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江苏超25万人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考试

2025-04-02 09:43 来源:新华日报

  交汇点讯 3月31日24时,江苏省2025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结束,共有257984人报名缴费,人数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增加15.6%。

  “报考人数增加有多方面原因。”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有关处室负责人分析称,首先是新政策的牵引效果。省委社会工作部等7部门去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16条措施》,在社区工作者准入条件上对新入职人员提出“在具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后,应在3年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等具体要求,各地掀起新的考证热潮。

  其次,“考证热”还与当前社区工作者招聘政策有关。一些地方在招聘时向“持证”人员倾斜,给予“加分”或者“优先”。比如,南京市建邺区2024年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公告明确,同等条件下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优先;常州市钟楼区社区工作者招考时,规定考生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3分,持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5分,持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10分。

  正在刷题备考的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中城社区党委副书记张艳黎说,目前南京执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明确持证人员优先晋升、薪资提档等激励措施。比如,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能提一级,获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能提两级,“收入也会增加,很有吸引力”。

  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持证”对这一群体职业发展的影响既涉及岗位竞争力、薪资待遇、晋升机会等硬性条件,也关乎专业能力、职业认同、发展路径等软性提升。

  常州今年报名缴费人数达1.1万人,较去年增长23.2%,其中初级8212人、中级3357人、高级90人。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横塘社区今年有11人报考,其中3位是该社区仅剩的未持证工作者。

  “如今,‘持证’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标配。”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横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顾波说,社区工作涉及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帮扶等多方面事务,持证社工通过系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能更科学地运用专业技巧,避免“凭经验办事”。政策落实最终靠人,专业社工更熟悉政策法规,也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政策有效执行、避免理解偏差。

  考前辅导、赋能充电……各地在考前培训上下足了力气。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合作,计划连续6个周末开设中级线下培训课和高级伴学研学计划,邀请培训名师和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现场授课答疑。徐州联合专业培训机构,面向全市考生开设公益线上培训课程,同时通过数据赋能,加大对考生的线上课程督学,提升培训质量和精准性。淮安市开发集学习、练习、测试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平台,满足考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此外,还有地方打出“真金白银”奖励组合拳。太仓、昆山对符合资质要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安家补贴、薪酬补贴、工作室补贴等。各地纷纷出招,通过给予一次性奖励、报销书本费等务实举措,为考生做好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畅通持证社工职业发展渠道,是锻造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的根本之道。苏州“驻校社工”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苏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覆盖全市250所中小学校,有效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俊说,苏州将积极促进政府和企业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发更多社工专业岗位,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在持续做优学校社会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信访社会工作试点,并逐步拓展至司法、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同时加大社工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组织开展持证社工继续教育、督导培养等项目,分层分类研发、开设课程体系,持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江苏将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业保障体系,推动各领域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切实落实国家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衔接的政策,推动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制度,着力提升持证社工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再创新高!江苏超25万人报考社工职业资格考试

2025年04月02日 09:43   来源:新华日报   

  交汇点讯 3月31日24时,江苏省2025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结束,共有257984人报名缴费,人数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增加15.6%。

  “报考人数增加有多方面原因。”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有关处室负责人分析称,首先是新政策的牵引效果。省委社会工作部等7部门去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16条措施》,在社区工作者准入条件上对新入职人员提出“在具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后,应在3年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等具体要求,各地掀起新的考证热潮。

  其次,“考证热”还与当前社区工作者招聘政策有关。一些地方在招聘时向“持证”人员倾斜,给予“加分”或者“优先”。比如,南京市建邺区2024年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公告明确,同等条件下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优先;常州市钟楼区社区工作者招考时,规定考生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3分,持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5分,持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笔试加10分。

  正在刷题备考的南京市建邺区沙洲街道中城社区党委副书记张艳黎说,目前南京执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制度,明确持证人员优先晋升、薪资提档等激励措施。比如,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能提一级,获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能提两级,“收入也会增加,很有吸引力”。

  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持证”对这一群体职业发展的影响既涉及岗位竞争力、薪资待遇、晋升机会等硬性条件,也关乎专业能力、职业认同、发展路径等软性提升。

  常州今年报名缴费人数达1.1万人,较去年增长23.2%,其中初级8212人、中级3357人、高级90人。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横塘社区今年有11人报考,其中3位是该社区仅剩的未持证工作者。

  “如今,‘持证’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标配。”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横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顾波说,社区工作涉及民生保障、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帮扶等多方面事务,持证社工通过系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能更科学地运用专业技巧,避免“凭经验办事”。政策落实最终靠人,专业社工更熟悉政策法规,也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政策有效执行、避免理解偏差。

  考前辅导、赋能充电……各地在考前培训上下足了力气。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合作,计划连续6个周末开设中级线下培训课和高级伴学研学计划,邀请培训名师和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现场授课答疑。徐州联合专业培训机构,面向全市考生开设公益线上培训课程,同时通过数据赋能,加大对考生的线上课程督学,提升培训质量和精准性。淮安市开发集学习、练习、测试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平台,满足考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此外,还有地方打出“真金白银”奖励组合拳。太仓、昆山对符合资质要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安家补贴、薪酬补贴、工作室补贴等。各地纷纷出招,通过给予一次性奖励、报销书本费等务实举措,为考生做好服务保障。

  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畅通持证社工职业发展渠道,是锻造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的根本之道。苏州“驻校社工”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苏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累计覆盖全市250所中小学校,有效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俊说,苏州将积极促进政府和企业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发更多社工专业岗位,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在持续做优学校社会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信访社会工作试点,并逐步拓展至司法、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同时加大社工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组织开展持证社工继续教育、督导培养等项目,分层分类研发、开设课程体系,持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江苏将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业保障体系,推动各领域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切实落实国家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与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衔接的政策,推动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制度,着力提升持证社工的职业地位和待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