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涉粤港澳大湾区法规同日表决通过

2024-08-01 08:52 来源:南方日报

  以立法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有最新进展。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两部涉大湾区法规。

  “我们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系统推进大湾区立法工作,计划每年推出一两部大湾区‘小切口’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表决通过的两部法规即是专项计划的最新成果,希望为携手港澳加快推进各领域联通、贯通、融通提供法治保障。

  编制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具有创新性

  “编制立法专项计划,集中力量推动某一方面的立法工作,这样的形式在各地人大都不多见,具有创新性。”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新表示,此次表决通过的两部法规,一部聚焦促进更多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一部推进港澳药械申请、采购、进口、配送、使用等环节更加便利,两部“小切口”立法核心主旨都是推动三地的要素流通、规则衔接。

  广东立足省级地方立法权主动作为,在邱新看来,为大湾区协同共融打下了有益制度基础,成为很多具体规则设计的原点和依据。

  例如,今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明确提出支持南沙探索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很快,广州市出台关于商事登记确认制的规章,南沙区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有关商事登记秘书、集群注册等适应国际化市场化规则的规范性文件。

  “正因为有省级法规作为制度基础,设区的市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制定时才有法可依。”邱新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编制实施后,能推动粤港澳三法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更进一步。

  在跨境征信合作等方面作出探索规定

  《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围绕加强港澳青年在内地九市就业创业的服务保障、完善跨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解决港澳青年就业创业面临的堵点卡点问题,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条例为港澳青年在内地九市创新创业提供了更明晰的政策指引。”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营负责人陈山说,以前来内地创业的团队有时搞不清有什么政策支持,工商税务手续、职业资格认定等也存在障碍。条例进一步明确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还提出优化简化扶持政策申请手续、提供扶持和税收优惠。“非常期待后续落地举措,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好的创业土壤。”

  邱新深入参与该条例制定,他认为条例实现政府职责明晰化、实心化,人社、港澳工作、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范围得以界定,以解决实践中职责交叉和模糊的问题。此外,条例在港澳青年创业上,将原来散落在多部立法和政策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形成促进创业制度体系。条例还明确了推动就业创业身份待遇同等,从社保、信用记录、住房、出行、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立法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反映在港澳已经参加社保了,来内地工作了还交不交?条例作了回应,明确可以持证明,不在内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在申请享受有参保要求的扶持政策时,视同符合参保要求。”邱新说,又如有些港澳青年因在内地缺乏信用记录、财产资产等情况面临融资难问题,条例也创新性地规定推动建立跨境征信合作机制,探索通过建设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等方式开展跨境征信查询结果验证。

  明确急需港澳药械实行目录管理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立足省级事权,构建了涵盖急需港澳药械申请、采购、进口、配送、使用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工作机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港澳药械通”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截至目前获益患者7000余人次,但也存在患者负担较大、可及性不高等问题。为此,条例针对性通畅全链条管理,明确急需港澳药械目录管理制度,优化审核手续、加快审核速度,将“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例如在立法调研中,指定医疗机构等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申请审核流程长,影响了进口使用。经过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条例将申请进口使用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核时限压缩,并专门规定相关部门应当采取线上受理、并联审核等方式简化审核流程、压缩审核时限。

  又如针对患者负担较大的问题,条例完善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覆盖急需港澳药械的保险品种,还鼓励将急需港澳药械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实习生 邓柯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部涉粤港澳大湾区法规同日表决通过

2024年08月01日 08:52   来源:南方日报   

  以立法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有最新进展。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两部涉大湾区法规。

  “我们正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系统推进大湾区立法工作,计划每年推出一两部大湾区‘小切口’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表决通过的两部法规即是专项计划的最新成果,希望为携手港澳加快推进各领域联通、贯通、融通提供法治保障。

  编制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具有创新性

  “编制立法专项计划,集中力量推动某一方面的立法工作,这样的形式在各地人大都不多见,具有创新性。”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新表示,此次表决通过的两部法规,一部聚焦促进更多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一部推进港澳药械申请、采购、进口、配送、使用等环节更加便利,两部“小切口”立法核心主旨都是推动三地的要素流通、规则衔接。

  广东立足省级地方立法权主动作为,在邱新看来,为大湾区协同共融打下了有益制度基础,成为很多具体规则设计的原点和依据。

  例如,今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明确提出支持南沙探索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很快,广州市出台关于商事登记确认制的规章,南沙区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有关商事登记秘书、集群注册等适应国际化市场化规则的规范性文件。

  “正因为有省级法规作为制度基础,设区的市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制定时才有法可依。”邱新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立法专项计划编制实施后,能推动粤港澳三法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更进一步。

  在跨境征信合作等方面作出探索规定

  《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围绕加强港澳青年在内地九市就业创业的服务保障、完善跨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解决港澳青年就业创业面临的堵点卡点问题,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条例为港澳青年在内地九市创新创业提供了更明晰的政策指引。”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运营负责人陈山说,以前来内地创业的团队有时搞不清有什么政策支持,工商税务手续、职业资格认定等也存在障碍。条例进一步明确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还提出优化简化扶持政策申请手续、提供扶持和税收优惠。“非常期待后续落地举措,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好的创业土壤。”

  邱新深入参与该条例制定,他认为条例实现政府职责明晰化、实心化,人社、港澳工作、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范围得以界定,以解决实践中职责交叉和模糊的问题。此外,条例在港澳青年创业上,将原来散落在多部立法和政策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形成促进创业制度体系。条例还明确了推动就业创业身份待遇同等,从社保、信用记录、住房、出行、子女教育等方面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立法征求意见时不少人反映在港澳已经参加社保了,来内地工作了还交不交?条例作了回应,明确可以持证明,不在内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在申请享受有参保要求的扶持政策时,视同符合参保要求。”邱新说,又如有些港澳青年因在内地缺乏信用记录、财产资产等情况面临融资难问题,条例也创新性地规定推动建立跨境征信合作机制,探索通过建设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等方式开展跨境征信查询结果验证。

  明确急需港澳药械实行目录管理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立足省级事权,构建了涵盖急需港澳药械申请、采购、进口、配送、使用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工作机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港澳药械通”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截至目前获益患者7000余人次,但也存在患者负担较大、可及性不高等问题。为此,条例针对性通畅全链条管理,明确急需港澳药械目录管理制度,优化审核手续、加快审核速度,将“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例如在立法调研中,指定医疗机构等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申请审核流程长,影响了进口使用。经过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条例将申请进口使用急需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核时限压缩,并专门规定相关部门应当采取线上受理、并联审核等方式简化审核流程、压缩审核时限。

  又如针对患者负担较大的问题,条例完善救济体系,引入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覆盖急需港澳药械的保险品种,还鼓励将急需港澳药械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实习生 邓柯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