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汛期降雨偏多六成 市民诉求为何不升反降

2024-09-23 08:39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北京2024年汛期降雨偏多六成 市民诉求为何不升反降

2024年09月23日 08:39   来源: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降雨偏多六成 市民诉求为何不升反降

  2024年汛期,不少市民最大的感觉就是雨水偏多。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在今年汛期,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了六成,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面对相较以往更多的降雨以及多变的天气,市民关于漏雨、积水倒灌等涉汛问题的来电量同比却均有所下降。这背后,离不开入汛前的未雨绸缪和汛期的快速响应。

  下凹桥区

  半米深积水9分钟抽排干净

  通怀路是连接通州区与怀柔区的交通要道,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一公路处宋庄专段负责管养其中21公里的道路、20多个桥区。在充分总结2023年汛期特大暴雨灾害的救援经验及问题的基础上,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修订了《防汛应急预案》。宋庄专段段长何鑫说,2024年汛期抢险过程中,预警机制与抢险设备的全面升级是最大的变化。

  8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防汛工作各相关部门都忙了起来。丁各庄桥出现了积水迅速上涨的险情。根据现场情况判断,积水的原因是沿辅路铺设的污水管线突然出现满冒的情况,污水井盖被顶开了,污水喷涌而出,一时间形成了“三水汇一面”的紧急情况。所谓“三水”,是指落到桥区的雨水、自下而上冒出的污水,以及从周边地区随地势流过来的“客水”。“辅路上的积水不断向主路漫延,汇水面积达到110平方米。”何鑫说。

  在通怀路宋庄专段管养的道路上,重点桥区有3个,丁各庄桥区是其中之一。何鑫介绍,之所以划了重点,是因为这些桥区涉及下凹式的机动车主路,如果积水处理不及时,车道就成了河道,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抢险人员赶到现场时,辅路上的积水已有39厘米深,最深处达到52厘米。暴雨仍然倾盆而下,积水像小瀑布一样向下凹式主路倾泻,必须果断采取措施。根据汛期抢险的要求,当道路积水达到27厘米深时必须封路。依照前后方指挥调度,现场抢险人员紧急封闭了丁各庄桥区的辅路。根据测算,当时主路积水最深的地方有18厘米,抢险人员对主路交通进行了导改,同时立即开始排水作业。

  在宋庄专段,泵站的抽水能力可以达到每秒1.66立方米,而现场“三水汇一面”的积水速度达到每秒4.25立方米,多亏设备升级有效化解了危机。何鑫说,2024年宋庄专段增加了一台龙吸水排水抢险车,有了新设备的助力,仅仅用时9分钟,丁各庄桥区的积水便被抽排干净了。

  据了解,早在入汛前,宋庄专段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通怀路上大量的雨箅子由过去平行于路面改成了倾斜式,收水口的管径也由过去的400毫米增加到了800毫米;新增加了3米长的拒马,在紧急情况下,两台拒马合闭,可以快速封闭危险道路。更重要的是,2024年新预警机制为相关各方快速指挥调度、支援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指挥调度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开发了防汛抢险信息系统,防汛队伍、应急物资、备勤、抢险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各相关部门随时可查、实时传输,由此通州区公路分局、区应急局等各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同步掌握现场的抢险情况。

  何鑫告诉记者,因为准备工作充分,加上汛期全员备勤,今年整个汛期,除了丁各庄桥区出现的这次突发情况外,未出现其他紧急情况。因此,他们也有余力按照上级部署去支援其他地区的紧急抢险任务。

  记者从北京建工养护集团了解到,今年汛期抢险任务中,共计出动抢险人员4028人次、机械设备1013套。共计处理158起险情,其中山体塌方24起,清理落石9481立方米,处置积水断路118起,抽水16.586万立方米。所有突发事件均未造成伤亡事故。

  多产权公房

  追寻补缴公维金修好漏雨屋顶

  丰台区蒲安西里12号楼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77户居民。近两年,因为防水层老化,楼内顶层及次顶层的漏雨问题逐渐凸显。去年汛期,该楼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漏雨投诉46件。今年汛期,在街道和相关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蒲安西里12号楼顺利完成屋顶防水的大修工程,因屋顶漏雨导致的投诉降到0件。

  9月18日,记者来到蒲安西里小区。对于这次防水改造,居民纷纷点赞:“今年做完防水后,楼顶经受住了几次大雨的考验。”“屋里不漏雨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居民杨先生回忆,往年汛期来临时顶层的楼道和居民家中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漏雨,雨水甚至会沿着楼道墙壁往下流好几层。每个单元的楼道墙壁都有大量被雨水冲刷的痕迹,这让大家每年汛期都忧心忡忡。

  屋顶防水层大修已经迫在眉睫,但资金如何筹措成了大难题。蒲安里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史丽梅告诉记者,最初12号楼都是公房,最少有7家产权单位。在房改售房后,部分房屋几经转手,公维金等信息模糊不清。“去年我们统计时发现,77套房中有32套仍属于公房,可以找到产权单位。而剩下的45套商品房中有近一半存在公维金信息不全的问题。这些曾经的公房产权单位是谁、在首次出售时是否缴纳过公维金,都需要一点点去厘清。”

  于是从去年起,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兵分多路,一边督促产权单位尽快完成所有职工宿舍住宅的资金缴纳,一边协助购房居民查询缺失的资金缴存信息。史丽梅说:“最初这些房子都是分给相关单位职工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就需要协助现房主一直往前寻找,往往联系到首任房主的子女后才能获知产权单位的一些模糊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查询这家单位现在的情况。”经过大半年的查询,除了仅剩的5套房屋无法查明其公维金缴纳信息外,其余的公维金已经全部补缴到位。考虑到临近雨季,最终街道决定在动用现有公维金之外,由街道使用接诉即办经费弥补资金缺口,启动12号楼的防水层大修。

  从今年5月起,社区联合各方顺利完成入户走访、住宅安全鉴定和专项维修资金申请,并按要求完成施工公示、预算公示等程序。赶在主汛期来临前,蒲安西里12号楼屋顶的防水层得到了全面翻新。

  本着“通过一件事,带动一类事解决”的原则,在参考蒲安西里12号楼找寻产权单位和公维金历史信息的经验后,东铁匠营街道开始在辖区内全面梳理老旧小区公维金缴纳信息,便于这些小区在有需要时可以顺利启用公维金。

  雨水倒灌小区

  重新设计排水系统根治积水顽疾

  海淀区玉泉嘉园小区2014年建成入住,每年汛期,小区内雨水倒灌、小区外道路积水都让居民发愁。从地形上看,小区周边北高南低。可仅有北侧的田村山南路是市政道路,其他三面均为临时铺设的水泥路,没有排水管线。小区排水系统无法和外部的市政管线连通,每次下大雨,小区里的水先顺着地势往南边的路上流,路上的水排不出去,最后又倒灌回小区。

  玉泉嘉园社区党委书记魏蕾介绍,每年汛期,街道社区都会早早做准备,提前安排抽排设备。他们在玉泉中路旁挖出一条明渠,先将雨水汇聚到沟渠里,再用抽排设备将水排入附近的临时管线。但临时管线较细,排放路面积水已捉襟见肘,无法再承接小区内的雨水。因此,尽管地势北高南低,也要想办法将水排入北侧市政道路的排水管线。“要拉200多米长的水带,8台抽水机同时运转。即便如此,雨大时也得连续抽排至少2小时。”小区2500多户居民,出行和生活很受影响。居民频频投诉,可积水顽疾一直难以根治。

  据了解,玉泉嘉园周围的玉泉中路和玉泉北街属于海淀区,而玉泉西街位于海淀区与石景山区交界处。去年,玉泉西街才由两区共同出资,完成施工建设。

  田村路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长刘芳表示,为解决积水问题,街道申报了主动治理项目。街道“吹哨”协调多个部门,优化设计方案,区领导现场调研,前后召开现场会、协调会不下十余次,最终明确了各方职责及道路整治的具体方案。

  施工重点是沿着玉泉北街和玉泉中路新建雨水管线,与玉泉西街已预留的管线相接。雨箅子的设置位置也进行了详细规划。“玉泉北街最北端与田村山南路交会处,斜坡较大,下雨时,雨水全都顺着坡往南流。所以这次改造,专门在这增设雨箅子,让往南流的雨水直接汇入雨水管线。”刘芳说。

  改造于今年初开工,为保障雨季居民出行,施工人员赶在6月完成了雨水管线的建设。小区里的排水管线也于7月初与道路管线连通。魏蕾说,小区里的两条管线分别位于东侧和南侧,南侧排水口连通很顺利,东侧却“没了着落”。

  原来,小区东侧的玉泉西街是去年新修的,道路下方除雨水管线外,还铺设了其他管线,线路复杂且难以改动,要想把小区的排水管线接入玉泉西街,技术难度高且工程量大。为赶在汛期前取得进展,属地多次协商调整方案,决定先在小区南侧新铺设一条雨水管线,加强排水效率。有了南侧的两条排水管线,治理初见成效。一位居民翻出前两年雨季的照片进行对比,对记者说:“你看,以前的积水有多深,没过膝盖。今年的雨也不小,但再也没出现雨水倒灌。”

  相关工作并未就此止步,工作人员继续研究如何连通东侧管线,最终决定采取顶管施工的方式。历时近一个月,东侧管线也于近日完工并投入使用。“现在小区三条管线都连上了,明年汛期排水效果肯定会更好。”居民对此充满期待。

  北京日报记者 陈圣禹 景一鸣 鹿艺佳 文并摄

 

  记者手记

  居安思危谋长远

  9月15日,北京汛期结束。解决房屋漏雨、修复水毁道路、治理内涝难点……在今年的汛期里,全市上下紧绷责任意识,查漏补缺防汛链条,全力答好防汛考卷。

  防汛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往往涉及人员众多、情况复杂。北京及时总结去年“23·7”特大暴雨的经验,加固水利工程,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韧性建设。从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汛工作争取更多的提前量,到系统、科学、精准调度防汛力量,有效应对了入汛以来多轮次暴雨考验,最大限度保证了城市正常运转。

  大考虽已平安通过,但还不能就此松懈,后续还有更多更实更细的工作要做。比如,不少漏雨房屋、积水路段、水毁设施都需要在下汛之后,抢在入冬之前的窗口期内“夏病秋治”。从汛期中积累经验、优化方案,针对性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把功夫下在平时,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才能在风雨再次来临之时从容应对,护佑一方平安。

  防汛工作,关键在“防”。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对气象灾害,我们“永远在路上”。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才能在建设安全、宜居、韧性城市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北京日报记者 孙延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