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麦田科技种粮展现“立体智慧”

2025-03-17 08: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4年10月中旬播下的这茬小麦,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80后”柳路路和他种粮几十年的父亲看来,是他们记忆里“科技感”最足的一茬作物:从北斗导航系统“加持”下的自驾仪播种,到眼下农田智慧终端指挥下的水肥一体化浇灌,再到可预期的夏收时无人操作……按柳路路的话说:“现在的粮食生产,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惊蛰过后的关中平原,进入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麦田里,处处都是绿油油的喜人之色。漫步田间,苗间距整齐划一、行间距一致、麦苗个头几乎一般高的情形,这和大家印象中麦田里麦苗高低不平、长势不一的景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伴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的成熟和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去年秋播,柳路路开始了精准定位技术“加持”小麦播种的尝试。“北斗导航系统能精准定位农机具在麦田的作业范围、前行速度、行进轨迹。播种机在田间匀速运行,不仅避免了‘漏播漏种’,还确保了麦种埋深一致,这为小麦下种后出苗整齐打下了坚实基础。”柳路路说。

  “我们做过测算,将每亩麦田‘边边角角’纳入耕作范围后,现在每播种100亩,会有效增加播种面积1亩,产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每亩播种量从经验种粮时的35斤,下降到了如今精细种粮时的30斤。投入减少、产出增加,高科技‘加持’下的种粮新体验,谁不乐意?”

  科技感“拉满”的种粮新体验,也让渭南市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90后”石宇锋,坚定了多打粮、打好粮的信心。

  石宇锋说,今年他们合作社种植的麦田超3万亩。眼下,没有了往日春灌时来回奔波、大汗淋漓的紧张,石宇锋气定神闲间,凸显的是满满自信。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庙王村的一块麦田,石宇锋在手机上简单地操作几下,田垄边的一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就开始了“自主作业”。

  石宇锋说,与前些年春灌时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奔波忙碌的场景不同,现在几百、上千亩的麦田,只要一个人,就能在手机上完成包括水肥配比、水量调整、出水时间的简单操作,粮食生产实现了省工省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田间生产监测系统的支持。

  在位于麦田的西北角,记者看到,这个包括智能虫情监测灯、作物病害自动预警系统、小麦田间气候实时预报系统的集成“高参”,不仅能及时将麦田的风向、风速、降雨量、光照甚至田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实时传到石宇锋的手机终端,还向他提出了促进植物抗逆性应加施海藻类叶面肥等具体建议。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田间情况,让他不用下田,就可了解麦田墒情、苗情、虫情、病情,粮食生产精准性大大提升。

  “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大水漫灌导致一亩地需水量在80立方米以上,现在只要10立方米;春季施肥,‘撒胡椒面’式的抛洒,一亩地不施30斤氮肥,根本不可能,现在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只要两斤就够了。随着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让我坚定了粮食生产的信心。”他说。

  记者从渭南市临渭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作为陕西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024年临渭区秋播小麦63.5万亩,由于播期土壤底墒充足,加之降水适期,今年苗情优于常年,随着气温回升,麦田春管已全面展开。

  新时代关中农村青年科学种田,“立体智慧”管理,孕育了夏粮稳产丰收的希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中平原麦田科技种粮展现“立体智慧”

2025年03月17日 08: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刘彤

  2024年10月中旬播下的这茬小麦,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80后”柳路路和他种粮几十年的父亲看来,是他们记忆里“科技感”最足的一茬作物:从北斗导航系统“加持”下的自驾仪播种,到眼下农田智慧终端指挥下的水肥一体化浇灌,再到可预期的夏收时无人操作……按柳路路的话说:“现在的粮食生产,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惊蛰过后的关中平原,进入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麦田里,处处都是绿油油的喜人之色。漫步田间,苗间距整齐划一、行间距一致、麦苗个头几乎一般高的情形,这和大家印象中麦田里麦苗高低不平、长势不一的景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伴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的成熟和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去年秋播,柳路路开始了精准定位技术“加持”小麦播种的尝试。“北斗导航系统能精准定位农机具在麦田的作业范围、前行速度、行进轨迹。播种机在田间匀速运行,不仅避免了‘漏播漏种’,还确保了麦种埋深一致,这为小麦下种后出苗整齐打下了坚实基础。”柳路路说。

  “我们做过测算,将每亩麦田‘边边角角’纳入耕作范围后,现在每播种100亩,会有效增加播种面积1亩,产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每亩播种量从经验种粮时的35斤,下降到了如今精细种粮时的30斤。投入减少、产出增加,高科技‘加持’下的种粮新体验,谁不乐意?”

  科技感“拉满”的种粮新体验,也让渭南市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90后”石宇锋,坚定了多打粮、打好粮的信心。

  石宇锋说,今年他们合作社种植的麦田超3万亩。眼下,没有了往日春灌时来回奔波、大汗淋漓的紧张,石宇锋气定神闲间,凸显的是满满自信。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邸镇庙王村的一块麦田,石宇锋在手机上简单地操作几下,田垄边的一台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就开始了“自主作业”。

  石宇锋说,与前些年春灌时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奔波忙碌的场景不同,现在几百、上千亩的麦田,只要一个人,就能在手机上完成包括水肥配比、水量调整、出水时间的简单操作,粮食生产实现了省工省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田间生产监测系统的支持。

  在位于麦田的西北角,记者看到,这个包括智能虫情监测灯、作物病害自动预警系统、小麦田间气候实时预报系统的集成“高参”,不仅能及时将麦田的风向、风速、降雨量、光照甚至田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实时传到石宇锋的手机终端,还向他提出了促进植物抗逆性应加施海藻类叶面肥等具体建议。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田间情况,让他不用下田,就可了解麦田墒情、苗情、虫情、病情,粮食生产精准性大大提升。

  “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大水漫灌导致一亩地需水量在80立方米以上,现在只要10立方米;春季施肥,‘撒胡椒面’式的抛洒,一亩地不施30斤氮肥,根本不可能,现在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只要两斤就够了。随着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让我坚定了粮食生产的信心。”他说。

  记者从渭南市临渭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作为陕西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024年临渭区秋播小麦63.5万亩,由于播期土壤底墒充足,加之降水适期,今年苗情优于常年,随着气温回升,麦田春管已全面展开。

  新时代关中农村青年科学种田,“立体智慧”管理,孕育了夏粮稳产丰收的希望。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