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2月11日 李军)

2025-02-17 13:30 来源:嘉兴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2月11日 李军)

2025年02月17日 13:30   来源:嘉兴日报   

  ——2025年2月11日在嘉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李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较好完成了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一年,坚决扛起经济大市责任担当,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稳增长、扩需求、促转型,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态势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69.5亿元、增长5.6%,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73.6亿元和638.7亿元,均保持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进出口总额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效提升。

  ——过去一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显现。统筹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56%、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落地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制造业“两化”改造列入国务院“两新”督查典型案例推广,再获全省科技创新鼎,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数字经济发展、交通强市建设、耕地保护等19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历年最佳成绩。

  ——过去一年,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有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成为全国典型,“15分钟公共服务圈”均衡可及水平全省第一,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全省首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2%和7.8%,连续19年荣获全省“平安市”称号。

  一年来,主要做了八方面工作:

  一是以政策落地为牵引,有力发挥引导保障作用。坚持抓早抓主动,建立政策及时研究、高效落实机制,全力争取政策、用好政策。政策供给加力提效。组建政策工作专班,细化梳理、全面承接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和省“8+4”迭代升级政策,制定出台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服务业提能升级、惠企纾困帮扶等专项政策,兑付政策资金461.7亿元。“两重”政策争取有力。突出抓好“两重”项目谋划储备、对接争取,22个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争取资金68.6亿元,获得专项债402.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1.8亿元,资金规模均创新高。“两新”政策落细落实。在全省率先出台“两新”配套政策,拓展补贴品类,简化补贴流程,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6.6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兑付补贴资金11.2亿元。

  二是以“两化”改造为切入,有力推动工业稳进提质。坚持把制造业“两化”改造作为重要抓手,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业潜能,规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7.4%,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两化”改造迭代推进。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基础上,接续开展“两化”改造提质提效行动,实施改造项目2679个,节约用能40.5万吨标煤、用水86.7万吨,带动制造业投资977.9亿元、保持全省第二,数字化水平3.0企业数量、仓储物流数字化率、生产制造数字化率均排名全省第一。工业产能有效释放。强化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保障,攻坚推动桐昆嘉兴石化、新凤鸣中鸿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卫星能源三期、斯达微电子芯片等项目建成投用,供应工业用地1.46万亩、全省第一,17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3.3%,7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全省工业大县。助企惠企发力见效。开展“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整合优化企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3.4%,为企业减负295.7亿元。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保持全省前三,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工作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发放全国首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保卡融合集成卡。

  三是以提振需求为重点,有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着力扩内需稳外需,夯实经济增长基本盘。项目投资保持平稳。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551”计划,38个省“千项万亿”工程新建项目100%开工,23个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54万亩,保障重大项目用能374.5万吨标煤。外贸外资稳量提质。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出台加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拓展至全球范围,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首次进入全国A类。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14个项目获省外资招引政策激励,33个项目列入商务部重点名单,实际使用外资26.1亿美元、保持全省第三。消费市场释放活力。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办促消费系列活动,推出高品质工厂店50家,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智能家居销售分别增长33.6%、108.8%和268.8%,濮院毛衫时尚产业园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金三塔丝绸、沈荡酿造获评“中华老字号”,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9%和16.9%,过夜游客增长26.6%、全省第一。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增长18.1%,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成功承办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科创能级持续提升。制定实施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政策,出台全国首个科创金融领域地方标准,南湖实验室生物医学分析全国重点实验室启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建设国家高等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获批独立招收博士后,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新院区建成启用,兰钧新能源、隆基光伏总部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9家,跻身全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前20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增幅全省第一。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成功协同创建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嘉善光电子器件、海盐金属切削工具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产业入围全省第三批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数量全省最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9.3%和8.1%。出台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支持政策,氢能、核技术应用产业入选省未来产业先导区,获批建设省级临空经济区,建成运营4个万卡算力集群、规模全省第一。优质企业方阵不断壮大。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7家企业列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创建省级雄鹰企业3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累计培育203家、列全国地级市第五。

  五是以交通建设为支撑,有力推动首位战略走深走实。“沪嘉全面接轨发展”纳入国务院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政策,新增18项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公铁水空”联运枢纽提速建设。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快干交通,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37亿元,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乍嘉苏高速改扩建、沪昆铁路(嘉善段)抬升、沪杭高速嘉善联络线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沪嘉城际铁路、嘉兴南湖机场加快推进,苏台高速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市区快速路环线三期一阶段建成通车,浙北集装箱航道全线贯通,嘉兴港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上升至60位,海河联运枢纽港建设入选全国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沪嘉全面接轨步伐加快。积极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大智慧绿洲一期、方厅水院二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数慧云巷园区开园,祥符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功承办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全国现场会。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协同上海、苏州制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0项工作入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周年实践创新案例。区域融合深入推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机制创新,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099项,与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城市实现公共交通“一码通行”,528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杭嘉、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六是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有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新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6个,城乡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建强主城区扎实推进。实施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行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都市型工业支持政策,主城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北、民丰片区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南湖天地二期开工建设。持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入选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试点,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赢得广泛认同。城镇特色不断塑造。全面推进风貌特色镇建设,新建成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10个、未来社区45个,盐官潮乐之城一期建成开放,乌镇戏剧节、西塘汉服节、濮院时装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不断擦亮。“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高标准农田万亩方建设经验全国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田套合”率全省最高,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省首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1个农产品入选省级名优土特产,“嘉田四季”获批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全国试点,承办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现场考察,充分展现了嘉兴“千万工程”建设成效,乡村振兴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一。

  七是以生态治理为关键,有力彰显绿色发展底色。深入实施省“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获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优秀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经验全国推广。环保督察整改有力有效。认真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高质量完成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跨界河湖共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6项工作入选全省督察正面典型。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一体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深化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国控、省控断面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100%,获评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渣土跨区域共管、秸秆全链条利用等4个案例入选省“无废城市”最佳实践。强化空气质量治理提升,实施减排项目1435个,淘汰老旧柴油货车5615辆,攻坚完成省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全面落实中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意见,在全省率先建成碳普惠交易应用平台,试点先行“两高”行业碳准入评价,氢能交通创新应用入选绿色低碳交通强国试点,桐乡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八是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有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共同富裕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二。就业和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实施稳企拓岗增就业专项行动,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4.7万人。出台支持积极生育政策措施,基础养老、医保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升,市儿童福利院建成启用,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城市。全面完成保交房工作,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89万套(间)。公共服务不断优化。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通过率均达100%,入选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加快打造医学高峰,浙大二院长三角嘉兴医院开工建设,市第二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扩建项目全面加快,市第一医院二期建成投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养结合工作成为全国典型。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纪念沈钧儒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嘉兴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嘉兴籍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获得1金1铜,成功举办嘉兴马拉松赛事。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完善三治融合模式,深化民声一键办,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98.7%,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校园安全协同共治经验全省推广。有效应对台风“贝碧嘉”“普拉桑”和梅汛期强降雨影响,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民生实事扎实办好。全面完成十方面36项民生实事项目,建成示范性学生满意食堂105家,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21个,新增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230个,完成困难家庭厨卫装配式改造502户,新塍农贸市场成为全省首个五星级乡镇农贸市场,推动民生幸福更加可感。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忠诚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实干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破难攻坚,争取到国家、省级以上试点33项。深化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市建设,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评价保持全省前列。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40件、政协委员提案396件。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浓厚。

  同时,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工作有力推进,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人防海防、外事侨台、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会、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嘉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主要是: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夯实,项目投资、外贸出口、消费回暖持续承压,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高质量发展还有短板,科创动能还需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仍需提速,绿色低碳发展步伐还需加快;民生保障存在薄弱环节,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还有不足;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仍需增强,本质安全水平还需提升;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管理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