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规划!广袤乡村将变样

2025-04-08 08: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胡璐 古一平 韩佳诺)当春风拂过希望的田野,广袤的乡村迎来好消息——

  “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亮出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为何要建设农业强国?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而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

  立足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农业强国之路,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当其时。

  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规划明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从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到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再到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规划通过一系列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农业农村更有“现代范”。

  智能农机在田间轰鸣作业、无人机穿梭忙碌、北斗系统精准导航……山乡春耕正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农业产业链条更有国际竞争力。

  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之一是产业链条健全,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规划提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姝表示,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可以想象,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将不断显现。

  ——农业发展更加绿色。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规划提出全面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等,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乡村生活更加幸福、宜居。

  乡村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在乡村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交通运输网、供水设施、能源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明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平台,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这一系列民生举措,将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

  农业强国何时实现?来看看时间表——

  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新起点上,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将迎来广阔前景,广大农民生活必将越来越红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业强国规划!广袤乡村将变样

2025年04月08日 08: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胡璐 古一平 韩佳诺)当春风拂过希望的田野,广袤的乡村迎来好消息——

  “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亮出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为何要建设农业强国?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对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而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

  立足我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农业强国之路,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当其时。

  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规划明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从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到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再到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规划通过一系列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农业农村更有“现代范”。

  智能农机在田间轰鸣作业、无人机穿梭忙碌、北斗系统精准导航……山乡春耕正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农业产业链条更有国际竞争力。

  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之一是产业链条健全,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规划提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姝表示,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可以想象,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将不断显现。

  ——农业发展更加绿色。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规划提出全面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等,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乡村生活更加幸福、宜居。

  乡村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在乡村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交通运输网、供水设施、能源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明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平台,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这一系列民生举措,将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

  农业强国何时实现?来看看时间表——

  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新起点上,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将迎来广阔前景,广大农民生活必将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