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在济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张海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拼经济、提质效、优环境、惠民生、守底线,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进提质。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6.3亿元、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8228亿元、增长12.4%。1006个省市县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2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5.5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52%,商品房销售面积近千万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均增长6.5%左右。完成进出口总额1178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获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增量政策,争取各类资金420亿元,新增“四上”企业1700家、总量突破1万家,市场主体达到101.6万户。
(二)制造强市深入推进。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一期进行设备安装,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主要车间基本完工,新加坡金鹰集团莱赛尔纤维项目开工建设,20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107个,249个项目纳入省技改导向目录、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兖州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任城获评省工业强县、科技创新强县,泗水入选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4家,键邦股份实现上交所主板上市。6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项目入选省“产业大脑”试点,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家、总量达到14家,省级“晨星工厂”达到368家,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三)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800家、2500家,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6家,争取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7个,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17人、泰山人才工程24人。时代绿能一期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08万千瓦,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4家、绿色工业园区5家,邹城化工产业园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评估,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建成投产。高规格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常态化开展政企交流沟通,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127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全面完成,122个服务场景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民事无忧”政务服务模式获省优化营商环境最佳案例。
(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大安机场通航城市达到33个,日兰高铁打通西进快速通道,雄商高铁、济枣高铁加速推进,济广高速改扩建完工通车。完成龙拱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开通全省首条内河外贸航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96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万标箱,济宁港入选全国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崇德大道、海川路北延跨线桥、龙拱港特大桥建成通车,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10条,新建公共充电桩7200台、总量达到1.6万台,智慧充电平台上线运行。完成9个县市、103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改造提升公交站亭615处,新改建“口袋公园”105处,设置“潮汐摊区”121处,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87.6%。15个高品质住宅项目开盘预售,鸿顺建工获批全市首家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
(五)乡村振兴富有成效。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9万亩,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亿斤,兖州、嘉祥、汶上、梁山获评国家粮食单产提升县。新培育友和生物、良友工贸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华亚种业入围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1个农产品上榜“好品山东”品牌目录,微山湖四鼻鲤鱼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泗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鱼台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我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新改建农村公路700公里,新增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个、和美乡村27个。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761名,落地项目574个。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中,兖州、邹城、金乡入选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获评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六)文化“两创”再谱新篇。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尼山声音”走向世界。设立济宁旅游长三角国际推广中心,组建精品旅游促进会,“三孔”、尼山圣境、微山湖等景区焕新出圈,方特东方欲晓主题乐园、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微山岛环湖路入选全国首批旅游公路,旅游总收入850亿元、增长12%。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8家,规上文化企业达到350家、营收突破610亿元。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年度任务,15家博物馆跻身国家级行列。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9万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4个、全国展演剧目3部,大型纪录片《武梁祠》《微山湖》、广播剧《尼山暖阳》在国家和省级平台播出,《坛三彩》荣获国际马戏节金奖。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7.8%、提高5.3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0天。28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干线水质优良比例全部达到100%,优良水体数量和比例均居全省首位,38条河流创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面完成荒山绿化三年行动任务,修复湿地17万亩、矿山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万亩、塌陷地2.7万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标准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在省第二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终期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八)民生福祉稳步增进。30项重点民生实事如期完成,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到82.6%。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城乡公益性岗位在岗9.5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3所、新增学位4.2万个,学前教育普惠率、公办率分别达到94%、70%,“初升高”比例提高12.7个百分点,济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一期完成建设,2所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邹城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评估。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6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建成“名医工作室”120个、“精品国医堂”100个,改造提升薄弱村卫生室1035家,医改综合评价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8%、97.2%,25个医保服务事项实现市域通办,长期护理保险享受人数达到5.3万人,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高7.5%。新增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0处,家庭养老床位达到3780张,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7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新增托位7000个,千人托位数达到5.6个。完成220个村老旧供水设施提升改造,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6.5%。
(九)发展底板更加稳固。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四项整治”,开展煤矿、危化品“诊断式”安全评价,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妥善处置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成功应对汛期12轮强降雨和泗河洪峰。圆满完成系列重大维稳安保任务,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43.9%、14.3%,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减少15.2%。地方债务化解和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有序推进,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信访工作法治化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保交楼”全部完成。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和协作万州实现新进展,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外事侨务、台港澳、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公积金等工作展现新成效,妇女儿童、老龄、工会、慈善、红十字、残疾人、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一年来,我们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完善抓落实工作机制,政府执行力、落实力进一步增强。市政府班子成员带头领办重点建议提案,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40件、政协委员提案494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严压减会议、文件,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济单位,向驻济部队、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济宁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挑战,主要是:经济运行向好态势仍需稳固,扩大投资、消费复苏持续承压,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较为突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薄弱环节,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公共服务均衡性需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政府部门和人员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仍需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一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