动机除外)。他觉得,这些经验完美匹配了当下的工作需要,未来他计划加强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知识进行整合。

  肖泽鹏的家人支持他留在合肥就业,认为这座城市“充满机遇”。肖泽鹏表示,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未来定居城市时,都会考虑就业机会和城市的宜居性,而合肥不仅拥有高科技的未来感,还有滨湖森林公园、园博园等让人放松身心的地方。“新区规划井井有条,老城区人文气息浓厚,一草一木皆是文化的沉淀,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浪漫。”

  让肖泽鹏印象深刻的是,自己2019年刚上大学时,合肥地铁3号线还未开通,毕业时,地铁5号线已通车。他说,交通发展只是“合肥速度”的缩影,这些年,不少头部汽车企业在合肥的茁壮成长以及越来越多整车厂商和上下游产业在安徽落户,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合肥的决心。

  近年来,安徽省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尤其是通过构建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七大生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省会合肥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也在不断吸引青年人才。有数据显示,目前合肥汇聚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业人员超1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2万人。

  同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温卫刚在合肥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和归属感”。他来自河北省邯郸市,2020年毕业时,他和很多同学都留在了合肥发展。

  温卫刚目前从事“整车产品定义”工作,他需要了解整车动力、底盘、电子电器等方面知识,然后对接国际市场需求,统一规划某个产品的版本分布、功能配置,再下达开发指令到技术部门。

  在发展势头强劲的新能源产业工作,27岁的温卫刚前不久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他在公司决策会上汇报了一款车型的动力系统优化提升项目,从项目立项、实施再到作专题报告,他全程设计和参与,成就感十足。

  “我自学过软件开发知识,实地跟踪过若干软件开发项目,希望结合软件开发的特长,更好地赋能整车设计和开发。”这段时间,温卫刚一直坚持提升英语水平,深度了解市场行情,他期待能在接洽海外客户时独当一面。

  平时,在浏览新闻和工作生活中,温卫刚注意到合肥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明显变多了。合肥近几年新兴产业发展极快,除了新能源汽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高大上’的元素离我们越来越近。”

  每次和老家的父母电话聊天时,温卫刚都会自豪地介绍最近在合肥游玩的景点,分享在合肥乘地铁的交通体验以及一切新鲜事物。他还享受到了3年共1.5万元的重点产业人才住房补贴。眼下,他准备攒钱,来年凑个买房的首付,安心留在合肥生活和发展。

  与合肥市相邻的芜湖市是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当地汽车产业历史悠久,众多知名老牌企业在此扎根,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24届本科毕业生王娜娜顺利入职了自己心仪的企业,主要负责汽车产业市场规划和产品分析。谈到职业规划时,她希望自己在汽车领域深耕,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规划工程师。

  在王娜娜看来,芜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充满现代气息。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自然环境优美,生活节奏适宜。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便利市民休闲,风格各异、藏书丰富的城市书房,成为年轻人阅读自习的好去处。

  6月14日,王娜娜参加了2024届芜湖大学毕业生集体毕业典礼并作为“青春芜湖宣传大使”代表发言。她感慨道:“芜湖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我渴望在此安家落户,在芜湖的4年,我见证了芜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让我对未来就业充满期待,我要运用产品定义、配置设计等专业特长,在这片热土施展本领,为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