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6日 李云)

2025-02-11 15:13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6日 李云)

2025年02月11日 15:13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6日在绵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绵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政府系统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绵阳科技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这一年,我们牢记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市国家级科研院所总数达2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全国前列、全省第一,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连续2年上榜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一年,我们服务省之大计,坚决扛起经济大市责任担当。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4亿元,同比增长(以下简称“增长”)7%、保持全省领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亿元、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了绵阳力量。这一年,我们心系民之所盼,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推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促农增收举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3%、7%。今天的绵阳,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安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创历史新高。

  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壮大。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协调解决在绵科研院所重点困难问题23项。推动某院二期建设征地工作正式启动,某重大装置、某大型风洞等一批在绵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顺利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工程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成功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组建运营。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高效运营,新入驻知名高校10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15个,总数分别达36所、40个,合作项目超200项。遴选第四批“科技助理”,发布《科技成果转化机会清单》145项。涪江实验室新发布医用同位素等16项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建成运营,促成转化国防科技成果7项。华尔科技集成电路封装中试研发平台获批全省首批中试研发平台。e-Flash放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设备通过型检即将投入临床试验。X-Flash放疗技术领跑全球,整机工程样机即将定型。“质子治疗设备”入选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32户企业通过全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认定,居全省第2位。2024年全国FLASH放射治疗技术研讨会、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在绵召开。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连续3年实现倍增。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首次市场化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高水平运营科创基金集聚区,管理基金43只、规模超350亿元。科技贷款余额增长18%。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56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分别达31.1件、11件,均居全省第2位。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总数超930户,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20户。

  (二)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坚持工业挑大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赋能发展,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7位、较上年上升9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全市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聚焦“5+8+2”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在全省率先发布低空经济20条,获批建设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5条全省以绵阳为主要承载地之一的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增长20%。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9个,创历史新高。6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居全省第2位。入选国家产融合作延续试点城市。江油、三台、游仙高新区入选全省首批产融合作创新试点。深化“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3个国省级开发区获评全省优秀开发区、居全省第2位。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跃升至国家高新区第41位,居西部第5位。2户企业入选全国企业500强、九洲集团首次上榜,10户企业入选全省企业100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均居全省第2位。6户企业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总部企业。实施“智改数转”规上工业企业412户。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绵阳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入选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建成运营,长虹云帆等大模型成功发布。位列全国数字百强市第50位。预计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

  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居全省第1位。新增规(限)上企业(单位)超460户,8户企业入选全省服务业100强、居全省第2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城市。游仙获批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县。川西北最大智慧物流枢纽港—传化物流港建成投运。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4.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2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供、销、补、换、拆、购”一体发力,果断推出住房公积金7条、房地产新政10条等政策措施,累计兑付购房补贴、惠民购房消费券2亿元,新政实施以来城区商品房销售月均环比增长16.7%。在全省率先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统筹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超6.3亿元,发放5600万元的开学季礼遇、中秋国庆和重阳感恩大礼包,举办促消费活动500余场,带动消费超70亿元。“爱绵阳·巴适购”入选全省十大消费促进品牌,新培育全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3个,新增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8个。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3个、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激励县2个。文旅消费回暖升温,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5.4%、9.7%。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4场、“文化三推”活动9场。面向全球发布“寻踪李白故里·探秘熊猫家园”旅游线路。音乐剧《将进酒》全国火热巡演100场,荣登2024年中文音乐剧票房榜首。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打造“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片96个,全市粮食播面、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全年粮食单产提升7.4斤、粮食总产量达47.7亿斤,均创历史新高。加快推进“森林四库”建设,“林粮”产量59.6万吨。出栏生猪358.9万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完成投资47亿元。恢复补充耕地6.26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4万亩,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60.2万亩。出台种业强市建设8条措施。川北种质资源库建成投用。“爽两优138”通过国家超级稻品种认定。“苔子茶1号”获国家级茶树新品种登记。三台生猪种业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认定的畜禽类种业现代农业园区。新增国省级农业园区5个、桑蚕产业集群1个、农业产业强镇3个。新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19个。

  投资拉动强劲有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3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96.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7.8%。京东方高端模组、创明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大规模设备更新数量超6.9万台套,总投资85.9亿元。入选全省首批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市。全市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9%、17.6%以上。交通投资连续9年超百亿元。水利投资超60亿元,创历史新高。常态化发布《投资项目机会清单》,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民间投资信心持续提振。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7.3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占比达77.2%。全市276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项目通过省级审核,总投资568.6亿元。

  (三)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发展内生动力不断积聚。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完成176项年度改革任务,9项自主创新改革、10项“微改革”取得明显成效,50余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3个案例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全省第一,绵阳连续3年获评“中国改革年度市域案例”、系全省唯一。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年度任务。在国务院国资委专项评估中,全省2户“标杆”等次“双百企业”均来自绵阳,全省5户“优秀”等次“科改企业”绵阳占2户。创新推出财政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涵盖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的“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基本构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暗标盲评”全面铺开。“绵州农房增信贷”提质扩面,授信金额103.1亿元,累计投放贷款超60亿元。“天府粮仓·蜀农一卡通”试点扎实推进,补贴服务农民群众超1万人次。经开区入选全省第二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

  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落实。绵阳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培育的区域中心城市,被纳入《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以推动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载体,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巨星永磁等9个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参与联手打造的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川渝通办、涪江通办、绵碚通办事项扩展至910项。成渝地区首家合作共建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绵阳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揭牌。成渝地区首条低空飞行航线—北川至重庆梁平实现商业首飞,“打飞的逛双圈”逐渐成为新时尚。

  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绵遂内铁路全面动工建设。九绵高速白马至王朗段、G5成绵扩容绵阳玉皇至成都新都段建成通车。南郊机场国内转国际通程业务正式开通,首条全货运航线通航。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发布《招商引资正面清单》,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后全省首个百亿级项目落地。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国有招商服务公司。开展交通银行、成都银行、中国移动生态合作企业走进科技城等投资推介活动。京东方、惠科实现“三连投”,科大讯飞、天宜上佳实现“两连投”。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136个。外商直接投资连续2年突破1亿美元。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年度开行突破100列。“绵品出海”走进东南亚、中亚和非洲。全省首个RCEP外贸企业服务中心在绵阳成立运营。绵阳综保区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上升20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10.2亿元、增长8.6%。与格鲁吉亚波季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创新实施惠企政策集成服务改革。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址启用运行。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一线纾困”专项行动入选国家“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模块化上线、场景式串联”政务服务模式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现场会上被通报表扬。安州区花荄税务分局作为全国首个“枫桥式”税务分局样板在全省推广。江油连续2年入选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绵阳连续5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优秀,被确定为全省围绕产业生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市级试点。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