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在锦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锦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心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 重要使命,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深入实施“136921”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超常规举措打胜了攻坚之年攻坚之战。
这一年,我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向难求成,推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这一年,我们把握战略机遇、勇担责任使命,推动《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获省批复,全市人民期盼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这一年,我们直面挑战、担当作为,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金融化险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政府债务压力有效缓解,大型公益类企业运营风险平稳处置;这一年,我们“大写意”谋篇布局、“工笔画”精耕细作,绘就文体商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新画卷,锦州文旅火热度、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攀升,“英雄城市、锦绣之州”城市形象深入人心;这一年,我们坚持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成,百年师专喜迁滨海新校区,成功抵御历史超强洪水过境,历史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汇聚起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一)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
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和6.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前列。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两新”“两重”争取中央预算内、国债、专项债、一般债等资金36.6亿元,支持项目65个。投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精准落实减税降费15亿元。推动多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惠及经营主体3084户,凌海市“免申即享”工作获评省十佳典型案例。
项目建设量质双升。开复工重点项目1033个,总投资1992亿元。锦州石化40万吨针状焦、信凯紫源1500吨有机颜料等一批高质量项目竣工投产,北方能源基地、国机零碳园、恩微芯片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京哈、台黑等5条高速公路锦州段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新方尊泡沫铝、恩耐吉正极材料、兰麒精细化工等503个项目签约落地,中石油负极材料、滨化树脂、阳光电源新型装备制造等一批优质储备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江苏莱科、泽康新材料等19个项目纳入省重大工程。国电投黑山风电、北新新材料胎基布、锦州智谷等10个项目纳入省重大央地合作项目。举办央地合作、政银企联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推介会等大型活动14次,“走请”招商1468批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7个,引进内资增长15.8%。
多元消费热潮迭起。系统构建“14121”商贸服务业发展体系,举办“全民惠享·乐购锦州”、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惠民促消费活动200余场,发放惠民优惠券240万元,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7辆、新能源出租车217辆,家电销售额增长33%。做大做活节庆展会等消费场景,联手京东集团实施“春晓计划”,开设京东新店铺67个。锦州农业科技博览会获评“辽宁品牌展会”。锦州烧烤、凌河夜市、古塔公园精彩出圈,“锦州白氏”品牌获评“中华老字号”。
(二)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效应对大型企业检修、主要工业品价格走低的不利影响,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压舱石”作用凸显。工业倍增计划升级为“21152”发展矩阵,构建六大产业集群体系,集聚规上企业301户,产值占比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8%。先进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分别增长50.7%、13.3%。太和区特种合金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万友机械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辽晶电子入选国家财政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康泰润滑油添加剂等6个项目获工信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支持。我市再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数字经济提速发展。新建5G基站697个。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注册企业119户。辽宁工业大学“5G+虚拟仿真与验证实训中心”入选全国典型项目。锦州佑华“5G+工业互联网工厂”列入省5G工厂试点。阳光能源“光伏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晋升省级。锦州开发区获评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市统一数据应用授权平台和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入选国家案例库。“CIM+防汛平台”列入国家“实景三维数据赋能政府决策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候选。辽西工业云、中电金信、58科创等信息技术企业在锦州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我市第四次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大奖。
商贸物流持续活跃。编制出台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申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取得新进展。锦州港服务构建东北海陆大通道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省考评第二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增长11%。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0万标箱,水运货运周转量增长29.8%。锦州湾机场旅客吞吐量27.8万人次。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共同配送中心、乡镇和村级服务站24个。北镇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交邮融合+供销配送+特色农业”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文体商旅深度融合。建设“116213+N”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体系,打造“山、海、城”三条黄金旅游带,推进南山悠谷等10个标杆项目,叫响“奔赴山海、前程‘是’锦”旅游品牌。医巫闾山景区成功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获评首批中国(辽宁)特色气候小镇。文旅集团作为我市第一家产投类国有企业初步组建完成。承办国际冰上帆船巡回赛、全国帆板冠军赛等5项赛事,锦州籍速滑运动员勇夺十四届全国冬运会3项冠军。建设新世界酒店、东方花园酒店,新开业运营酒店73家,增长7%。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0亿元,均增长30%以上。
(三)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强化科技企业培育。实施梯度培育计划,组织开展政策宣讲、金融对接及“双创”大赛等活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35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雏鹰”“瞪羚”企业2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4家。
培育引进高端人才。推进“兴锦人才计划”,出台支持产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政策,落实引才荐才补助奖励。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人获“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构建“领军人才+创新企业”模式,182户企业与350名人才建立紧密合作,聘请24名院士专家担任科技发展顾问,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博士引进对接全覆盖。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实施创业创新“百千万”工程,发展壮大大学科技园、数字城、教育城。举办省“院士专家服务地方行”“千名博士助锦产业创新”等系列活动。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双创”发展基金,新建“双创”平台67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2亿元,增长52.7%。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获评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先进材料中试基地、离子液体连续化微反应中试平台获得省级备案。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列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引入14个省级科技特派团、85名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揭榜挂帅”攻关技术难题158个。高纯度精密陶瓷晶舟、汽车减震器全自动智能装配生产线、高速列车铸钢制动盘等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研发生产。辽宁工业大学获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一等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9.6%,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