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试车:让“冷资源”点燃“热引擎”

2025-04-02 09:11 来源:科技日报

  从北京向北飞行2个半小时,落地后驱车3个小时,便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处由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局”)负责建造与维护的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

  三月中旬,覆盖着白雪的冰面上,十几辆汽车以80迈的速度“溜冰”。眼前,一辆轿车不断紧急制动,红色尾灯格外醒目。远处,一辆SUV高速漂移,激起阵阵雪雾。

  “我们脚下其实是湖。夏天发展旅游,冬天结冰后可用于试车。”中铁四局项目经理王继华介绍,“基地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百辆车进行测试。”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跑”,全年产量达到1316.8万辆,较2023年增长38.7%。作为汽车产业链上的一环,寒区试车让“冷资源”点燃“热引擎”。在2024年至2025年试车季,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试车量达200多台次,创历史新高。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位于北纬49度,全年约有140天结冰期,具有打造寒区试车场景得天独厚的优势。

  “零下25摄氏度,点火一次成功。”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现场负责人王磊一身工装,认真比对各项测试数据。

  寒区试车试什么?冷启动、防侧滑、除霜除雾、电池续航……“相比沥青路面摩擦系数0.85左右、水泥地面摩擦系数0.9左右,雪面的摩擦系数只有0.3,冰面只有0.1。汽车在冰雪路面上测试,调校得越好,就越能保证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王磊说。

  站在高地俯瞰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20余种冬季测试场景在冰面及陆地跑道上铺展开来。“这里不仅有高速环道、直线跑道、ABS对开测试道等常规测试场景,还有湖面操控道、冰雪圆环、冰雪动态广场等非常规测试场景。”王磊指着湖面中央告诉记者,基地独创的“三层冰雪圆环”测试场景,可模拟从西伯利亚冻土到阿尔卑斯山道的典型冰雪路况。

  “尽管诺干湖风大、雪多,自然条件略逊于200公里外的牙克石市,但是,我们在诺干湖景区上建成国内首个既有陆地试验区又有湖面测试区的寒区试验基地,填补了行业空白。”王磊告诉记者,18平方公里的可用湖面测试资源可满足国内多种品牌汽车的测试需求。随着寒区试车场景的落地,诺干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寒区试车湖面,车辆测试速度在这里不断刷新。

  创建各类测试场景

  在湖面上建车道,打造寒区试车场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困难重重。

  在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一条由120块混凝土预制板铺成的路面格外显眼。当测试车辆驶上这条道路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侧滑,就像打了一个趔趄。

  “这是去年新打造的对开高辅路试车场景。该场景能有效模拟结冰高速路况,测试汽车控制系统的性能。”中铁四局项目总工程师胡巧明告诉记者,打造这条路,预制板要严丝合缝地嵌在湖面上。

  将上百块700公斤重的预制板放入15公分厚的冰槽里,时间点的把握至关重要。铺得太早,冰面结冰太薄,承受不住;铺得稍晚,冰面利用时间大大缩短。

  去年年末,当冰面厚度刚达60厘米以上时,胡巧明就带领建造维护团队顶着严寒挖槽、铺路。前后历时10天,他们将原本只在陆地建造的对开高辅路搬到湖面,而且预制板与冰面间无高差、无错台,浑然一体。

  2025年春节前,大量试车手早早排队,利用对开高辅路试车场景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测试。“新路况、新场景,是试车手的最爱。”胡巧明说。

  与对开高辅路隔湖相望的是另一个新增测试场景——冰面斜坡。

  在冰面边缘,四个坡面从10度到30度一字排开,仿佛一把打开的折扇。车辆迎坡而上,车轮一侧压着混凝土,另一侧压着凹槽处的冰面。一个加速,汽车稳稳爬上坡顶,丝毫不打滑。

  然而,让斜坡上“长出”平整光滑的冰并不容易。

  起初,外国专家建议,从湖面上直接取冰,多块拼装,再用水“缝补”。但试验发现,湖面冰层太薄时,无法承载重型设备取冰;湖面冰层足够厚时,取出的冰又会因厚度大、裂缝多而无法使用。索性,团队借鉴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的造冰方式——用水浇冰。

  要实现在坡面滴水成冰,气温得逼近零下30摄氏度。在一天中最冷的凌晨时分,工程人员手持花洒,在混凝土表面喷洒上百次水雾,才能形成1至2毫米的冰层。这样精细的工作需持续半个月,一块合格平滑的冰面才能完成。

  三月中旬,在冰面斜坡进行测试的车辆已经陆续完成测试任务,即将开启返程。

  打破试车季节限制

  在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随处可见车身有着神秘涂装的“斑马车”。这些看上去与众不同的车辆构成了一道别样风景线。越冷,这种神秘车辆越多。

  “2023年至2024年试车季,来基地测试的汽车中80%都是还未发布的最新款。”王继华告诉记者,很多车企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放弃其他地区的测试,只为体验不一样的寒区试车场景。

  近日,随着气温回升,各试车企业已基本完成预定测试任务,正在进行车辆回收、数据整理分析等收尾工作。中铁四局等建设单位也在总结建设经验,为下个试车季的基地建设提前谋划。

  寒区试车场景受气候影响极大,每年冬季来临,大批工程师像“候鸟”一样,一路向北,逐冷而行。能否打破季节限制,开辟全季节、多领域寒区试车新场景?

  如今,在黑龙江省漠河市,特种车辆的四季专属测试道路和森林区域环境耐久道路已建设完成;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全季节寒区试车基地在规划布局之中……在寒区,全季节试车场景正日益丰富。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寒区试车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布局,未来可通过全季节测试、多领域拓展及国际化合作,进一步推广寒区试车场景。然而,要实现从“冷资源”到“热经济”的可持续转化,还需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升级、标准统一、新能源适配以及人才储备等关键问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寒区试车:让“冷资源”点燃“热引擎”

2025年04月02日 09:11   来源:科技日报   

  从北京向北飞行2个半小时,落地后驱车3个小时,便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处由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局”)负责建造与维护的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

  三月中旬,覆盖着白雪的冰面上,十几辆汽车以80迈的速度“溜冰”。眼前,一辆轿车不断紧急制动,红色尾灯格外醒目。远处,一辆SUV高速漂移,激起阵阵雪雾。

  “我们脚下其实是湖。夏天发展旅游,冬天结冰后可用于试车。”中铁四局项目经理王继华介绍,“基地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上百辆车进行测试。”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跑”,全年产量达到1316.8万辆,较2023年增长38.7%。作为汽车产业链上的一环,寒区试车让“冷资源”点燃“热引擎”。在2024年至2025年试车季,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试车量达200多台次,创历史新高。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位于北纬49度,全年约有140天结冰期,具有打造寒区试车场景得天独厚的优势。

  “零下25摄氏度,点火一次成功。”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现场负责人王磊一身工装,认真比对各项测试数据。

  寒区试车试什么?冷启动、防侧滑、除霜除雾、电池续航……“相比沥青路面摩擦系数0.85左右、水泥地面摩擦系数0.9左右,雪面的摩擦系数只有0.3,冰面只有0.1。汽车在冰雪路面上测试,调校得越好,就越能保证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王磊说。

  站在高地俯瞰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20余种冬季测试场景在冰面及陆地跑道上铺展开来。“这里不仅有高速环道、直线跑道、ABS对开测试道等常规测试场景,还有湖面操控道、冰雪圆环、冰雪动态广场等非常规测试场景。”王磊指着湖面中央告诉记者,基地独创的“三层冰雪圆环”测试场景,可模拟从西伯利亚冻土到阿尔卑斯山道的典型冰雪路况。

  “尽管诺干湖风大、雪多,自然条件略逊于200公里外的牙克石市,但是,我们在诺干湖景区上建成国内首个既有陆地试验区又有湖面测试区的寒区试验基地,填补了行业空白。”王磊告诉记者,18平方公里的可用湖面测试资源可满足国内多种品牌汽车的测试需求。随着寒区试车场景的落地,诺干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寒区试车湖面,车辆测试速度在这里不断刷新。

  创建各类测试场景

  在湖面上建车道,打造寒区试车场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困难重重。

  在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一条由120块混凝土预制板铺成的路面格外显眼。当测试车辆驶上这条道路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侧滑,就像打了一个趔趄。

  “这是去年新打造的对开高辅路试车场景。该场景能有效模拟结冰高速路况,测试汽车控制系统的性能。”中铁四局项目总工程师胡巧明告诉记者,打造这条路,预制板要严丝合缝地嵌在湖面上。

  将上百块700公斤重的预制板放入15公分厚的冰槽里,时间点的把握至关重要。铺得太早,冰面结冰太薄,承受不住;铺得稍晚,冰面利用时间大大缩短。

  去年年末,当冰面厚度刚达60厘米以上时,胡巧明就带领建造维护团队顶着严寒挖槽、铺路。前后历时10天,他们将原本只在陆地建造的对开高辅路搬到湖面,而且预制板与冰面间无高差、无错台,浑然一体。

  2025年春节前,大量试车手早早排队,利用对开高辅路试车场景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测试。“新路况、新场景,是试车手的最爱。”胡巧明说。

  与对开高辅路隔湖相望的是另一个新增测试场景——冰面斜坡。

  在冰面边缘,四个坡面从10度到30度一字排开,仿佛一把打开的折扇。车辆迎坡而上,车轮一侧压着混凝土,另一侧压着凹槽处的冰面。一个加速,汽车稳稳爬上坡顶,丝毫不打滑。

  然而,让斜坡上“长出”平整光滑的冰并不容易。

  起初,外国专家建议,从湖面上直接取冰,多块拼装,再用水“缝补”。但试验发现,湖面冰层太薄时,无法承载重型设备取冰;湖面冰层足够厚时,取出的冰又会因厚度大、裂缝多而无法使用。索性,团队借鉴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的造冰方式——用水浇冰。

  要实现在坡面滴水成冰,气温得逼近零下30摄氏度。在一天中最冷的凌晨时分,工程人员手持花洒,在混凝土表面喷洒上百次水雾,才能形成1至2毫米的冰层。这样精细的工作需持续半个月,一块合格平滑的冰面才能完成。

  三月中旬,在冰面斜坡进行测试的车辆已经陆续完成测试任务,即将开启返程。

  打破试车季节限制

  在寒区试验(诺干湖)基地,随处可见车身有着神秘涂装的“斑马车”。这些看上去与众不同的车辆构成了一道别样风景线。越冷,这种神秘车辆越多。

  “2023年至2024年试车季,来基地测试的汽车中80%都是还未发布的最新款。”王继华告诉记者,很多车企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放弃其他地区的测试,只为体验不一样的寒区试车场景。

  近日,随着气温回升,各试车企业已基本完成预定测试任务,正在进行车辆回收、数据整理分析等收尾工作。中铁四局等建设单位也在总结建设经验,为下个试车季的基地建设提前谋划。

  寒区试车场景受气候影响极大,每年冬季来临,大批工程师像“候鸟”一样,一路向北,逐冷而行。能否打破季节限制,开辟全季节、多领域寒区试车新场景?

  如今,在黑龙江省漠河市,特种车辆的四季专属测试道路和森林区域环境耐久道路已建设完成;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全季节寒区试车基地在规划布局之中……在寒区,全季节试车场景正日益丰富。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寒区试车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布局,未来可通过全季节测试、多领域拓展及国际化合作,进一步推广寒区试车场景。然而,要实现从“冷资源”到“热经济”的可持续转化,还需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升级、标准统一、新能源适配以及人才储备等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