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在温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温州市市长 张文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大力开展“十大攻坚”,奋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宏观形势深刻变化带来的多重考验,我们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勇毅前行、勇开新局。大事喜事接连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复信肯定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成效,圆满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海丝城市大会让世界看见温州精彩,温医大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温州健儿在巴黎奥运会勇夺3金2银1铜。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温州工作、赋予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新使命新定位,浙南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破题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破冰起势,金丽温开放大通道纳入国家总体开放布局。“双万”城市加速迈进,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打法全力以赴拼经济、顶压前行稳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总量达到97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2.6亿元、同口径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6.3%;持续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聚才引才环境,引育大学生、技能人才21.3万人。“强城行动”高标开局,系统开展空间重构、产业创新等“六大行动”,谋划推进1200个支撑性项目、总投资超1.2万亿元,“五城三园”建设全面铺开,“一港五谷”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杭温高铁顺利通车,温州机场三期工可获受理,三澳核电二期获核准,乐清湾港区正式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幸福温州可感可及,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全省第1,89项省市民生实事均提前超额完成,千家老年食堂、百家青年夜校、百个儿童友好空间让全龄友好更加具象,老街区里的小剧场、乡野田间的咖啡馆、家门口的微公园让宜居生活更有滋味,连续六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政策服务协同发力。聚焦政策所向、发展所需,争取“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48.7亿元,获批地方政府债券735.2亿元、居全省第2,争取省级“8+4”财政资金106.2亿元、居全省第1。完善政企直通车等“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开展为企“温情服务月”十大行动,建立“办不成事”协调机制,涉企行政执法监督“三码合一”等做法全省推广,为经营主体减负约22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增速全省第1,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盈利面均居全省前列,蝉联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全国首创个体工商户“五个一”增值服务体系,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50万户,新增“个转企”数量全省最多。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有效需求持续释放。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攻关破难”行动,155个省“千项万亿”、510个市“百项千亿”工程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创新打造“两新”政策直通车,组织促消费活动400余场,山姆会员店等一批首店开门迎客,限上餐饮、住宿增速均居全省第2,限上新能源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29.6%、68.8%。实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攻坚三年行动,雁荡山、楠溪江入选全省千万级核心景区培育名单,打响168黄金海岸线、百丈漈武侠大会、梧田老街、寺前街、坡南街等文旅IP,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举办中国足协杯决赛等重大赛事超百场,营业性演出场次增长近2倍,更多“人气流量”变为“消费增量”。出台稳外贸十条政策,持续开展“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7.8%,外贸出口增长7.7%。
要素保障全面加强。强化工业用地全链条管理,工业用地规划空间从22.7万亩扩展至36万亩,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39万亩、创历年新高,工业供地1.28万亩、增长23%,争取国家和省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2.08万亩,清理供地超三个月未开工的工业用地3070亩。深化融资畅通工程,小微企业贷款、无还本续贷分别增长14.8%、42.2%,企业贷款利率下降0.37个百分点。破难推进国有资产资源盘活专项行动,建立“1+5+2”工作体系,排摸市级国有资产资源超24万宗,盘活资产价值超200亿元。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创新浓度持续提升。完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全球业务总部落地温州,香港理工、南洋理工温州研究院先后开园和揭牌,中国赛宝(东南)实验室投运,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全省第1,新增孵化空间259万平方米、入孵项目超3700个,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数全省第1。“一港五谷”积蓄成势,中国数安港入驻生态企业512家,中国眼谷启用首条亿元眼健康产品产线,中国基因药谷CDMO获批药品生产许可A证、C证,国际云软件谷投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温州新光谷落地激光与光电核心企业71家,智能谷建成全国首个鞋服版GPT创新中心。全国首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43家,“科技副总”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开展“336X”重点产业培育攻坚,通信连接器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鞋业纳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泵阀等6个产业纳入省“新星”产业群、数量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4.7%,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219个、节能改造项目320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100%,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6.6 %,位列2024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市第23位。加强企业梯度培育,规上工业企业总量全省第2,新增隐形冠军企业11家、数量全省第1,新增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2家,北交所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双招双引成效明显。建立招商大统筹机制,“一季一签约”54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491亿元,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339个、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40个,增资扩产项目开工671个、竣工342个,正泰高效光伏、星曜半导体、国电投异质结、比亚迪弗迪动力电池、伟明盛青新材料、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等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冠盛半固态电池、华润怡宝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深入实施“瓯越英才计划”,迭代推出“人才新政40条”4.0版,新增A类顶尖人才5人,引育国家和省领军人才102人、创历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