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为新马季揭开序幕

2024-09-10 09:5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香港9月8日电(严小晶、陈晓琳) 2024/2025年度香港赛马季8日在沙田马场开锣,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敲响巨型铜锣,为新马季拉开帷幕。

  开幕典礼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香港赛马会主席利子厚、行政总裁应家柏等嘉宾莅临主礼开锣仪式,并为醒狮点睛。

  李家超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马季开锣日是香港的焦点盛事之一,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众多香港市民与访港旅客入场。

  李家超指出,香港未来数月将举行多项盛事,涵盖体育、艺术、经济、会议等。特区政府将继续推动“无处不旅游”,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来港消费,为本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他期待通过这些活动,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形象,并让更多人感受到香港的魅力与热情。

  据悉,本年度赛马季将举行88个本地赛日,当中包括12场国际一级赛。

  “开锣赛马日”当日共上演10场赛事,第三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杯”是焦点所在。经过激烈角逐,由练马师大卫希斯训练、潘顿策骑的赛驹“嘉应高升”在该项赛事中摘得桂冠。赛后,李家超颁赠奖杯予胜出马主、练马师与骑师。

  据了解,“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杯”于1997/1998年度马季设立,这项杯赛是香港特区成立后举行的首场赛事,标志香港赛马运动踏入一个新纪元。此项杯赛现已成为每年一度的盛事,也是每个马季开锣当天举办的焦点赛事。

  比赛当天,风雨无阻观众热情。现场吸引超过47000名香港市民及游客入场观赛,包括超过7100位内地游客,创下历来最高内地游客入场纪录。

  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先生说,“马场是来香港旅游的必到之处,现场感受香港赛马运动的魅力,感觉很燃、很刺激。”

  来港超过10年的杨先生对赛马运动兴趣浓厚,他认为,赛马是独具特色的香港文化,也是本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是马季开锣日,现场的醒狮表演、开锣仪式等活动,也都颇具香港特色。”他补充道。

  除了精彩赛事外,当日的沙田马场特设寓意好运的“铜锣阵”,让现场观众敲出好运,另展出数幅巨型壁画,吸引大批入场观众拍照留念。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为新马季揭开序幕

2024年09月10日 09:5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香港9月8日电(严小晶、陈晓琳) 2024/2025年度香港赛马季8日在沙田马场开锣,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敲响巨型铜锣,为新马季拉开帷幕。

  开幕典礼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香港赛马会主席利子厚、行政总裁应家柏等嘉宾莅临主礼开锣仪式,并为醒狮点睛。

  李家超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马季开锣日是香港的焦点盛事之一,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众多香港市民与访港旅客入场。

  李家超指出,香港未来数月将举行多项盛事,涵盖体育、艺术、经济、会议等。特区政府将继续推动“无处不旅游”,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来港消费,为本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他期待通过这些活动,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与形象,并让更多人感受到香港的魅力与热情。

  据悉,本年度赛马季将举行88个本地赛日,当中包括12场国际一级赛。

  “开锣赛马日”当日共上演10场赛事,第三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杯”是焦点所在。经过激烈角逐,由练马师大卫希斯训练、潘顿策骑的赛驹“嘉应高升”在该项赛事中摘得桂冠。赛后,李家超颁赠奖杯予胜出马主、练马师与骑师。

  据了解,“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杯”于1997/1998年度马季设立,这项杯赛是香港特区成立后举行的首场赛事,标志香港赛马运动踏入一个新纪元。此项杯赛现已成为每年一度的盛事,也是每个马季开锣当天举办的焦点赛事。

  比赛当天,风雨无阻观众热情。现场吸引超过47000名香港市民及游客入场观赛,包括超过7100位内地游客,创下历来最高内地游客入场纪录。

  来自广州的游客王先生说,“马场是来香港旅游的必到之处,现场感受香港赛马运动的魅力,感觉很燃、很刺激。”

  来港超过10年的杨先生对赛马运动兴趣浓厚,他认为,赛马是独具特色的香港文化,也是本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是马季开锣日,现场的醒狮表演、开锣仪式等活动,也都颇具香港特色。”他补充道。

  除了精彩赛事外,当日的沙田马场特设寓意好运的“铜锣阵”,让现场观众敲出好运,另展出数幅巨型壁画,吸引大批入场观众拍照留念。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