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雨萌
自10月1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到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超过4万亿元”后,《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地方“白名单”项目信贷投放明显提速。
例如,重庆市住建委11月11日发布消息称,为做好房地产项目融资、保障房屋建成交付,重庆多措并举推进房地产“白名单”制度落地见效。截至10月底,重庆市已有254个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获得授信688.1亿元,其中,235个项目获得放款518.4亿元,有力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再比如,11月5日,深圳市委金融办消息显示,目前,深圳辖内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67个、审批通过金额超过800亿元,授信金额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速度的加快,反映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在保交房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尤其是一揽子增量政策在加速落地显效。”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后续房地产合格项目“应进尽进”、已审贷款“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当前,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止跌企稳,“保交房”显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去年10月份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后,应运而生的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机制,无疑在推动保交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资金活水”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