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在六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东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精准发力,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六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左右。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6万亩、全省第2,预计粮食总产73亿斤左右。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预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90亿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4家,总数达152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成功加入长三角大飞机集群,2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国家级5G工厂1个,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1个、示范项目7个。推动建筑业提质扩量,新增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5家。加快实施20项重大工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4家。统筹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分别争取中央资金2.61亿元、3.77亿元;发放消费券3450万元、拉动消费7.8亿元。新增限上商贸主体150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2亿元、增长29%,新增4A级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各1家。
(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争取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151.2亿元,其中争取增发国债、“两重”资金规模分别居全省第1、第2。强化项目调度,572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7.5亿元,开工206个,竣工172个。雅迪年产100万台电动车、今飞凯达汽车轮毂、强龙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成投产,和襄高速、迎驾贡酒数字化酿造、中煤六安电厂、霍山抽水蓄能、合武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专班推进、“开发区吹哨、部门报到”、重大招商项目联合预审等机制,调整充实招商力量,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1个,总投资1032亿元。
(三)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建立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机制,取消市级低效政策173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市县两级文旅投资公司。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稳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推行种粮“一张图”,优化茬口衔接,耕地利用效率有效提升。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全面剥离社会事务,预计实现营收2865亿元、增长9.1%。打造“皋效办”“惠易享”等品牌,2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免申即享”惠及市场主体51万家、兑付资金14.68亿元。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新增国家级“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认定省企业研发中心13家,应流航源进入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行列。工大智谷(六安)挂牌。金安区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重大专项完成验收。新增技能、专技人才4.87万人。2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四)合作开放日益深化。启动合六“半小时同城圈”专项规划编制,合霍阜高速霍邱段建成通车,开通全省首条城际站点巴士线路;聚焦合肥汽车产业建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预计我市相关企业实现营收110亿元、增长18%;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首选配套基地,双方企业合作日益密切。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综合成效在国家首次评估中位居前列;六松现代产业园、六金化工园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168.8亿元;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等产销对接活动,积极嵌入上海消费市场,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142个、总投资404亿元,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9家。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高质量发展,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着力稳定外资外贸,预计进出口总额78亿元。开通“六安—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专列。
(五)城乡融合步伐加快。调优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新增产业用地23.4平方公里。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项目42个,年度完成投资159.7亿元;推动平台公司参与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探索市场化转型做法获省政府肯定。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7.7亿元。推进城市更新,完成市老城区片区项目4个,许继慎路特大桥、南华路上跨等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积极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交通投资127亿元,建成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483公里;S20长固高速霍邱段、S94天堂寨支线开工建设。完成水利投资70亿元、全省第1,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成功申报精品示范村21个、新建省级中心村94个,数量分别居全省第2、第1。统筹财政衔接资金22.4亿元、实施项目1037个,强化网格化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4,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95.5%、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修复改造城市污水管网77.1公里、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万吨,治理农村黑臭水体53条。新增绿地33.5万平方米、口袋公园18个。加强林地、自然保护地监管,湿地保护率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效整治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完成营造林5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2平方公里。
(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实施50项民生实事。扎实开展民生领域问题“小切口”专项整治。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发放各类社保待遇115.7亿元。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2507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个。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托位2667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办学取得新成效;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六安应用科技职业学院设立工作有序推进,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建成使用,新增三甲医院1家、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余家军入选全国“最美医生”。医保基金运行质效明显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县、乡两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六安汉代王陵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竞技体育取得突破,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成功举办马拉松、市六运会暨第一届残运会和特奥会等赛事。
(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持续实施“生命至上‘六个一’”平安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访形势稳中向好。金其华获评全国十大法治人物。保交楼任务按时完成,保交房攻坚战推进有力、交付1.06万套。有效应对强降雨、台风、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三品一特”安全监管持续强化。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国防动员和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统计、科普、气象、邮政、档案、地震、供销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一年来,市政府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高质量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坚持干字当头、创先争优,争取“现代化灌区建设、服务类社会救助、‘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等国家级试点,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局等部门获国家部委表彰,“订单贷”等一批特色做法入选国家级典型示范案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乡镇(街道)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0件、政协委员提案287件。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常态化开展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强化巡视巡察、统计督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持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重视关心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奋斗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预期;项目投资支撑不足,消费市场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支紧平衡凸显,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还有短板。政府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能力本领不足、作风不够严实,个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直面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