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024-12-06 08:4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寇佳丽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各地争相布局的新赛道,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地围绕低空飞行服务出台新政(包含征求意见稿)。例如,12月3日,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据悉,《办法》共37条,分为总则、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飞行主体管理、飞行活动服务保障、安全监管和附则六个章节,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试行两年。

  低空飞行服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服务体系,涵盖了从飞行计划制定到协助救援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低空咨询服务、空域协调服务、气象服务、监视服务、平台搭建。伴随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在物流、摄影、农林植保等场景的日益广泛应用,低空飞行需求持续增加,带动低空飞行服务走入公众视野。

  多地积极探索低空飞行服务良好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为低空经济“腾飞”更好保驾护航。“当前,低空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处于从0到1的萌芽阶段,无论市场化培育还是商业化落地,都需要一定基础。多地在低空飞行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既是夯实基础的过程,也是低空飞行信息平台、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过程,有助于吸引业内企业到本地投资、入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少地方强调要提升低空空域管理能力。例如,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空域基础分类划设工作”“结合场景应用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探索构建重点区域低空数字孪生系统,编制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全市统筹划设一批低空飞行航线”。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低空经济涉及多领域产业融合,而低空空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特殊的交通领域,提升低空空域管理能力可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使各产业在空域使用上协调配合,更好适应人们对低空旅游、通勤等的多样化需求,确保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

  此外,不少地方选择分阶段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董晓宇分析称,分阶段实施可以降低建设难度,合理管控风险,有利于逐步探索运营管理经验,合理优化分配资金投入。

  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出台了不少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然而,各地在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普遍面临一些难题,如空域管理协调难度大、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服务保障设施等。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不少地方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已初步具备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能力,但仍需持续优化和升级。完善低空飞行服务,各地相关部门需协同发力,多管齐下,其中尤其是要注重低空飞行场景的拓展,在具体场景中探索进一步完善低空飞行服务的重点与方向。

  “低空飞行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比较多,各地要抢抓先机,立足于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邓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地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024年12月06日 08:4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寇佳丽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各地争相布局的新赛道,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地围绕低空飞行服务出台新政(包含征求意见稿)。例如,12月3日,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据悉,《办法》共37条,分为总则、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飞行主体管理、飞行活动服务保障、安全监管和附则六个章节,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试行两年。

  低空飞行服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服务体系,涵盖了从飞行计划制定到协助救援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低空咨询服务、空域协调服务、气象服务、监视服务、平台搭建。伴随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在物流、摄影、农林植保等场景的日益广泛应用,低空飞行需求持续增加,带动低空飞行服务走入公众视野。

  多地积极探索低空飞行服务良好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为低空经济“腾飞”更好保驾护航。“当前,低空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处于从0到1的萌芽阶段,无论市场化培育还是商业化落地,都需要一定基础。多地在低空飞行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既是夯实基础的过程,也是低空飞行信息平台、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过程,有助于吸引业内企业到本地投资、入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少地方强调要提升低空空域管理能力。例如,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空域基础分类划设工作”“结合场景应用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探索构建重点区域低空数字孪生系统,编制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全市统筹划设一批低空飞行航线”。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低空经济涉及多领域产业融合,而低空空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特殊的交通领域,提升低空空域管理能力可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使各产业在空域使用上协调配合,更好适应人们对低空旅游、通勤等的多样化需求,确保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

  此外,不少地方选择分阶段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董晓宇分析称,分阶段实施可以降低建设难度,合理管控风险,有利于逐步探索运营管理经验,合理优化分配资金投入。

  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出台了不少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然而,各地在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普遍面临一些难题,如空域管理协调难度大、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服务保障设施等。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不少地方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已初步具备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能力,但仍需持续优化和升级。完善低空飞行服务,各地相关部门需协同发力,多管齐下,其中尤其是要注重低空飞行场景的拓展,在具体场景中探索进一步完善低空飞行服务的重点与方向。

  “低空飞行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比较多,各地要抢抓先机,立足于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邓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