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的跨省之旅见证市场流通活力

2024-07-12 08: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我国对符合标准的二手车取消迁入限制,以及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二手车市场流通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有效促进了二手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消费。二手车的跨省流动见证着市场流通的活力,也成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取消迁入限制 便利二手车跨省流通

  “这辆车开了5年,其实车况还不错,打算外迁到山东老家,给父母开。”家住北京的孙先生对记者说,他正在准备办理手续的材料。

  与5年前购置这辆车时的情况不同,孙先生回忆道:“当时二手车跨省流通门槛高、手续也多。现在方便多了,可以线上提交申请,或者直接去北京二手车交易市场一站办齐,现场就可以领临时牌照,很方便。再过三五个工作日,在公众号‘北京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查询电子档案状态,显示档案制作完成后回当地办理落户手续就行了。”

  这辆二手车的跨省之旅,折射着我国汽车市场的流通活力。

  此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汽车市场,对外地二手车迁入设置一定限制。限迁政策限制了二手车的跨区域交易,二手车跨区域流通不畅,呈现出区域性流通、供需不匹配的特点,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6月22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当年8月1日起全面取消符合国五排放标准车的迁入限制,当年10月1日起汽车销售企业申请办理转移登记时实行单独签注管理、核发临时号牌。随后相关配套政策也陆续发布,进一步便利异地交易登记等。

  提升行业活跃度 激活汽车消费

  二手车跨省流通的便利化,不仅方便了个人,还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活跃度。一位来自昆明的二手车商对记者说:“这为二手车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为二手车商提供了更大市场,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整体而言,进一步激活了市场。”

  这位车商进一步分析,比如,有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某一品类的车会有特别偏好,此前受车源限制,价格也会相对较高。而政策放开后,可以丰富供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流通。

  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的迈德沃名车负责人遥远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是优质车源聚集地,再加上路况等原因,保养维护也都比较好,随着跨省迁入限制的减少,二手车市场也被更高效地激活了。

  遥远还给出一组数据,新政策实施以后,公司北京二手车外迁业务量有明显提升:2022年政策实施当年,二手车外迁交易量大约提升了20%,2023年同比增长30%至40%,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的业务量几乎翻倍。

  从全国来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累计交易金额达到11795.32亿元。增长势头还在持续,2024年上半年,二手车累计交易量938.29万辆,同比增长7.01%,累计交易金额为6252.12亿元。

  “限迁的取消,让二手车更方便地在全国市场中流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对记者表示,二手车市场的活跃度提升及快速流通,将会有效盘活存量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更多领域改革可期 激发大市场活力

  促进二手车流通,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阻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的堵点,一批重点任务已见到成效。

  例如,在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方面,开通运行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完成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工作、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已实现互联互通等。

  目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有序推进,相关制度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4年将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重点改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和卡点。未来,要持续地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研究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创新性地开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辆车的跨省之旅见证市场流通活力

2024年07月12日 08: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文博 汪子旭 实习生 周润楷

  随着我国对符合标准的二手车取消迁入限制,以及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二手车市场流通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有效促进了二手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消费。二手车的跨省流动见证着市场流通的活力,也成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取消迁入限制 便利二手车跨省流通

  “这辆车开了5年,其实车况还不错,打算外迁到山东老家,给父母开。”家住北京的孙先生对记者说,他正在准备办理手续的材料。

  与5年前购置这辆车时的情况不同,孙先生回忆道:“当时二手车跨省流通门槛高、手续也多。现在方便多了,可以线上提交申请,或者直接去北京二手车交易市场一站办齐,现场就可以领临时牌照,很方便。再过三五个工作日,在公众号‘北京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查询电子档案状态,显示档案制作完成后回当地办理落户手续就行了。”

  这辆二手车的跨省之旅,折射着我国汽车市场的流通活力。

  此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汽车市场,对外地二手车迁入设置一定限制。限迁政策限制了二手车的跨区域交易,二手车跨区域流通不畅,呈现出区域性流通、供需不匹配的特点,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6月22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当年8月1日起全面取消符合国五排放标准车的迁入限制,当年10月1日起汽车销售企业申请办理转移登记时实行单独签注管理、核发临时号牌。随后相关配套政策也陆续发布,进一步便利异地交易登记等。

  提升行业活跃度 激活汽车消费

  二手车跨省流通的便利化,不仅方便了个人,还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活跃度。一位来自昆明的二手车商对记者说:“这为二手车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为二手车商提供了更大市场,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整体而言,进一步激活了市场。”

  这位车商进一步分析,比如,有些地区的消费者对于某一品类的车会有特别偏好,此前受车源限制,价格也会相对较高。而政策放开后,可以丰富供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流通。

  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的迈德沃名车负责人遥远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北京等一二线城市是优质车源聚集地,再加上路况等原因,保养维护也都比较好,随着跨省迁入限制的减少,二手车市场也被更高效地激活了。

  遥远还给出一组数据,新政策实施以后,公司北京二手车外迁业务量有明显提升:2022年政策实施当年,二手车外迁交易量大约提升了20%,2023年同比增长30%至40%,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的业务量几乎翻倍。

  从全国来看,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累计交易金额达到11795.32亿元。增长势头还在持续,2024年上半年,二手车累计交易量938.29万辆,同比增长7.01%,累计交易金额为6252.12亿元。

  “限迁的取消,让二手车更方便地在全国市场中流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对记者表示,二手车市场的活跃度提升及快速流通,将会有效盘活存量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更多领域改革可期 激发大市场活力

  促进二手车流通,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缩影。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阻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的堵点,一批重点任务已见到成效。

  例如,在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方面,开通运行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完成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工作、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已实现互联互通等。

  目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有序推进,相关制度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4年将加快完善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重点改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和卡点。未来,要持续地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研究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创新性地开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说。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