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人涌下江堤抢潮头鱼 为抢流量、跟风打卡?

2024-07-12 08:48 来源:钱江晚报

   最近,你刷到过钱塘江“抢潮头鱼”的短视频吗?

   一些男子手持渔网兜,迎着钱江潮,从潮水中用渔网兜抄住随潮头翻滚的鱼儿。

   这类视频点赞量不低,甚至有百万的点赞。评论里,有人夸抢鱼人身手了得,有人问在哪里能够抢潮头鱼,也有人提出这样很危险。

   但却没有人提,“抢潮头鱼”这件事是被禁止的。

   三年前,本报曾报道过这一现象。三年后,记者再次来到钱塘江二十工段沿岸,在这里目睹了揪心无奈的喊潮人和不以为然的抢鱼人。

   有人跟风打卡抢鱼 

   有人为了拍视频抢流量

   前天下午2点半左右,记者粗略数了数,当时在滩涂上抢潮头鱼的差不多有百来人。

   “三年多以前,也有人下去抢潮头鱼的。严管后其实人已经很少了。”周师傅在二十工段喊潮有五六年,对于“抢潮头鱼”这件事,他有点无奈:“我们怎么没管?他们根本不听。好几次,我被他们七八个人围住了。”

   在周师傅的印象中,今年春天以后,抢潮头鱼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乡带老乡来的,也有看了短视频以后找过来的。”周师傅说,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把三四岁的小孩也抱下江堤。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网络热传的“抢潮头鱼”题材短视频,是造成这段时间抢鱼人多的一个原因:“他们说这种视频有流量。”

   当天在钱塘江边,记者确实看到不少带着专业摄影器材在进行拍摄的人。一名正在操作无人机拍摄的小伙子告诉记者,自己的朋友此刻正在抢鱼。

   记者翻看了一些“抢潮头鱼”的视频后发现,虽然字幕上加了“抢潮头鱼危险,请勿模仿”“不熟悉水性,没有弄潮经验的人,请勿尝试”的字样,但欢快的背景音乐和渔获满满的画面,很难让人意识到这件事的危险性。

   现场还有不少人是看了视频后前来“打卡”的,但大部分人都是空手而归:“看视频好像挺容易抓到鱼的,没想到这么困难,明天再来试试。”

   立在他们旁边的“潮涌危险,请勿下堤”的警示牌,就这么被无视了。

   记者注意到,就在一处警示牌下,栏杆上的铁丝围网被剪开了,抢鱼人纷纷从这处缺口翻越进入江堤。

   “这些铁丝围网,只要破了我们就重新加固。可加固好没两三天,又被人剪开了。”周师傅说,喊潮员的管理时间是每天潮前一小时,潮后两小时。为了管理“抢潮头鱼”,他们现在甚至潮前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现场。“但抢鱼人比我们更早来,前两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为了抢鱼,他们在滩涂上晒了两个多小时。”

   不听劝导,还和民警“打游击” 

   “抢潮头鱼”到底该怎么管

   采访中,有人透露,两周多前,曾有抢鱼人被潮水冲倒,在江里漂了一公里多才上岸。

   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因为“抢潮头鱼”出事的也不少:

   2023年8月20日,一名湖南小伙在抢潮头鱼时被潮水冲走,失联近6小时后,侥幸在对岸的嘉兴上岸并报警求助;

   2021年11月7日,钱塘江二十工段江堤下有人抢潮头鱼发生意外,最终殒命;

   2015年8月30日,8名外地小伙抢潮头鱼被潮水卷走,4人下落不明……

   事实上,江段各属地一直在进行针对“抢潮头鱼”的管理。

   7月3日,“大美临江”发布消息:临江街道开展“抢潮头鱼”集中整治。临江街道联合临江派出所、绿色生态公益救援队等单位在二十工段附近海滩江堤浅滩处,集中开展抢潮头鱼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抢潮头鱼”的必经之路进行了设卡,并劝返了大批“抢潮头鱼”的人。

   只是集中整治的效果,目前看来比较有限。

   “我们劝导,他们不听,无奈只能报警处理,但民警来,他们都下江堤去了,等上来时看见有民警,他们要么沿着江堤绕路走,要么就在江堤下耗着。”喊潮员周师傅很是无奈。

   “抢潮头鱼”以前是钱塘江边人们讨生活的方式。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向大自然讨一口饭吃,“现在条件好了,本地人都不抢潮头鱼了。”

   另一位管理人员表示,目前没有适用于“抢潮头鱼”管理的条例,即便是民警和渔政部门到场也仅是没收渔具或批评教育为主,可是“不出事算幸运的,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记者 谢春晖 施雄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百人涌下江堤抢潮头鱼 为抢流量、跟风打卡?

2024年07月12日 08:48   来源:钱江晚报   

   最近,你刷到过钱塘江“抢潮头鱼”的短视频吗?

   一些男子手持渔网兜,迎着钱江潮,从潮水中用渔网兜抄住随潮头翻滚的鱼儿。

   这类视频点赞量不低,甚至有百万的点赞。评论里,有人夸抢鱼人身手了得,有人问在哪里能够抢潮头鱼,也有人提出这样很危险。

   但却没有人提,“抢潮头鱼”这件事是被禁止的。

   三年前,本报曾报道过这一现象。三年后,记者再次来到钱塘江二十工段沿岸,在这里目睹了揪心无奈的喊潮人和不以为然的抢鱼人。

   有人跟风打卡抢鱼 

   有人为了拍视频抢流量

   前天下午2点半左右,记者粗略数了数,当时在滩涂上抢潮头鱼的差不多有百来人。

   “三年多以前,也有人下去抢潮头鱼的。严管后其实人已经很少了。”周师傅在二十工段喊潮有五六年,对于“抢潮头鱼”这件事,他有点无奈:“我们怎么没管?他们根本不听。好几次,我被他们七八个人围住了。”

   在周师傅的印象中,今年春天以后,抢潮头鱼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乡带老乡来的,也有看了短视频以后找过来的。”周师傅说,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把三四岁的小孩也抱下江堤。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网络热传的“抢潮头鱼”题材短视频,是造成这段时间抢鱼人多的一个原因:“他们说这种视频有流量。”

   当天在钱塘江边,记者确实看到不少带着专业摄影器材在进行拍摄的人。一名正在操作无人机拍摄的小伙子告诉记者,自己的朋友此刻正在抢鱼。

   记者翻看了一些“抢潮头鱼”的视频后发现,虽然字幕上加了“抢潮头鱼危险,请勿模仿”“不熟悉水性,没有弄潮经验的人,请勿尝试”的字样,但欢快的背景音乐和渔获满满的画面,很难让人意识到这件事的危险性。

   现场还有不少人是看了视频后前来“打卡”的,但大部分人都是空手而归:“看视频好像挺容易抓到鱼的,没想到这么困难,明天再来试试。”

   立在他们旁边的“潮涌危险,请勿下堤”的警示牌,就这么被无视了。

   记者注意到,就在一处警示牌下,栏杆上的铁丝围网被剪开了,抢鱼人纷纷从这处缺口翻越进入江堤。

   “这些铁丝围网,只要破了我们就重新加固。可加固好没两三天,又被人剪开了。”周师傅说,喊潮员的管理时间是每天潮前一小时,潮后两小时。为了管理“抢潮头鱼”,他们现在甚至潮前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现场。“但抢鱼人比我们更早来,前两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为了抢鱼,他们在滩涂上晒了两个多小时。”

   不听劝导,还和民警“打游击” 

   “抢潮头鱼”到底该怎么管

   采访中,有人透露,两周多前,曾有抢鱼人被潮水冲倒,在江里漂了一公里多才上岸。

   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因为“抢潮头鱼”出事的也不少:

   2023年8月20日,一名湖南小伙在抢潮头鱼时被潮水冲走,失联近6小时后,侥幸在对岸的嘉兴上岸并报警求助;

   2021年11月7日,钱塘江二十工段江堤下有人抢潮头鱼发生意外,最终殒命;

   2015年8月30日,8名外地小伙抢潮头鱼被潮水卷走,4人下落不明……

   事实上,江段各属地一直在进行针对“抢潮头鱼”的管理。

   7月3日,“大美临江”发布消息:临江街道开展“抢潮头鱼”集中整治。临江街道联合临江派出所、绿色生态公益救援队等单位在二十工段附近海滩江堤浅滩处,集中开展抢潮头鱼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抢潮头鱼”的必经之路进行了设卡,并劝返了大批“抢潮头鱼”的人。

   只是集中整治的效果,目前看来比较有限。

   “我们劝导,他们不听,无奈只能报警处理,但民警来,他们都下江堤去了,等上来时看见有民警,他们要么沿着江堤绕路走,要么就在江堤下耗着。”喊潮员周师傅很是无奈。

   “抢潮头鱼”以前是钱塘江边人们讨生活的方式。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向大自然讨一口饭吃,“现在条件好了,本地人都不抢潮头鱼了。”

   另一位管理人员表示,目前没有适用于“抢潮头鱼”管理的条例,即便是民警和渔政部门到场也仅是没收渔具或批评教育为主,可是“不出事算幸运的,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记者 谢春晖 施雄风)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