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共襄善举 普惠社群——国际专家在港共话慈善事业新路向

2024-09-12 09: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9月11日电(黄茜恬)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主办、公益慈善研究院协办的2024香港国际慈善论坛日前在香港西九文化区闭幕。与会人士表示,此次论坛不仅展现香港贡献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也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届论坛以“行公益 结硕果”为主题,会聚2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慈善家、业界领袖、政策执行者、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把公益慈善工作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并为本地、区域以至全球层面的公益慈善事业注入新动力。

  香港赛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在闭幕式上致辞表示,为彻底善用亚洲公益慈善团体的合作力量,此次论坛上宣布启动了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与10家亚洲顶尖基金会携手合作,致力构建“植根亚洲、惠泽亚洲”的慈善生态系统,以加强亚洲慈善业界的能力。

  推动慈善事业专业化

  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管理评估的方法和准则来确保慈善效益,使成果更持久和深远。多位讲者提出,利用科技赋能和不断完善慈善体系与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澳大利亚前总理、惠康基金会主席茱莉亚·吉拉德在首日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慈善家在科研资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她认为,由于资助科研项目的效益往往是长期的,慈善家应与政府建立良好合作,更有效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分享捐赠经济学时表示,尽管慈善事业无法替代政府在卫生、教育、收入和财富分配等领域的作用,但在适当激励措施下,慈善仍能发挥重要影响。他认为有必要设计出能够为支持减贫和公共卫生等事业的捐赠者带来声誉和网络效益的制度。

  香港赛马会主席利子厚认为,亚洲的慈善事业正快速发展,需要有能适应区内不同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模式和方案,释放亚洲区慈善事业的潜力,这对有效应对区内社会和环境的挑战至关重要。

  全球携手普惠社群

  论坛期间,有关如何通过慈善配合解决青年发展、长者安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热议话题。与会人士探讨了跨国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以期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陈江和基金会长期以来致力推动在儿童早教与发展、基础教育、未来领袖培训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项目。该基金会行政总裁李嘉昌表示,合作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关键。他举例说,陈江和基金会在内地推进幼儿福利中心建设时,所有行动的落实都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区密切合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够带来多样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香港特区政府安老事务委员会委员文慧妍是香港一家关怀长者社企的创办人及行政总裁。论坛上,她分享了其企业采用崭新的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安老生力军,课程结合乐龄科技与自主照顾,拓展安老新模式。

  谈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洛克菲勒基金会健康倡议高级副总裁纳温·拉奥认为,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有必要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如何补齐在医疗方面的短板。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全面检视健康、交通和城市生活等各个方面,根本性地增强人们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充分发挥香港优势

  本届论坛的举行也为香港“公益慈善周”揭开序幕。与会人士普遍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多元文化背景,使其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理想平台。

  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了《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明确指出致力于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慈善中心。

  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表示,特区政府的愿景是为慈善家提供各种工具和平台,使他们在管理和增加财富的同时,将资源用于最具效益的社会项目。目前,香港已有2700个家族办公室,预计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

  2023年9月,香港赛马会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并策略性拨款68亿港元作为研究院的种子基金,以助其履行使命。香港赛马会发言人说,研究院立足东方,面向国际,致力与各基金会及公益慈善持份者等伙伴,在本地、区域和全球层面推广公益慈善的领先思维,构建以亚洲为基地的交流平台,从而加强香港、全国、亚洲甚至其他地区慈善业界的专业化。

  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黄嘉纯说,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作为全球通往内地的枢纽,不但促进跨境公益慈善,更可以推动香港本地与国际慈善组织的合作。同时,香港拥有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推动慈善活动提供稳固基础。因此,他对香港在慈善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优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综述:共襄善举 普惠社群——国际专家在港共话慈善事业新路向

2024年09月12日 09: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9月11日电(黄茜恬)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主办、公益慈善研究院协办的2024香港国际慈善论坛日前在香港西九文化区闭幕。与会人士表示,此次论坛不仅展现香港贡献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也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届论坛以“行公益 结硕果”为主题,会聚2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慈善家、业界领袖、政策执行者、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把公益慈善工作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并为本地、区域以至全球层面的公益慈善事业注入新动力。

  香港赛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在闭幕式上致辞表示,为彻底善用亚洲公益慈善团体的合作力量,此次论坛上宣布启动了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与10家亚洲顶尖基金会携手合作,致力构建“植根亚洲、惠泽亚洲”的慈善生态系统,以加强亚洲慈善业界的能力。

  推动慈善事业专业化

  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管理评估的方法和准则来确保慈善效益,使成果更持久和深远。多位讲者提出,利用科技赋能和不断完善慈善体系与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澳大利亚前总理、惠康基金会主席茱莉亚·吉拉德在首日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慈善家在科研资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她认为,由于资助科研项目的效益往往是长期的,慈善家应与政府建立良好合作,更有效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在分享捐赠经济学时表示,尽管慈善事业无法替代政府在卫生、教育、收入和财富分配等领域的作用,但在适当激励措施下,慈善仍能发挥重要影响。他认为有必要设计出能够为支持减贫和公共卫生等事业的捐赠者带来声誉和网络效益的制度。

  香港赛马会主席利子厚认为,亚洲的慈善事业正快速发展,需要有能适应区内不同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模式和方案,释放亚洲区慈善事业的潜力,这对有效应对区内社会和环境的挑战至关重要。

  全球携手普惠社群

  论坛期间,有关如何通过慈善配合解决青年发展、长者安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成为热议话题。与会人士探讨了跨国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以期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陈江和基金会长期以来致力推动在儿童早教与发展、基础教育、未来领袖培训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项目。该基金会行政总裁李嘉昌表示,合作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关键。他举例说,陈江和基金会在内地推进幼儿福利中心建设时,所有行动的落实都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区密切合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够带来多样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香港特区政府安老事务委员会委员文慧妍是香港一家关怀长者社企的创办人及行政总裁。论坛上,她分享了其企业采用崭新的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安老生力军,课程结合乐龄科技与自主照顾,拓展安老新模式。

  谈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洛克菲勒基金会健康倡议高级副总裁纳温·拉奥认为,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有必要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如何补齐在医疗方面的短板。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全面检视健康、交通和城市生活等各个方面,根本性地增强人们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充分发挥香港优势

  本届论坛的举行也为香港“公益慈善周”揭开序幕。与会人士普遍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多元文化背景,使其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理想平台。

  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了《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明确指出致力于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慈善中心。

  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表示,特区政府的愿景是为慈善家提供各种工具和平台,使他们在管理和增加财富的同时,将资源用于最具效益的社会项目。目前,香港已有2700个家族办公室,预计这一数字将继续增长。

  2023年9月,香港赛马会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并策略性拨款68亿港元作为研究院的种子基金,以助其履行使命。香港赛马会发言人说,研究院立足东方,面向国际,致力与各基金会及公益慈善持份者等伙伴,在本地、区域和全球层面推广公益慈善的领先思维,构建以亚洲为基地的交流平台,从而加强香港、全国、亚洲甚至其他地区慈善业界的专业化。

  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黄嘉纯说,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作为全球通往内地的枢纽,不但促进跨境公益慈善,更可以推动香港本地与国际慈善组织的合作。同时,香港拥有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推动慈善活动提供稳固基础。因此,他对香港在慈善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优势。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