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投入1211.66亿元 河南投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千亿元

2024-10-11 10:32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胡舒彤)10月10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3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2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05%,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预示该国家或地区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

  早在2021年,河南就进入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千亿省份俱乐部”;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发经费1143.26亿元;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河南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福建,共12个省(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千亿元。至此,河南连续三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千亿元。

  从活动类型看,2023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37.57亿元,同比增长0.2%;应用研究经费113.00亿元,同比增长14.7%;试验发展经费1061.09亿元,同比增长5.3%。从活动主体看,2023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49.82亿元,同比增长5.8%。

  近年来,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省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0家,省重点实验室251个。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42亿元,较上年增长33.4%。截至2023年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数83127项。

  放眼全省,创新之花遍地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100亿元的省辖市有2个,分别是郑州369.77亿元、洛阳190.01亿元。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省辖市(示范区)有8个,分别为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三门峡、漯河、安阳,其中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和三门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3年投入1211.66亿元 河南投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千亿元

2024年10月11日 10:32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胡舒彤)10月10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3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2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05%,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预示该国家或地区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

  早在2021年,河南就进入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千亿省份俱乐部”;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发经费1143.26亿元;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河南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福建,共12个省(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千亿元。至此,河南连续三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千亿元。

  从活动类型看,2023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37.57亿元,同比增长0.2%;应用研究经费113.00亿元,同比增长14.7%;试验发展经费1061.09亿元,同比增长5.3%。从活动主体看,2023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49.82亿元,同比增长5.8%。

  近年来,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省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0家,省重点实验室251个。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42亿元,较上年增长33.4%。截至2023年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数83127项。

  放眼全省,创新之花遍地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100亿元的省辖市有2个,分别是郑州369.77亿元、洛阳190.01亿元。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省辖市(示范区)有8个,分别为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三门峡、漯河、安阳,其中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和三门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秦宇雯)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