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7日 崔景英)

2025-01-16 14:59 来源:乌海日报

  ——2025年1月7日在乌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乌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崔景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带领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决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抓好“六个工程”和“十二项重点工作”,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以上。

  ——我们一心一意抓发展,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形成BDO产能160万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提升近17个百分点、创近4年新高,在全区率先建成全域高标准农田,对外投资增量居全区第一,我市获评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

  ——我们凝心聚力惠民生,群众幸福指数更高。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人民广场改造完成,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在全区率先全域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地督导评估,健康内蒙古行动考核成绩居全区首位,低保标准实现“七连升”,连续9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

  ——我们一以贯之守底线,安全稳定屏障更牢。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债务风险等级在全区率先实现全域“退橙”,市域社会治理平台连续4年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群众安全感评估连续5年超98%,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

  这一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稳定经济运行。深入实施政策落地工程,打出“降成本、优服务、拓市场”组合拳,争取上级资金39.1亿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6.7亿元,经营主体增长3%。自治区首笔“水权贷”成功落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1.7%。坚持大抓项目、狠抓招商,2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预计引进到位资金133亿元。投入8.4亿元推动开发区“焕新提质”,生活配套服务区等12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出让。升级夜经济消费场景4个,引进首店品牌50个,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44亿元。圆满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启动编制“十五五”规划。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非煤矿山整合全面完成、煤矿整合有序推进,6个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加快建设,3个焦化整合项目顺利建成。国内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我市获评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盟市。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速发展,“阿电入乌”首期400万千瓦项目稳步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占比19%,全国首个制氢加氢换氢一体站投用,硅基新材料、锂电池等产业链项目进展顺利,4个BDO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道路运输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家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功举办第七届马帮大会等重大活动,乌海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万人次,我市获评“年度航旅目的地”,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23%、21%。粮食播种和蔬菜种植面积、肉类产量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乌海葡萄”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三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完成72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8313户清洁取暖改造,新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座,PM_10浓度创历史最低。防沙治沙3.88万亩、提前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依法取缔和规范整治入河排口154个,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工厂4个,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期间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成功举办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会,入选全国首批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

  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实施经济、生态等领域改革任务79项,在全区首推社保业务“同审统办”改革,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显现、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增长20%,一批改革经验获全国全区推广。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整治4个领域失信问题179个,政务诚信评估指标居全区首位。“科技兴蒙”资金投入连续4年增长23%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均居全区前列。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三个“服务平台”挂牌成立。探索推动“口岸+腹地”联动发展,BDO自营出口量增长3.6倍,完成进出口总额1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分别增长35%、20.7%。

  五是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城市更新取得新成效,投入13.4亿元实施温暖工程项目18个,改造老旧小区63个、棚户区住房500套、市政管网337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0处,成功举办2024年国家北部七省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区域经验交流现场会。全面开发滨河二期,建成电力管廊等9个项目和一批高品质住宅。上线运行数字化城运治理智能中枢,住宅小区实现物业全覆盖,成功承办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客运枢纽站启动运营,包银高铁乌海段黄河特大桥顺利合龙、甘德尔山隧道贯通,打通车站南路等6条“断头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3个村获评2024年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

  六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新增就业5763人,“‘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适龄人员“应保尽保”,我市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市老年养护中心投用,成功承办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经验交流会,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所,市一中新校区投用,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晋级三甲,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专科,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获评自治区级重点专科,我市入选全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全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示范城市。文体惠民活动升温添彩,《三线印记》成功首演,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黄河明珠书法艺术节等赛事活动顺利举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七是着力维护和谐稳定。政府债务化解完成率位居全区第一,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成效显著,重点企业风险稳妥处置,保交楼保交房任务圆满完成,帮助超3.3万个家庭解决住宅“办证难”问题,信访等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纵深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中小学全科推行使用统编教材,赛汗乌素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石榴籽逛博物馆系列活动”成为自治区典型案例。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强党性、转作风、抓落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项工作。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按时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9件、政协委员提案176件。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八五”普法。狠抓中央环保督察、自治区党委巡视和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

  一年来,我们加强统筹、联动共进,全力支持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优抚、食药安全、统计审计、地震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机关事务、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均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全市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关心支持乌海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乌海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回稳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固投增速不及预期,产业转型步子不快,新动能相对较弱,要素保障短板突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有的干部改革创新、为民为企服务的意识能力不强,“慢粗虚”现象依然存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1 2 下一页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7日 崔景英)

2025年01月16日 14:59   来源:乌海日报   市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7日在乌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乌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崔景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带领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决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抓好“六个工程”和“十二项重点工作”,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以上。

  ——我们一心一意抓发展,经济增长动力更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形成BDO产能160万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提升近17个百分点、创近4年新高,在全区率先建成全域高标准农田,对外投资增量居全区第一,我市获评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

  ——我们凝心聚力惠民生,群众幸福指数更高。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人民广场改造完成,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在全区率先全域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实地督导评估,健康内蒙古行动考核成绩居全区首位,低保标准实现“七连升”,连续9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

  ——我们一以贯之守底线,安全稳定屏障更牢。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债务风险等级在全区率先实现全域“退橙”,市域社会治理平台连续4年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群众安全感评估连续5年超98%,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

  这一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稳定经济运行。深入实施政策落地工程,打出“降成本、优服务、拓市场”组合拳,争取上级资金39.1亿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6.7亿元,经营主体增长3%。自治区首笔“水权贷”成功落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1.7%。坚持大抓项目、狠抓招商,2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亿元,预计引进到位资金133亿元。投入8.4亿元推动开发区“焕新提质”,生活配套服务区等12个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实现“标准地”出让。升级夜经济消费场景4个,引进首店品牌50个,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44亿元。圆满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启动编制“十五五”规划。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非煤矿山整合全面完成、煤矿整合有序推进,6个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加快建设,3个焦化整合项目顺利建成。国内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我市获评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盟市。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速发展,“阿电入乌”首期400万千瓦项目稳步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占比19%,全国首个制氢加氢换氢一体站投用,硅基新材料、锂电池等产业链项目进展顺利,4个BDO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道路运输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家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功举办第七届马帮大会等重大活动,乌海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万人次,我市获评“年度航旅目的地”,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23%、21%。粮食播种和蔬菜种植面积、肉类产量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乌海葡萄”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三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完成72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8313户清洁取暖改造,新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座,PM_10浓度创历史最低。防沙治沙3.88万亩、提前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依法取缔和规范整治入河排口154个,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工厂4个,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十四五”期间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成功举办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会,入选全国首批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

  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实施经济、生态等领域改革任务79项,在全区首推社保业务“同审统办”改革,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显现、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增长20%,一批改革经验获全国全区推广。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整治4个领域失信问题179个,政务诚信评估指标居全区首位。“科技兴蒙”资金投入连续4年增长23%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均居全区前列。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三个“服务平台”挂牌成立。探索推动“口岸+腹地”联动发展,BDO自营出口量增长3.6倍,完成进出口总额1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分别增长35%、20.7%。

  五是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城市更新取得新成效,投入13.4亿元实施温暖工程项目18个,改造老旧小区63个、棚户区住房500套、市政管网337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0处,成功举办2024年国家北部七省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区域经验交流现场会。全面开发滨河二期,建成电力管廊等9个项目和一批高品质住宅。上线运行数字化城运治理智能中枢,住宅小区实现物业全覆盖,成功承办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客运枢纽站启动运营,包银高铁乌海段黄河特大桥顺利合龙、甘德尔山隧道贯通,打通车站南路等6条“断头路”。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3个村获评2024年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

  六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新增就业5763人,“‘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适龄人员“应保尽保”,我市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市老年养护中心投用,成功承办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经验交流会,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所,市一中新校区投用,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晋级三甲,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专科,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获评自治区级重点专科,我市入选全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全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示范城市。文体惠民活动升温添彩,《三线印记》成功首演,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黄河明珠书法艺术节等赛事活动顺利举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七是着力维护和谐稳定。政府债务化解完成率位居全区第一,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成效显著,重点企业风险稳妥处置,保交楼保交房任务圆满完成,帮助超3.3万个家庭解决住宅“办证难”问题,信访等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纵深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中小学全科推行使用统编教材,赛汗乌素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石榴籽逛博物馆系列活动”成为自治区典型案例。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强党性、转作风、抓落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一体推进党纪学习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项工作。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按时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9件、政协委员提案176件。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八五”普法。狠抓中央环保督察、自治区党委巡视和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

  一年来,我们加强统筹、联动共进,全力支持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优抚、食药安全、统计审计、地震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机关事务、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均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全市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关心支持乌海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乌海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回稳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固投增速不及预期,产业转型步子不快,新动能相对较弱,要素保障短板突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有的干部改革创新、为民为企服务的意识能力不强,“慢粗虚”现象依然存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