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田块2亩,最小仅1分,阳新大山深处——他在53个村湾耕种2900亩“碎”田

2025-01-20 10:17 来源:湖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最大田块2亩,最小仅1分,阳新大山深处——他在53个村湾耕种2900亩“碎”田

2025年01月20日 10:17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倪锦阳 倪胜林

  冬日,寒风凛冽。阳新县王英镇东源片区王文村,仙岛湖环库公路旁,田里油菜长势正旺。

  53岁的阚洪明俯身查看苗情,“墒情有些干,连续几个月没下透雨,得想法浇田。”

  虽已年关,阚洪明每天开着车,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转,看他的5000余丘、总面积2900亩的小块田,其中最大的2亩、最小的仅1分。

  这些田,横跨了三溪、王英两镇,散落在9个村的53个村湾,田地范围跨度30多公里。

  2900亩田散在53个村湾

  东源片区地处幕阜山深处,片区11个村,约5100户23000人,人均水田不足0.3亩。

  “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修王英水库,大部分田淹没于库底。”王英镇人大主席卢武说,作为水源保护区,片区无工业企业,70%的村民外出务工,加上大多是山谷间夹着一块梯田状的垄田,田块小、光照短,亩均产量比山外低300多斤,大部分土地成了无人耕种的“弃儿”。

  阚洪明是三溪镇横山村人,在农村长大的他,自小就学会了犁田、插秧、割谷等庄稼活。1989年起,他开始承包村里无人要的烂泥塘,请人清淤泥、筑堤,将300多亩烂泥塘整成稻渔混养的高产田,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

  2015年,妻子因病离世后,经朋友介绍,阚洪明来到王英镇王文村,与村民倪回芳组成新家庭,看到东源片区好多田地杂草丛生,既惋惜又心疼,“当时就有了捡拾外出务工家庭田地耕种的念头。”

  “虽然是拾捡田,一开始不用交流转租金,但大部分田没机耕路,我捡一块就修一段机耕路。”阚洪明打开手机,“王能龙,农田5.3亩;李商柏,8.93亩……”翻开阚洪明的田地流转台账,清楚记录着东源片区883户村民的姓名、田亩数量及位置。

  修机耕路挖渠,撂荒田变粮仓

  田块小,又如此分散,种粮能有多少收益?

  阚洪明说,刚开始投入几十万元修路、筑渠,加上山里不好请人,工钱比山外贵一倍,一直亏了三年。

  “山里气温比山外低3摄氏度,水稻生长周期长,虫子少,品质好,不愁销。”阚洪明说,水稻亩产1200多斤,稻谷按1.24元/斤,亩产值约1500元,刨掉700多元成本,亩均毛收入有700多元。

  为增加亩均收益,阚洪明开发冬闲田,加种一季油菜和小麦。“今冬种了650亩油菜,还有几百亩小麦。”加上边角地开荒,准备种棉花和玉米,这样就能把全年种田成本赚回来,稻谷收入就能变成纯利润。

  王文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梦楼说,去年政府对种粮大户有种子、农药补贴和无人机田管补贴,每亩还有43元的耕种补贴。王文村870亩耕地,阚洪明就种了510亩,解决了山区耕地抛荒的大难题。

  在阚洪明的农机库房里,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油菜直播机、无人机……一应俱全,小学毕业的他无人机玩得很溜,“飞播、防虫子等各种作业都要靠这玩意。”

  筹建加工厂提升稻谷收益

  2024年,阚洪明的2900亩田收获了300多万斤稻谷,被米厂老板们一抢而空。

  今年,阚洪明寻思着开一家大米加工厂,“既能提升稻谷价值,也能带动更多的村民,把撂荒田种起来。”村委会也在积极帮他找地建厂。

  令阚洪明苦恼的是,一些耕作条件较好,面积较大的畈田虽已流转,但村民们害怕今后找不到自家田边界,弯弯曲曲的田垄不让推平,农机耕作很不方便,“今冬开旋耕机播油菜,田小弯多,离合器踩得腿发麻。”

  还有就是生产安全。为管理好遍布53个村湾的田块,阚洪明雇请20多人,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到播种收获时节,请的人更多,山大沟深,这些人骑摩托车到现场,在田里有时会遭受虫和蛇的叮咬,这些人的保险费也必须交。

  随着耕种条件的改善,种田收益的提升,原来免费耕种的撂荒地升值,也开始交流转费,“现在50元/亩,6年合同眼瞅着快到期,估计要涨。”阚洪明说,涨价说明村民们都看到了土地的价值,是好事。但涨太快,还是有压力。

  步入知天命年龄的阚洪明,说服儿子接班,送他到镇上培训农技知识,“总要有人种粮吃饭。地不欺人,春种秋收,吃喝不愁,忙闲有时,单纯快乐。”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