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的丰收秘诀

2025-02-11 09: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立春后的中原大地上,农田里小麦苗整齐排列,生机盎然。作为产粮大省,河南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地,生产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小麦、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2024年,河南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一。

  如今,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农耕方式、手段、技术深刻变革,为粮食不断增产保驾护航。“‘五良’集成助力河南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告诉记者,“五良”就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通过不断向良田要产量,把农田变成良田;向良种、良法要产量,让良种配合良法实现高产;向良机要产量,主粮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让农业生产智慧高效。

  孙巍峰介绍,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如今,河南农业生产已基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人工耕作模式。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从种到收都不能出问题。我使用先进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分蘖率高、麦苗稠、间隙小,省肥省水产量高。”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南赵庄村的种粮大户李刚说,他种植了600亩小麦,产量年年提高。

  在河南省镇平县杨营镇白庄村想念农场,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的景象。长长的平移式喷灌机在麦田里喷出雾水,高效灌溉。想念农场发展了60万亩土地,通过“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的方式,以优质粮食品种种植保障了粮食供应。

  河南不止在农业数智化发展、机械化生产上积极作为,在耕地保护上同样坚决执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河南各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坚决守护好、发展好中原粮仓。 (经济日报记者 赵淑兰 张 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原粮仓的丰收秘诀

2025年02月11日 09: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赵淑兰 张 晓

  立春后的中原大地上,农田里小麦苗整齐排列,生机盎然。作为产粮大省,河南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主要产地,生产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小麦、十分之一左右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2024年,河南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一。

  如今,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农耕方式、手段、技术深刻变革,为粮食不断增产保驾护航。“‘五良’集成助力河南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告诉记者,“五良”就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通过不断向良田要产量,把农田变成良田;向良种、良法要产量,让良种配合良法实现高产;向良机要产量,主粮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让农业生产智慧高效。

  孙巍峰介绍,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如今,河南农业生产已基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人工耕作模式。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从种到收都不能出问题。我使用先进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分蘖率高、麦苗稠、间隙小,省肥省水产量高。”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南赵庄村的种粮大户李刚说,他种植了600亩小麦,产量年年提高。

  在河南省镇平县杨营镇白庄村想念农场,高标准农田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的景象。长长的平移式喷灌机在麦田里喷出雾水,高效灌溉。想念农场发展了60万亩土地,通过“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的方式,以优质粮食品种种植保障了粮食供应。

  河南不止在农业数智化发展、机械化生产上积极作为,在耕地保护上同样坚决执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河南各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坚决守护好、发展好中原粮仓。 (经济日报记者 赵淑兰 张 晓)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