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宁波大学教授孙建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益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的批复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以此为契机,浙江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交通物流的联通协同。构筑内畅外联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是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重要支撑。其中,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是重中之重。就此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宁波大学教授孙建红。
孙建红表示,宁波舟山港要充分依托浙江自贸区这一高能级的开放平台,加快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国际贸易港转型,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55项重大举措为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浙江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改革,以55项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地推动港口发展能级大幅跃升,这些对于浙江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孙建红:做大做强港口产业,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重大战略。202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3.77亿吨,同比增长4%,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地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930万标箱,同比增长11%,创近年来涨幅新高;作为衡量港口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中心指数在全球港口城市的排位连年攀升,2024年居全球第八位。
宁波舟山港下一步重点是要按照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充分依托浙江自贸区这一高能级的开放平台,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国际贸易港转型。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就必须大力推进以规则、规制、标准、管理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聚焦浙江建设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一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交易和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所涉的8大领域55项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要建立大宗商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必须要有一定空间资源作为储存基地的保障。对此,浙江推出了在集体土地地下空间分层确权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集体土地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机制,尝试推动集体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
再如,推出抵港外国籍船舶“港口监督远程复查”创新机制,检查员可不登轮进行外国籍船舶缺陷整改情况的核实并予以复查关闭的机制,该机制显著提升了港口运转效率,有效减少航运企业滞港成本。
类似上述这些创新举措的落地落实,极大地便利了船公司、港口运营主体和相关国际贸易市场主体的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港口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为打造浙江大宗商品战略配置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任重道远
中国经济时报:宁波舟山港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居全球第3位。然而,对标世界一流强港,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你认为主要差距在哪里?
孙建红:大不等于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仍任重道远。
2020年,浙江省港航主管部门委托我就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相关问题做了系统研究。按照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和相关指标体系的对标评估,港口铁路水路管道集疏运比重、运输便利化程度、口岸综合成本、物流绩效指数、航运金融与保险、海事法律、航运交易及航运经纪、航运经营、码头新技术应用及自主可控水平、政府服务与体制保障、经济自由度这11个指标,是宁波舟山港主要短板(排名全球10名以后)。这些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要通过改革,重塑体制机制新优势才能加以解决。
推进更深层次高水平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宁波舟山港将会有哪些新机遇?
孙建红:危与机总是同生并存、相伴相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拿3年新冠疫情来说,我们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也在抗击疫情中发现新机会、抓住新机遇。比如,当前宁波正在加速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大数据超算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是很好的“机”。
“危”与“机”的矛盾转化同样适合港口的发展。2024年,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航运价格指数快速上升,这恰恰是给宁波舟山港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港航企业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及时调整航班航线,不仅航运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整个港口吞吐量也刷新了历史纪录。
当下,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强化对我国发展的制裁,兴起了逆全球化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宁波舟山港重大开放平台支撑能力,加快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国际贸易港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