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3日 张彤)

2025-02-08 11:18 来源:南通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3日 张彤)

2025年02月08日 11:18   来源:南通日报   

  ——2025年1月13日在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张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去年是南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南通“左右逢源”、潜力很大,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殷殷嘱托厚望如山。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2.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5万元和3.5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一)挑大梁、扛重责,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以经济工作“四项机制”为抓手,强化分析调度,经济运行实现“高开稳走全年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用电量、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列全省第二。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7%,入选全省首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6家。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6.3%,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圆满完成我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政策效能加快释放。积极承接“两重”“两新”政策,开展“好装备·南通造”设备更新供需对接,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均居全省前列。出台政策并兑现惠企资金19.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超150亿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有效需求持续扩大。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开工254个、新竣工达产301个,较上年分别增加23个、103个。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通富通达、华峰瑞讯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7.4亿元、超年度计划23%。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举办家纺消费季等活动,南通中心奥特莱斯等地标项目开业运营,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90个。打好房票安置、以旧换新、房产超市、商品住宅定制化等组合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居全省前列。中阿班列(海安—海拉顿)重启发车。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6.3%,船舶海工基地获评全国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基地。

  (二)抓改革、促开放,重大战略落地落实。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301项重点改革任务,26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南通开发区做大做强,推动创新区、开发区协同发展。全面推行“桩基先行”、施工许可“一证办理”等举措。国有资产清查全面完成,资产盘活率达45.3%。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外贸集团组建、文旅集团重组。纵深推进跨江融合。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措施。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签署科技、商务、交通、港口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创新联合体,新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1个沪通共建平台,新增科创飞地8个、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获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宁通高速扩容建成通车,苏通二通道大临工程如期开工。兴东机场与虹桥、浦东两场实现空管一体化,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统筹全域向海发展。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通召开。编制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出台“向海12条”措施,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研究院落户,新签约注册涉海重点项目78个,临海在建涉海项目87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通吕运河大洋港短支进港航道建成通航,沿海铁水联运、集装箱远洋航线实现零的突破,上海港空箱调运南通分中心成立,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3.8%。

  (三)拓增量、调结构,发展动能不断积蓄。项目招引量质齐升。扎实推进“携手央企再出发”战略伙伴计划,借力进博会、上市公司金牛奖颁奖典礼等平台精准招商,新签约注册超5亿元内资项目429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28个,较上年分别增加40个、31个。 (下转A2版)

  (上接A1版)产业质效稳步提升。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如皋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南通开发区(深海方向)获批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全省“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在通召开,新增省智能工厂17家、智能车间95个,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中天科技集团迈入千亿级企业行列。出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超400家。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持续走进上海召开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新招引科创项目162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2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7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万名学子南通行等活动,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16人、省“双创”人才(团队)72个。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母基金、产业链发展基金,新增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

  (四)提品质、优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收官,入选国家、省示范案例5个。深南路大桥、太平路大桥、东方大道南延工程竣工通车,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682个、潮汐共享停车场172个。改造老旧小区47个,新增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393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4个。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3个。改善农村住房1.2万户,改造农村户厕9.9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3%。环境质量不断提升。PM2.5平均浓度有监测以来最优、连续三年全省最优,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6.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深入抓好长江大保护,省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完成整改销号。新增区域治水1000平方公里,建成幸福河道1100条,成片造林6995亩。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试点建设(近)零碳园区,绿电绿证服务范围市域全覆盖。

  (五)惠民生、强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0%。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6万人,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万套(间),困难群众服务保障覆盖率100%。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6所,高考成绩保持高位均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经验全国推广。通大附院东院区、中医院孩儿巷院区建成投用,“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举措广受好评。新增社区助餐点60个、示范性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90个,建成全国首个长期护理服务产业园。新增普惠托位3312个,县级妇幼保健院实现全覆盖,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民宗、外事、侨务、地方志、档案、气象、工会、退役军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见义勇为、关心下一代等事业不断发展。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通段建设保护规划,创成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滨江警事》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新增省级非遗保护单位39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4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00余场,举办承办省级以上赛事超100场次。社会治理精细高效。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治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更新改造老旧化工装置12套、燃气管道316公里、供水管网200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智慧监管系统上线试运行。保交楼全面清零,保交房完成率超90%,入选全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行动试点城市。政府性债务规模、成本持续压降,基层“三保”底线有效兜牢。实施群防群治“蓝背心工程”,完善“一站式”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全省领先。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构建大型商圈智慧安保模式,平安南通建设质效居全省前列。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国家安全、反走私等工作扎实推进。

  从严从实抓好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省率先出台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地方标准。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24件、政协提案409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扩大交通、安全等领域数字化服务供给,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建立政府廉政工作专题会商协调机制,聚焦中小学“校园餐”、农村“三资”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通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及各驻通单位,向关心支持南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困难与挑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存在短板弱项,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政府系统作风建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