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8日 高山)

2025-02-07 13:50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通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8日 高山)

2025年02月07日 13:50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月8日在通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 高 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历程充满艰辛、峥嵘难以忘怀。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多重目标任务的复杂局面,面对经济下行、化债除险、防汛救灾诸多风险挑战的重大考验,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无畏艰难、沉着应变、真抓实干,以排除万难的磐石意志、勇往直前的昂扬风貌,拼尽全力稳住了经济大盘、化解了风险挑战、增进了民生福祉、维护了大局稳定,交出了一份不负使命、不负拼搏、不负期盼的发展答卷。

  这是不负使命的一年,我们在负重前行中彰显韧劲,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发展必须是、也只能是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始终扛稳抓经济、促发展的使命天职,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下降两位数拼出扭负转正。“三个千亿级”齐头并进、产业规模实现高速增长。科技研发投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绩效考评中位列优秀等次。

  这是不负拼搏的一年,我们在接续奋斗中抢抓机遇,确保重大部署落实见行见效。牢记省委关于“通化要为全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积累经验、作出表率”的重托,落实林下山参“四好”发展路径,人参产业产值站稳全省“半壁江山”。将“历史问题要背负、未来发展要负责”作为必答题,扛牢化解债务重任,多措并举推动隐性债务全域清零。在财政极限承压状态下多渠道筹集资金12亿元,保障了高铁工程顺利建设。多次进京争取城中村改造项目,在评审条件严苛、申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最终通过国家审批,成为全省去年唯一申报成功项目。反复向国家能源局汇报沟通,成功争得了谋划十余年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装机容量比原计划调增12.5%,是东北地区去年唯一成功获批项目。

  这是不负期盼的一年,我们在全力奔赴中不忘初心,竭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50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国务院和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转办民生事项全部办结,一批群众关切的难事、急事、烦心事得以有效化解。有力有序应对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和严重洪涝灾害,凝聚起携手抗灾、守护家园的强大力量,牢牢守住了“不决堤、不溃坝、不亡人”的底线。玉皇山大桥克服叠加困难,千方百计科学施工、加快建设,提前51天通车;外环道路翻修昼夜赶工,提前64天完工,尽最大努力方便了群众出行。针对热电厂及关联企业因运营权属影响市区供热问题,用斗争精神反复谈判50余次,破解了热电厂可能造成的城市供热停摆“死结”,确保了城区提前开栓和供热平稳运行。在化债极限承压的背景下,挤出财政资金7000万元,为市区居民免费安装燃气报警切断装置,全力筑牢燃气安全防线。坚持盘活存量与回迁未安置通盘考虑,1895套安置任务如期销号,2695套“保交楼”全部交付,真正让历史遗留问题彻底变成历史。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承压克难、扩需稳增,拼出了经济运行的恢复向好。压紧“三级交账”制度,开展“双集中”攻坚行动,付出超常努力,及时以丰补歉,遏制下滑态势,推动经济运行回归应有方位。精准施策强工业。实施工业“双50”发展计划,51户企业产值超亿元,52个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快培育新增长点,中溢电池负极材料、东宝胰岛素类似物等32个达产达效项目新增产值25.4亿元,修正、长龙等企业净增排产22亿元,11户新升规企业增加产值3.5亿元,最大限度弥补冶金行业下行影响。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7个,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户。千方百计稳投资。立足“谋引争建解”开展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21个,新增入统项目239个。及时破解项目建设难题217项,保障了重点项目快速推进,69个项目竣工运营、投产达效。民间投资占比和争取资金额度居全省前列。紧盯“两重”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投向,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41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73.8亿元、增长26.3%,龙翼无人机、中检参茸检验中心等71个项目落户通化。多措并举促消费。深入落实“两新”政策,开展消费节、房交会等系列促销活动,投入促消费资金8600余万元、带动交易额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拓展消费场景,成功申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江南商圈获评全省第二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城市“烟火气”不断升腾。新增商贸入统企业19户。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创历史新高。纾困解难优服务。在全省创新设立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及时解决企业瓶颈难题。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信保基金规模壮大,“吉农金服”覆盖扩面,涉企收费全面规范,助企融资43.6亿元,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新增“四上”企业40户,新登记经营主体1.5万户,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二)夯基补链、提质扩能,稳固了日益强劲的产业支撑。下足动能转换功夫,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参产业勇立标杆。“通化好参”工作机制全面压实,12项攻坚任务高效落地,全市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干劲空前凝聚。提升“好林”标准,林下山参电子围栏基地加快建设,溯源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宜参林地标准正式推行。丰富“好种”芯片,谋划实施“长白山人参”种源护育项目,确定种源基地4568亩。压实“好法”措施,人参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营,《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云岭野山参精深加工、以岭人参研发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与胡庆余堂等企业加深合作,确立了园参“三良”发展思路,人参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推动“好品牌”创建,长白山野山参高质量发展大会影响广泛,首届人参鸡汤评选大赛备受好评,授牌首批50家“通化人参鸡汤品鉴名店”。通化人参旗舰店开业运营。动真碰硬规范人参市场,支持保护诚信商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破除了几十年的市场积弊,“买好参来通化”的美好愿景逐步形成。通化人参产品入选浙江省政府采购目录。人参产业产值达到403亿元、增长15.2%。医药产业规模壮大。坚定不移打好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跨千亿”攻坚战,君合盟生物制药等项目加快建设,百思万可生物科技项目竣工;金马1.1类新药入市申请获得受理;安睿特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在俄罗斯上市、填补世界空白。引导域外企业回归布局,医药健康“六个回归”实现产值增量19.2亿元。成功举办医药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通化行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两品一械”审评审批服务站。规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3%,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658亿元。文旅产业增势强劲。深度打造“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新格局,避暑游、休闲游、冰雪游一体联动、蓬勃并进,音乐节、美食节、康养节轮番登场、精彩纷呈。鸭绿江国门获评国家4A级景区,龙湾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东昌区、集安市获评省5A级景区城,兴林镇大荒沟村获评省5A级景区村。32个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通化溶洞重装开放。我市入选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20亿元。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立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通石机械“全自动修井机”纳入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目录,东新石油机械多项技术国际领先。建新科技境外投资项目开工。金风风电建成运营,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首个风电示范项目。鑫鸿新材料产能突破10万吨,通鑫玄武岩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制定,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2.4%。

  (三)守正创新、开放包容,释放了赋能增效的改革活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全面承接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医药高新区、陆港经开区社会事务全面剥离,国资改革布局优化,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全国林业改革综合试点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31个“一件事”实质运行,政务事项办理时效、政务服务满意率等保持全省前列。税商联动模式入选第七届政博会创新案例。开放高地加速打造。医药高新区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50强,营商环境建设做法纳入全国开发区百佳案例。陆港经开区获评全省首批陆港型物流枢纽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化工产业园通过复核认定,“共建共享”入园模式全面推行。集安公路口岸恢复货运通关。沈白高铁(通化段)和既有站外迁工程快速推进,客运枢纽主体完工。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开工建设。通化机场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助推企业与院士专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17项,转化科技成果20项,人参轮作、新药开发等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首设人参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中心,益盛药业获“揭榜挂帅”专项支持,是全省唯一入榜的人参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到130户。省级以上科创项目、创新平台、“腾飞类”企业培育数量居全省前列。“学子归巢”“学子兴企”累计引才1265人,发放“英才卡”623张,留才重才的政策更实、环境更优、氛围更浓。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