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杯奶茶引发的排队热潮,到新款手机上线就“秒空”,再到新能源汽车新品交付屡破纪录……一个个“首发”场景正成为消费市场的焦点。
去年以来,高层会议多次提及“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多部门也就“支持首店、首展、首秀”等作出具体部署。商务部近期表示,将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培育一批首发中心、首发经济集聚区,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为消费注入新动力。比如,成都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首发经济促进体系更加完善,链式发展效应深度呈现。福建表示,支持打造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集聚高地和原创品牌孵化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奖励。上海明确,对在3月份至5月份“首发上海”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首发经济之所以备受重视,背后有多方面因素,包括其所具备的稀缺属性和新奇效应等。当一个商品被冠以“全球首发”“限量发售”的名头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被点燃。霸王茶姬推出的“咸奶茶”、特斯拉的赛博卡车等多元化、新奇的产品,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
首发经济正成为消费市场的“强心针”,其“快、准、狠”的流量捕获能力,为内需释放打开新切口。然而,一个“首”字并不足以让首发经济“一劳永逸”。笔者认为,让“首发”流量在各地“生根”,仍需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消费体验差异化是首要命题。当前,一些“首发”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同一主题、同一产品在不同城市频繁出现,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各地应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和消费需求,打造具有独特性的首店、首发。比如,同样是设立IP主题乐园,北京开设了国内首个潮玩行业沉浸式IP主题乐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上海则将建立乐高乐园度假区。这种差异化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新鲜感和满意度,还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