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密集谋划储备2025年重大项目

2024-12-06 08: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临近岁末,四川、安徽、浙江等多地密集谋划部署,储备2025年重点项目。明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资金成为地方争取的重点。从项目投向来看,各地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民生工程等领域,力争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大项目是投资的重要支撑,今年前10个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临近年末,各地密集部署新一年重大项目,为明年投资下好“先手棋”。湖南省近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思路座谈会指出,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抓细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四川省近日召开专题会议表示,要下更大力气谋划好2025年省重点项目,在重点领域上再拓展。

  记者梳理发现,“两重”“两新”政策成为2025年各地争取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明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此外,记者获悉,相关部门还将研究提出继续加大“两新”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

  浙江省表示,要积极争取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和专项债政策,全力抓好相关项目开工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四川、安徽等省份也表示,要围绕国家支持“两重”“两新”政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今年以来,“两重”“两新”成为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其投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其中,随着“两新”政策效应释放,设备购置投资较快增长,1至10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3.3%。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两重”项目也加快推进,1至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

  从各地重大项目投向领域来看,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民生工程等成为重点。四川省表示,2025年重大项目将突出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民生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安徽省2025年将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重大基础设施等。

  银川市则已经列出了具体的项目清单。目前,银川已谋划储备1142个2025年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39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9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投资占比4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80%以上。2025年,银川市拟争取中央资金项目466个,包括贺兰山东麓大型灌区建设等“两重”项目,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等中央预算内项目,八里桥环卫综合体提标改造等“两新”项目。

  “2025年,预计基建将保持较快增长,实物工作量有望进一步回升。”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说,财政部门明确后续将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明年财政政策将保持较大力度,预计将支撑基建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明确增加地方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预计也将减轻地方债务化解压力,推动基建实物工作量回升。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未来我国基建投资仍有空间,关键要把握基建投资方向。他表示,基建投资要与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挂钩,例如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基建和新能源等相关投资投入,提高经济韧性;要与安全挂钩,要有利于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目前诸多城市建设已进入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阶段,城市地下管廊、燃气管道老化,老旧小区和老旧住房占比逐步提高,有必要加强相关基建,保障民生安全。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是重要方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方密集谋划储备2025年重大项目

2024年12月06日 08:3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汪子旭

  临近岁末,四川、安徽、浙江等多地密集谋划部署,储备2025年重点项目。明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资金成为地方争取的重点。从项目投向来看,各地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民生工程等领域,力争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大项目是投资的重要支撑,今年前10个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临近年末,各地密集部署新一年重大项目,为明年投资下好“先手棋”。湖南省近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思路座谈会指出,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抓细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四川省近日召开专题会议表示,要下更大力气谋划好2025年省重点项目,在重点领域上再拓展。

  记者梳理发现,“两重”“两新”政策成为2025年各地争取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明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此外,记者获悉,相关部门还将研究提出继续加大“两新”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

  浙江省表示,要积极争取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和专项债政策,全力抓好相关项目开工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四川、安徽等省份也表示,要围绕国家支持“两重”“两新”政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今年以来,“两重”“两新”成为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其投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其中,随着“两新”政策效应释放,设备购置投资较快增长,1至10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3.3%。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两重”项目也加快推进,1至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比全部投资高0.9个百分点。

  从各地重大项目投向领域来看,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民生工程等成为重点。四川省表示,2025年重大项目将突出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民生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安徽省2025年将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重大基础设施等。

  银川市则已经列出了具体的项目清单。目前,银川已谋划储备1142个2025年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39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9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投资占比4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80%以上。2025年,银川市拟争取中央资金项目466个,包括贺兰山东麓大型灌区建设等“两重”项目,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等中央预算内项目,八里桥环卫综合体提标改造等“两新”项目。

  “2025年,预计基建将保持较快增长,实物工作量有望进一步回升。”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说,财政部门明确后续将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明年财政政策将保持较大力度,预计将支撑基建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明确增加地方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预计也将减轻地方债务化解压力,推动基建实物工作量回升。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未来我国基建投资仍有空间,关键要把握基建投资方向。他表示,基建投资要与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挂钩,例如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基建和新能源等相关投资投入,提高经济韧性;要与安全挂钩,要有利于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目前诸多城市建设已进入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阶段,城市地下管廊、燃气管道老化,老旧小区和老旧住房占比逐步提高,有必要加强相关基建,保障民生安全。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是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