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精细化率50%”,辽宁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2024-10-22 14:26 来源:中工网

  原标题: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批项目加速推进

  “化工精细化率50%”,辽宁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走进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油蜡联产项目现场,年产50万吨石蜡加氢装置、年产20万吨高压石蜡加氢装置高效运行;生产车间里,各条自动化机械流水作业线上蜡粒、蜡版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产出。2023年12月,该厂年产20万吨高压石蜡加氢装置成功生产出80号微晶蜡产品,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成功生产微晶蜡产品。

  “这套装置投产后,所产光亮油将实现替代进口。”该厂油蜡联合生产车间主任刘彦廷说,老厂出新品,得益于公司投资促进精细化工优势产品提质增效。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原油生产能力合计超过2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位,是国内同时具备油田、管输俄油、海上进口油等多源头原油加工能力的唯一省份。曾几何时,作为辽宁“老牌”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一度面临“油头大、化尾小”的结构性问题,即“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022年,辽宁出台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重下降到40%,精细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达到50%。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翟德怀表示,近年来,通过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催化剂、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辽宁在精细化工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辽宁阜新是我国氟化工起源最早的城市之一,这几年,当地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氟化工产业链条。围绕“农药、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阜新加强氟化工高端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高品质含氟医药、农药及新材料等精细化学品,实施高端含氟聚合物、特种专用氟精细化学品、含氟功能材料及其他化学品等产业规划,向高端应用领域延伸,形成氟产业集聚基地。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辽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内、外的协同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辽宁太子河畔,一条条管线将辽阳石化与奥克控股集团厂区连接,前者产出的环氧乙烷,正是后者生产所需原料。在抚顺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抚顺石化生产的碳九产品通过管线输送给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经过加工提炼,生产石油树脂和双环戊二烯等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又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近两年来,在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下,盘锦市辽东湾辽滨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所属华锦集团、沙特阿美公司与盘锦鑫诚集团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进展顺利;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绿色合成氨合成甲醇一体化项目”正在落地;中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针状焦、科星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重点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加快推进……

  翟德怀表示,辽宁将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向数智化转型,全面打造特色优势,重点发展11类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9月13日,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石化和精细化工专题论坛召开。此次论坛以“智汇石化精细未来——工业互联网赋能石化和精细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的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嘉宾,深入探讨工业互联网在石化和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路径与创新模式,分享前沿理念与成功经验,旨在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朗坤智慧智能工厂研究院院长梅金龙表示,石化属于流程行业,生产工艺复杂,系统单元模块离散,难以实现管理闭环,必须借助数据之力打破这一困境,重构企业应用,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

  记者了解到,论坛当天发布的朗坤智慧运营平台将会打通石化企业端到端流程,通过对齐数据标准,沉淀精益体系,全面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运行模式向“数字、智能、敏捷、精准、清晰、主动”转变,助力打造了一批引领工业互联网规模化落地的“灯塔工厂”。

  抚顺市石油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康卉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推动化工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迈进,优化升级化工行业产业链,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加快“智改数转”,做好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资金链,为化工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带动当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向更高端迈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通讯员 李健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化工精细化率50%”,辽宁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2024年10月22日 14:26   来源:中工网   

  原标题: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批项目加速推进

  “化工精细化率50%”,辽宁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走进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油蜡联产项目现场,年产50万吨石蜡加氢装置、年产20万吨高压石蜡加氢装置高效运行;生产车间里,各条自动化机械流水作业线上蜡粒、蜡版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产出。2023年12月,该厂年产20万吨高压石蜡加氢装置成功生产出80号微晶蜡产品,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成功生产微晶蜡产品。

  “这套装置投产后,所产光亮油将实现替代进口。”该厂油蜡联合生产车间主任刘彦廷说,老厂出新品,得益于公司投资促进精细化工优势产品提质增效。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原油生产能力合计超过2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二位,是国内同时具备油田、管输俄油、海上进口油等多源头原油加工能力的唯一省份。曾几何时,作为辽宁“老牌”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一度面临“油头大、化尾小”的结构性问题,即“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022年,辽宁出台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重下降到40%,精细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化工精细化率达到50%。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翟德怀表示,近年来,通过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催化剂、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辽宁在精细化工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辽宁阜新是我国氟化工起源最早的城市之一,这几年,当地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氟化工产业链条。围绕“农药、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阜新加强氟化工高端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高品质含氟医药、农药及新材料等精细化学品,实施高端含氟聚合物、特种专用氟精细化学品、含氟功能材料及其他化学品等产业规划,向高端应用领域延伸,形成氟产业集聚基地。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辽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内、外的协同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辽宁太子河畔,一条条管线将辽阳石化与奥克控股集团厂区连接,前者产出的环氧乙烷,正是后者生产所需原料。在抚顺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抚顺石化生产的碳九产品通过管线输送给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经过加工提炼,生产石油树脂和双环戊二烯等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又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近两年来,在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下,盘锦市辽东湾辽滨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所属华锦集团、沙特阿美公司与盘锦鑫诚集团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进展顺利;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绿色合成氨合成甲醇一体化项目”正在落地;中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针状焦、科星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重点石化及精细化工项目加快推进……

  翟德怀表示,辽宁将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向数智化转型,全面打造特色优势,重点发展11类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9月13日,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石化和精细化工专题论坛召开。此次论坛以“智汇石化精细未来——工业互联网赋能石化和精细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链上下游的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嘉宾,深入探讨工业互联网在石化和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路径与创新模式,分享前沿理念与成功经验,旨在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朗坤智慧智能工厂研究院院长梅金龙表示,石化属于流程行业,生产工艺复杂,系统单元模块离散,难以实现管理闭环,必须借助数据之力打破这一困境,重构企业应用,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

  记者了解到,论坛当天发布的朗坤智慧运营平台将会打通石化企业端到端流程,通过对齐数据标准,沉淀精益体系,全面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运行模式向“数字、智能、敏捷、精准、清晰、主动”转变,助力打造了一批引领工业互联网规模化落地的“灯塔工厂”。

  抚顺市石油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康卉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推动化工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迈进,优化升级化工行业产业链,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加快“智改数转”,做好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资金链,为化工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带动当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向更高端迈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通讯员 李健源)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